分享

中国近现代书法

 老樟xy67896789 2014-03-16
  中国近现代书法史的研究,过去几乎是一片空白,虽有不少文章涉及书家、技法等,但均为局部的或者个案研究,未能将其作为一门艺术断代史客观地、系统地进行资料整理、科学论证及历史的、美学的阐释。已经出版的几种中国书法通史或其他含有述史的书学著作,其下限均为清代,而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书法未能被列入书史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书学研究中的遗憾。
  近现代书法史如果从1840年开始,则正是碑学的高潮期,这期间及此后何绍基、杨沂孙、赵之谦、桂馥、杨守敬等都以碑学的创作与理论活跃于书坛,以此切断碑学的发展是违反书法的史实的。甲骨文被发现,并从殷墟大量出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大转折期,它至少使中国书法史以至中国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千年。无论从文字学角度或是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它都开辟出了新的、更为广阔和深入的研究视角,并使人们对书法的观念发生了变革,以此作为近代书法史的开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
  当然,在此后又出现了诸如吴昌硕、康有为等碑学大师。但他们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主要在民国期间,仅仅是清代碑学的正常延续,他们是属于跨时代的人物。这之后,还有不少碑学大家,但毕竟与清中晚期相比已很难说占绝对的主流地位,所以我们要找书法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那个“点”,无论从社会背景(清王朝即将结束)、思想背景(中西文化,美学的会冲、大融合)及书法艺术本身看,将近代书法史的开端定于19世纪最后一个年头是比较恰当的。此外,中国书法由古代转入近代,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民间书法的崛起,除刑徒砖刻、晋人残纸、民间经卷、陶器铭文及作为碑学的一部分碑刻外,甲骨文则是中国最古老、也最成体系的民间书法之代表了。近代以来的书法主要特征是碑与民间书法的并立。当然,帖学也时有抬头,但还未形成到“现代”时期的规模和气候。而甲骨文到目前为止,尽管能识其字者不多,但其严谨而自由的结体、不拘一格的章法,都显示出艺术创造的自由和质朴。
  至于要找到“现代书法史”的起点,则更为复杂,因为我们必须先明确,由“近代”转向“现代”的标志,或者说找出二者的本质与表现形态的不同,这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区别开两个时代艺术特征,对于数百年间才可能出现大的转型的书法艺术系统,无疑是个难题。就书法本身来讲,在民国期间能够与近代书法有较为明显变化和区别的是,碑学已彻底失去了它独特的地位,不仅民间书法逐渐登上书法艺术的舞台,同时,帖学又在睽违了近两世纪后开始复苏,并与碑、民间书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局面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当碑学的代表性人物谢世后,虽后继有人,但再也难以达到他们的高度。历史是常常出现巧合的∶中国古典书法最后两位大师,同时也是碑学的巨匠吴昌硕、康有为均在1927年谢世。他们在为古典书法(尤其是碑学)唱最后一首挽歌的同时,也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唱出了第一首颂歌。
  自此之后,碑学虽仍然在书坛占据近乎主流地位,但显然从吴、康的高峰上跌倒了山脚,再想产生如此碑学巨匠,恐怕历史是不会再慷慨地赐予了。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发现了“居延笔”和万余枚汉简,研究甲骨文的著作连续出版,徐生翁等直接得力于民间书风的作品在书坛被推崇。标准草书社成立,沈尹默在上海搞个展,研究章草的著作连续出版。  
  另外,从艺术观念上看,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民众中使用钢笔和拼音化的逐步实施,虽曾使书法几乎走到绝路,但作为一门深入中国人精神和灵魂中的真正的艺术,决不会由此而消亡,它在挣脱了实用的束缚之后,使自己进入到更为纯粹的艺术行列中,这是书法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