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春吃鲞鱼

 苏迷 2014-03-16

虽说现在是一年供货,但虾子鲞鱼闻春而至,仍勾起了大家的记忆。春风十里,春草新绿,怎如这道美味?这是传统,更是一种情结。

 

鲞鱼洄游的辰光开始哉

苏州人吃鲞鱼,也是传统。看虾子鲞鱼的制作,有点类似于做熏鱼的过程:先晾晒腌渍,鱼块油炸,配卤汁收干,最后滚上河虾子调鲜头。基本流程类似,老字号们各家有各家的细节窍门。

除了虾子鲞鱼外,传统菜里还有一道有关的鲞鱼炖蛋。鲞鱼是海里的鱼,味道鲜美。在父辈们眼里,吃这菜就是一道程序,吃得不多,可每年总要按时回味一下。

这种鱼另外有个名字,鳓鱼,扁扁的身子,银白色,鳞片大,营养价值高。春分以后,鲞鱼洄游,由外海游向近海洄游产卵。说在海里时,“皎然生辉,群弋海中,仿佛披着闪亮铠甲的士兵,万顷银光雪影。”这话要放在过去,可信,据说当年太湖里的鱼群也是这般威武。

民国期间,私人渔船出海就捕捞鲞鱼和黄鱼。他们侦察鱼情时,凭船老大的实践经验:“白天看鱼跳,晚上听鱼叫”。因资源充裕,捕鱼通常很有收货。

1919年的一份关于常熟浒浦周边的实业调查报告称,那里每年渔业捕获的黄鱼、鲞鱼价值20余万银元,运销上海及湖北、浙江等处。当地鱼行经纪人说:海鱼销售量常年维持在5000吨左右,四分之三来自外埠渔船。自此以后,港口渔船增多,群众在此捕捞生产。

那时候,没有固定码头或装卸设备,都是人扛肩挑零担登岸;每年从“春分”南洋黄鱼上市到“夏至”鲞鱼汛末结束。渔船云集,商贩蜂涌而至,镇上客流量每天达数千人次,二公里长的市河停船档位,常因拥挤引发纠纷,秩序混乱。

但人工操作的木船,捕捞量与现代机械化操作的渔船总是没法比的。解放初期,由于海域不太平静,渔获量逐渐下降。现在,近海污染,及过去捕捞过量,也导致鲞鱼的产量下降。

手里有票子,嘴上调味吃鲞鱼

老字号采购的鲞鱼原料,都是已在渔船上第一时间经粗加工腌渍的。渔船出海一次时间不等,唯有如此处理,才能保持鲞鱼的质量。保存工艺改进以后,虾子鲞鱼已经不算是特别强调时令的季节食品。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里有一句:“侄女只为声名大了,好似一块鲞鱼落地,马蚁儿都要钻他,虽然热闹,却也不得自在。”由此见,鲞鱼是鲜货,好货。

清末民初的收藏家张叔鹏是苏州人,以藏书丰富著称。他有一任妻氏是环秀山庄汪氏,富商世家出身,酷爱养猫,最宠爱的猫便指定每天买虾子鲞鱼来喂食。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农村人生活艰辛,平时菜肴以自种蔬菜,自腌咸菜、萝卜为家常菜,荤菜不常有,炖蛋已算是上品。平时很少购买鱼肉等荤食品,间或购点鲞鱼之类,调换口味。就算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应计划时期,普通人家一般也家里就萝卜干、咸菜吃,嘴里实在吃厌了,没味道了,才弄点虾子鲞鱼出来吃吃,老说法,那是开胃的。

 

美食精华的一部分,在于传统工艺

腌制的要义在于菌化、糖化、酵化。

除了苏州人,吃鲞鱼的地方还不少。鲞鱼南北皆出,浙江有三曝鲞、福建有酶香鲞、山东有咸干鲞。沿着东南沿海从北到南,名字不同,方法、原理多多少少有点类似。

研究了一下浙江人做三曝鲞的方法,就是三次腌制。用长细竹棍从鱼鳃孔刺入腹腔直通肛门,以使腌制时盐分容易渗入体内。之后分三阶段,一次比一次“变本加厉”。  头曝时,还用盐腌渍后放在地板上堆放,等血水基本排出;二曝时,鱼腹腔内也堵满了盐,之后放缸里堆砌-撒盐-堆砌,加上压石。待到第三曝时,层鱼层盐地入桶,经过4个月左右腌渍后,出缸时的卤汤上还浮着油花。

如此反复,想起日本人也有一种食物,反复次数更甚。只是非盐曝,而是烘焙、发霉处理。这就是日本料理中的“鲣节”,最高级的鲣节叫“本枯节”。

用的鲣鱼也是洄游鱼类,春夏之际乘着黑潮北上到日本近海。除了大小,切法都极其讲究外,后期制作更是饱含了手工制作人的心血,反复的地烟熏烘焙,冷却到常温等待。这样的过程要进行6到15次。经整形后,还要反复暴晒、让其长出优质霉。最终完成品的本枯节重量只剩原来那条鱼的六分之一,全手工制要花费半年以上的时间。吃的时候也有趣,用削鲣节器,看起来纸巾盒大小,之后像木匠在那里刨木头般,每次将本枯节刨出几片薄片食用。

日本人也喜欢做美食剧集,将他们对人、世、物的价值观发挥到极致。苍井优主演过的一部美食短剧中,也道出了日本本土秉持这种工艺的工厂数量日渐稀少,濒临灭绝。

虾子鲞鱼算是苏州一项古老的饮食文化,但愿能坚持完整的制作工艺,一直保存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