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林迷宫心得谈(美国徐谷鸣)

 cysnake 2014-03-19
    走了二十年荆棘丛生的武林迷宫,望着身后走过的曲折道路,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武林这带有神秘色彩的迷宫,多少练武的人迷了进去,却走不出来,既不是他们天生弱质,也不是愚笨懒惰,而是缺乏一个正确的指导,就好象开车没有一张地图,即使车小性能再好,日夜不停地开,也是到不了目的地的。反之即使有大雾,道路阻塞等干扰影响,也终究能到达目的地的。所以俗语说:“明师出高徒”,有明师的指导,自可避免徒劳,往返之苦。可惜山上石多黄金少,也不是每个练武的人都能碰上象周侗这样的明师的。再说碰上了,若他不肯真心教,也是枉然,所以现代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借助书本的知识。《武林》杂志和其他功夫丛书所起的作用,就象地图一样,指导你走出武林迷宫,练武术,点穿了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的。每个人无非是二手二脚。
    练武若从技击角度来分析无非三个目的,一、体能与潜力的增加;二、体能与潜力的极大发挥;三、体能与潜力的正确发挥,我们练武的人,日日练拳,打套路,排打、操砸胳膊,打沙袋,打木人桩,抓坛子,负重练拳``````都无非是为了增加身体的抗击打力、硬度及内在力量,这都可以看作是为了增加本身的体能和内在潜力,这是第一方面的目的,有了巨大的潜力不等于你就可以统统发挥出来了,例如你有800斤的力量,可是一拳打出去由于姿势不正确, 造成全身各部配合的不协调一致,引起本身肌肉群的互相牵制和抵消,可能只能发挥10%的潜力,只打出80斤的力量来。但是有的人虽然天生瘦小,体内原只有200斤的力量,可是训练有素,却能发挥出80%的力量来,一拳能打出160斤来,所以拳头反而比身高体大的更重。许多门派,拳种都有单练动作,单发劲,各门派的拳论中也常讲究一个整体劲(即充分发挥全身的内劲),如心意六合拳论中讲:“浑身全到无拦挡”,太极拳练拳时讲究“一动无有不动”,大成拳的试力,太极拳的推手发劲,绵拳的四步拳对练,以及所有套路练 习中,也都是为了能更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让每一个发劲在技击中可以爆发出本身的最高极限力量来,这是第二方面的目的。
    在搏击中决定胜负的因素除 了本身潜力的大小,潜力的能发挥程度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即时机、距离、角度是否正确、巧妙,落点是否恰倒好处,不该发劲的时候发劲(落空)与该发的时候没有及时发劲(失去时机,意断劲断)都是同样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体内有极大的力量,也是无损对方一根毫毛的。所以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例如大成拳的实作(最后阶段),各门各派的对练,连击动作的组合,散打的训练``````都是为了能在实战中不仅发挥自己的极大潜能,而且能有效正确的作 用在对方身上,这也就是我们练武所要达到的三个目的。所以不同的练法也好、绝招也好,都离不开这三个目的。“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也好,“四两拨千斤”也好,也都不能离开这三个方面。明白了这些就不信邪,就不会被武术的神秘色彩 所迷惑和受一些江湖术士、武林败类的蒙骗了中国的武术门户纷沓,派别繁多,虽有长短、软硬、高低、快慢、内外、大小诸不同,却常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我们不能以某个人功夫的优劣来评定衡量某拳种门派的优劣高下,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许多方面的观察、鉴定来评定衡量一个人拳艺的高低。
    一、 拳谚云:“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又云“心与眼合多一明”。故高手则目光四射,闪若电光,冷森逼人,有使人不敢正视之势。所以,目光在 练拳中是很重要的。练武之人常比之为日、月(放光)。心意六合拳有“云遮日月”之招,即以手遮敌目,如云遮天上之日月,太极拳云手虽有“出手如天上之云彩”(难以捉摸多变之意,但上面一手也可视作如云遮日月之意,而劣手则目光呆滞或目光游移,呆滞则不活泼,游 移则无神无主张(有神与失神之别)。
    二、知吐纳调息(呼吸协调)。任何优秀的运动员都必须懂得运动的呼吸规律。拳术高手也必善于吐纳。懂呼吸然后运动能持久,能变化,能绵绵不断,能内气充 沛,能承受外界的打击。而初学之人则常挺胸、憋气,不但久之易生内伤,伤及心脏(引起心律不齐`````` ),而且受打击时因气在上则腹腔失去支撑,易伤及内脏,而拙劲、断劲也随之而生矣,其拳也常失柔偏刚(或称僵、硬)
    三、拳谚云:“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凡高手则身灵腰活,凡动则以腰为轴,由腰带动手脚,故太极拳论有“气若车轮,腰如车轴,”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劣手善用梢节打人,用手而不用腰 ?
有人比喻如坐在凳子上与人交手,只动上身不动下身),心意六合拳经讲“中节打人如点头,梢节打人如拨草”,善用中节者,其劲起于足,必沉稳。而只用梢节,劲在上则易浮而轻。
     四、高手出手,随心所欲,不假思索,心意相随,得手不饶人,出手引敌则似虚非虚,若实非实,即实即虚
(能瞬间即刻变实也能即刻变虚),其劲绵绵不断,随敌而变,势势相连,故有“打人象走路”之说。所谓“不沾不按”也即不碰到敌身时为虚(但非空),为柔(但非弱)碰到敌身时(沾到敌身)即出劲下“按”为实 (但非僵),为刚(但非硬强);而劣手出手,虚则全虚,实则全实,如拳之奴隶或书呆子,只会依拳套画葫芦,而不省度具体形势,如何随之变化,拳法与意相离难合,手去欲一下置人于死地,或虚则真虚,对方被击也无妨,常在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被人所乘,得手时易停,一发而不能相随,倾巢而出则易全军覆没也, 用兵也如此。
    五、“能柔能刚”“五阴五阳”之妙手与硬手、软手之别。一般练武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由简至繁再简三个阶段,所以到了上乘阶段虽然简单 的一招却往往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在内,简简单单的一次发劲却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劲力(复合劲在内)。举例来讲,拦手门讲究“沉、脆、粘、松、衮、拧、撑”七种 基本劲,而其中又以撑劲为最高最易取敌致命,故又有“脆、脆、撑”之说,即脆(脆必快)了还要脆,最后还要硬一硬,加一把撑劲之意,我^教过许多美国学 生,有的人有沉劲、粘劲,但脆、松却不够,有的人有脆劲、拧劲、松劲,但沉劲、粘劲则不足,而要做到撑劲和弹震劲则更不易了。所以太极拳所谓的“能柔能刚”“五阴五阳”之最上乘妙手,也无非是一手之中包含了各种刚柔复合劲在内,而各门派所练出来的复合劲又是不相同的,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是能发复合劲 比发单一劲要高级,就如擒拿一样,边拿边转边沉,总比单一的硬拿要省力,而且威胁大。也正因为各人的素质、天资及训练的侧重面不同,所以造成了同一门派各 种不同的风格。我们常听说:“某人拿了(学会^)某老师的某一方面”。如我的朋友陶振华就学会了心意六合拳的“踩、扑、衮、缩、决”中的“衮”字诀,但如果全面学会不是更好吗?(这个学会不是指套路,而是指劲力特点)。
    六、能做到“敌控制我,即我控制敌”这是区别高手与劣手的重要标志之一,我的拦手门师叔叶小龙老师常说:“对方抓住我就等于我抓住他,而且比我抓他更好,如果我抓他,他还会挣扎摆脱,而他抓住我就一定不会放,对方进步或套步欲摔打我,就等于我进步或套步一样,只是省了许多力气和时间,让对方送上门而已。”低手则往往束手无策,不懂得利用这一机会,转变不利状况为有利。
    七、心意六合拳讲究“遇敌好似火烧身”,太极拳讲究“能收能发”,“静如处子,动如山崩”(即遇敌交手节奏有疾、缓、强、弱之变化)。而低手则节奏平板、单调,容易被对方掌握节奏而突进。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一次早上在华盛顿广场教拳,旧金山一个黑人跑来,先在旁边练一会他的空手道和跆拳道,然后提出善,是存心向中国功夫挑战来的,就坦率告诉他,由于二人互不相识,交手时不会相让,难免会有伤损,让他考虑清楚,他表示并不在乎。于是我们二人就拉开阵势。我的学生也知道有好戏看了,心意六合拳的轻步站姿势,引他先动手,准备他一扑进来,我即向左一闪,下用刮地风腿和上用插锤,打他一个合力。谁知他也懂冒险轻进的危险,竟然也侧身,静心等我进攻。我一看他没有先动手的意思,只得我先上了。我一个蛇摆尾式向他面前虚晃一下,我想如果他招架则中了我的圈套,我会用最拿手的熊形单把式打他,如果他资格老,见我手就踢,我也早有防备,边撩他腿,边还踢他另一腿,谁知他却向后滑了半步,露出了退意,我一见他有退避之意立即腾空双飞腿向他胸前踩去,两拳在空中也连击他面部他因措不及防,无法左右闪避只好直退,被我连续追打至十公尺以外,脸上牙齿也打出血来了,只好狼狈的走。我所以能顺利得手,一是我开始比较静,但是我一动时却又快如疾风暴雨,使他没有心理准备,来的太突然,措手不及,造成了他被动挨打的局面.
    八、在实践中动作合理简捷,走近走捷径与走远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也有天壤之别,如拳经中常讲“手见手没处走”,指的即是两手相逢不可随便换手,你若换手之际,即他手乘隙而入之时。另外,“这只手还是这只手”,指的也是同样道理,即哪一个手离敌最近就用哪一个手打,而这些方面常不是自己可以苦思冥想悟出来的,必须有明师指点才行。
    九、柔韧性好,体松与柔韧性差、体僵在武术中也是区别水平高低很重要的标准之一。搞任何体育运动都需要有( 好的柔韧性,能柔软然后能极坚强,善于缩长起伏,似弹簧之越缩便弹得越高,体松则能节省体力,把力量用在刀口上,善变化,速度快,劲则能沉腕似鞭,而僵则慢而难变,连续性差,而劲则似棍。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 是,柔韧性好不等于就是松柔,许多美国人很重视拉韧带,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很好,但是打起拳来身体却又很僵硬,打到身上感到只是肌肉的力量,而不是一种突然 由松而紧的爆发劲,所以要做到柔韧性好,要比松柔容易得  
    十、顺势顺力与逆势硬招,得机得势与笨招硬打之别。
    十一、看正似斜、看斜似正,或中正圆满与前俯后仰突臀低头之别.
    十二、衮而不漏之“衮”与藏头缩项之“缩”,实有天壤之别。若见低头抬肩其艺必不高。
     十三、整劲与分劲之别。整劲则能做到浑身全到无拦挡,分劲则手去身留是枉然十四、战略上灵活多变,战术上技术全面,善用长短武器(手足头肩膝胯肘)与硬打硬进技术单一。   
    十五、“内实精神、外示安逸”与“手忙脚乱气势汹汹”之别,一敛于内而胸有成竹,一露于外而心慌意乱。
    十六、身沉稳与掂足拔跟之别。
    十七、善化善发与善化不善发,善发不善化之别。  
    十八、能在各种不利情况下发劲,和短距离发劲(寸劲)与只能发大幅度的勾拳、冲拳等劲,不能发寸劲、抖劲,能发各种长、短劲且能在各角度(上、下、左、右、前、后)发劲与只能短不能放长发人也不远之别。
    十九、身手动作协调一致与动作不协调之别。
    二十、内外相合形神合一(内三合与外三合相合)和内外相离(手去意不去)之别。
    以上是我在练拳中总结出的二十点标准,来鉴定衡量一个人拳艺的高低,也是我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准则。最后我愿以二十年练拳心得与武术爱好者共勉: 明师真传,免徒劳往返,由博返约,须约不忘博;内外兼修,成刚柔相济;持之以恒,自水到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