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师生毕业前的心理倾向和教育

 教育者之惑 2014-03-21

李英世

    中师学生一般属于青年的初期,少数进入青年中期。处在这一时期的中师生,身心发展较快,思想趋于成熟。他们思维灵活,渴求知识,而缺乏分辨能力;憧憬未来,追求真理,却带有盲目性;敏感好奇、希望成才,但兴趣不专;讲求实惠、善于模仿,又片面追求时髦;情绪强烈,情感细腻,且容易偏激。特别是毕业前,中师生思想变化快,波动性大,产生了一些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因受社会因素和个性心理特点的制约,其表现多种多样。我们通过调查,觉得可概括为四种类型,现作简单分析,以便掌握其特点,做好毕业前的教育工作.

    一、极大抱负型。这部分学生在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形成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基础.在校二年多的时间,他们学到了一定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个性品质得到了发展,开阔了心胸,扩大了视野,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得到了提高,逐步形成了‘为人师表”的自我意识,有的加入了党组织.毕业前,他们态度端正.学习安心,工作积极,希望德、智、·体几方面取得最佳成绩而接受组织分配,决心能在从事工作以后干一番事业。但学校往往在毕业前放松了对这部伞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加上他们急于求成,情绪容易激动的特点,心理匕产生波动,不时萌发出理想能否实现的忧虑。

    分析表明,这类学生对自己的理想有深刻的认识。当他们选定教师的职业后,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产生了为之奋斗终生的动机和决心,这与他们争强好胜,想干一番事业的心理有关.但是,由于社会不良因素对其思想的影响,又不得不使他们把理想与现实联系起来,出现了类似处于十字路口的心情.上述的那种心理倾向是合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的.

    再者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类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倾向,是他们心理趋于成熟的一种表现,是他们毕业前产生的强烈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生冲突的反映;是他们一方面对社会关系及个人责任感理解的深入化、现实化,另一方面对实际生活还没有深刻体验,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过思考,探索而认识其真正含义时,内在的思想动机才会强烈稳固而持久.因此,在毕业前的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洞察这些学生内心矛盾的激烈冲突,及时给予热情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激发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动机,队而做好把这种动机转化为从事实际工作的心理动力的准备.

    心理学告诉我们,事业心是人的高级需要之一。学生所具有的事业心,只有通过社会的尊重和条件的提供,以及正确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对这部分品学兼优、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在贯彻任人唯贤,量才录用的原则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先保证把他们分配到一些重点小学,一部分也可作为教育行政工作者定向培养的对象,让他们先到基层,进行锻炼,给他们提供成才的机会。这样做也是鼓励先进,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怀有信心型。这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表现为渴求知识;希望成才,对前途充满信心;不墨守成规,.不照搬教条,有时也敢想敢做.但由于受到过去毕业生分配中存在的某些弊病的影响,使他们成才的动机模糊,专业思想不够稳定,表现在毕业前过分考虑分配问题,  当国家,社会需要与本人愿望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甚至想跳出教育行业,以便“发挥才能”,

    我们觉得,这类学生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要求和动机,总想用现代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竭立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他们步入社会时,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去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由于思想认识的片面性,使他们不能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及“四化”大业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毕业前的那种显著的心理倾向。

    从心理学角度看,职业的选择和事业的要求是个体与社会需要关系的反映,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去克服困难,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说,职业的选择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贡献大小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不是绝对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依据。毕业前,首先通过不同方式教育他们从思想上摆正学习与就业、工作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的发挥与教育事业联系起来.其次,通过党的各项政策的学习,使他们认识到,毕业分配中存在的弊病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随着党风的好转和教师地位的提高,这种现象是可以

避免的.再次,明确告诉他们,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稳定教师队伍;有关部门规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要一律分配到教育战线从事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打消他们想毕业后转行的念头,促使他们转变想法,树立专业思想.

    领导艺术的高低,表现为了解这类学生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合理需要能力的大小.在毕业分配前,师范学校应对毕业生进行全面考查,掌握具体情况,同教育行政部门联系起来,在统筹安排,合理分配的原则下,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特长.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发挥他们的才能,而且也是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管理方法的具体体现.

    三、听之任之型。这类学生胸无大志,满足现状.他们也想把学习搞好,但缺乏奋斗精神,虽然也懂得‘师范”、  ‘师表’的道理,但并不能付诸行动;有些感到不好好学习内心有愧,对不起家长和朋友,但在心理上也自我安慰,只要成绩合格,拿到文凭就行了,对今后担负的工作感到茫然;少数以“命中注定”为由,而满足“撞钟”,还心安理得.这部分学生毕业前满不在乎,并有自己的所谓‘辩证法,城市重点学校条件好名声高,但任务重,偏僻地区的学校条件差,但教学任务轻,各有“利弊’。因此,毕业前出现一种无所谓的心理状态.

    通过分析我们感到,这部分学生对理想也有追求,也有积极的一面,只是把理想归宿到崇尚自我,讲求实惠和个人利益上,这是思想境界低的表现.这里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由于中师生的世界观没有定型,可塑性强,他们这些心理产生的倾向,只要教育得法,是能够克服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类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前景教育”,以及“政治思想的”灌输,并把这种教育和“灌输”,寓于多种有趣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活动之中,使他们善于接受教育,乐于受到“灌输”.然后打开思想大门,进行情感激发。使他们认识到,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将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满足于现在能混下去,在未来的知识竞争中,是会落后的.只有着眼将来,从现在做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以调动他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积极性,鼓起理想的风帆.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最善于模仿,常常以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来激励自己.教育工作者的技巧就在于运用“榜样激励”、  关怀激励”等方式,恰当进行心理激发,来丰富他们的感情,改变他们的认识,端正他们的思想.这种技巧还在于,教育工作者要知他们心灵之音,分他们思想之忧,树他们刨业主志,满他们实际之需。分配中,妥在提高他们思想觉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思想的前提下,不歧视,不另眼看待,根据他们的能力和具体表现进行分配,从而使他们安心工作.

    四、悲观失望型。这种类型的学生思想水准低,学习成绩差,其中—些是受过学校纪律处分而一蹶不振的,少数是由于恋爱的影响或其它原因而造成的情绪低落者.毕业前他们心理泼动大.有的认为自己有“毛病”,分配中肯定有影响而悲观失望;有的坐等学校最后处理;有的相机行事,准备对策;有的表面上突然“好起来”,心想着受点“委曲”,分配了再说.这是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心理倾向的新动向.

    调查和分析表明,这部分学生为数不多,但确实存在着“潜在的逆反意识”.教育工作者在毕业前的教育过程中,要设法消除对立情绪,防止产生教育“意义障碍”和“逆反心理”.要相信只要通过正确分析,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就会在毕业前将这些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

    青年心理学认为,跨入社会是青年期重要的课题,这个课题解决的好坏,对青年的思想,社会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师范学校应该把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放在第一位.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首先要进行“疏导教育”,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自尊心,鼓起自信心,促其上进心.因为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是青年期明显的心理特点.强烈的自尊心,可以使他们弃旧图新,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燃起理想的火花;  自信心和上进心则是促进他们去努力奋斗的动力。加之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就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其次.毕业前学校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评定.学校领导要分别组织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进行讨论,认为确实能改正错误的同学,经领导研:究同意后,要撤消其处分,使他们解除包袱,轻装上阵.对个别教育不改者,也要绳之以纪律,或缓期分配、或降级使用.并对处理意见公布于众,使其在校学生也能受到教育.   

    再次,对那些因恋爱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真正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晓之以理,以理服入.使他们认识到早恋的危害,使之惊醒转化,从而正确处理恋爱与友谊的关系.

    做好中师生毕业前的教育和分配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也是巩固在校学生专业思想的一个有效措施.由于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心理特点的制约中师生毕业前的心理倾向类型很多,上面提到和四种类型具有概括性.为此,中师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深入调查,综合分析,才能切实掌握中师生毕业前的心理倾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