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校园暴力

 灯火闌珊 2012-02-23

  写在前面的话

  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孩子,也爱着每一个孩子。我之所以要写下这篇文章,是出于希望我的孩子以及千万个母亲的孩子能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能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希望孩子们的心灵里没有阴霾,没有恐惧,没有伤害,没有仇恨。所以,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孩子以及的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和反思。

  暴力是一种以强凌弱的侵犯人身权利的极端行为。它具有反人性、侵人权、违法制、悖伦理、伤文明、坏风尚等特点和社会危害。过去一个时期,人们已经普遍关注到了家庭暴力问题,但最近一个时期,见诸于报端等媒体的校园暴力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认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甚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校园暴力的施暴主体是学生个体或者学生群体以及个别的教职工;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多发生在校园或校园附近以及其他活动场所;校园暴力的形式主要有恐吓、殴打、勒索、敲诈、挟持、绑架和杀害等。校园暴力不仅会在孩子们的心灵上蒙上痛苦恐怖的阴影,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创伤,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而且会使孩子们在一种没有正义和安全感的环境中学习,直接弱化教育教学效果。甚至会直接导致成长着的幼小、年轻的生命体的夭折,导致美满家庭的破碎。从长远看,如果学生的暴力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容易发生更加严重甚至极端的恶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破坏力会更大。也就是说,校园暴力行为轻微的是损坏或侵占学生的财物,较严重的是摧残和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死亡或犯罪。所以,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更大。

  通过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八类学生容易有暴力倾向:

一是与社会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人过密交往的学生;二是有酗酒、吸烟、刺青、衣着怪异、发型特别等不良嗜好的学生;三是迷恋网吧、游戏的学生;四是学习态度不好、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较差并在学校“拉帮结派”的“小团伙”成员或者经常逃课,四处游荡的学生;五是有早恋倾向或者对异性有极度好奇以及扭曲狂热的向往的学生;六是在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品德修养较差、生活方式不够健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七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八是隔代教育和管理的孩子。

  校园暴力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同学之间发生小的纠纷后,没有及时化解矛盾,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导致的暴力行为。如:前不久,某一农村中学在晚自习时发生学生打群架,导致一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恶性事件。

第二、恃强凌弱,发泄一己的不满情绪,或者达到显示威力,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以此来获得“特殊的地位”。这一类型的学生往往就组成了校园里隐性的“黑社会”,是校园里的不安全因素之一,是学生安全度不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三、好斗好胜心理,使一些孩子有强烈的嫉妒心,当嫉妒升级为嫉恨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消极的甚至带有毁灭性的行为去达到自己的不正当目的。如某一高二年级品学兼优的男生,因骑一辆新单车、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而遭到邻班三个陌生男生的嫉妒,而葬身于他们的暴打之中,最终导致一个原本圆满幸福的家庭的破碎和年轻生命的夭折。

第四、索利性。有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而通过暴力手段去胁迫、敲诈、勒索、甚至绑架比自己力量弱小的同学。这种情况目前发生的频率很高,甚至是一些学生被迫逃学、转学、休学或失学的原因。

第五、报复型。有些成长在有暴力现象的家庭里,当他们遇到矛盾和困难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暴力的方式去寻求解决,并借此来发泄自己遭受暴力伤害的不满。这是一种典型的报复性的恶性循环;

第六、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如:某一农村学校的几个男生在晚自习时间,对一女生实施了奸淫和殴打,导致该女生精神恍惚而放弃了学业。

第七、虐待狂型。个别心理变态的学生在伤害别人的过程中,从受害者的呻吟、求饶以及挣扎的无助表情和行为中获得扭曲的快感。这种类型虽然很少,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遏制,将会酿成更可怕的惨案。

  概括起来,校园暴力是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既是未成年人生理成长处于特殊阶段叛逆、逆反心理外化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在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蔓延和反映。从另外一个的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对未成年人教育和管理的缺失问题比较严重。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往往忽视在孩子们中间出现的矛盾和发生的摩擦;

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对学生之间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化解不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不到位;

三、现行的教育体系以及个别教师行为的缺陷与不当,使教育效果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背离;

四、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甚至颓废的价值观念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毒害很深,导致一些孩子没有正确的价值念和行为规范;

五、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中的暴力、色情等情节误导学生;

六、暴力行为的受害者缺乏防范意识,对潜在的危险一无所知,在危险发生时又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必须引起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惕。营销学中有一条“海恩定律”:1:9:300:1000。意思是,在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一定有九起轻微事故,有三百起未遂先兆,有一千起事故的隐患。把此定律推而广之的话,就需要家长和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从净化校园环境、保护学生安全、保障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加强管理,加强引导。

  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要标本兼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上下工夫。而且笔者认为,教育是关键,同时,教育也是遏制校园暴力倾向的基础工作:

  一、人文思想、法制观念以社会公德教育第一要在学生中间进行人文思想的启蒙教育。主要是教育中小学生懂得尊重和珍惜每一个生命个体,并用善良的心去关心帮助其他生命个体,包括地球上的动植物;

  第二要教育学生重视并学会认识自我,以及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批判和自我矫正;

  第三要教育学生懂得自己所负有的对于家庭、国家以及全人类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并积极地努力学习,时刻准备着去承担这样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要教育学生对法律和道德等行为规范有敬畏之心,并自觉地去遵守和执行。要把学校法制教育常规化,高效化。可以把校园暴力的案例汇编成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警示教育。要能深入人心,有震撼力和震慑力;

  第五要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让学生学会判断危机和危险,并且防患于未燃,有自我预防恶性事件的行动预案。

  同时有公安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对校园里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学生组织进行清理,对恶性事件进行严打,对暴力行为进行严惩,对有暴力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集中强化的教育和引导,建立“转化后进生”的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二、社会交往和生理、心理健康及情感教育

第一、教育学生学会正常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第二、教给学生处理应急事件的途径和手段;

第三、教会学生表达自己合理要求、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以及进行申诉的方式,并建立这样的通道和机制;

第四、教育学生要善于合作与互助,并在学校和家长的引导下,建立友爱、互助的组织。如:心理咨询站、知心互助组等。

第五、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爱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深沉的感情世界,以健全他们的人格。

  三、美学教育

  教育学生注意并自觉地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并且学会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在学校开设美学类课程,组建各类艺术兴趣活动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发展特长,转变学生的不良爱好,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和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安全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上下功夫:

  第一要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出行交通以及体育娱乐活动场所的安全。全社会都有责任参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快学习的环境的创设工作。第二要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以及危机逃生能力的教育与训练。第三要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学校教职工的工作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第四要对学生上学、放学以及外出活动进行常规管理,使学生尤其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发生在被学校和家庭所掌控的范围内。

  同时,广大中小学生要增强识别能力,在与人交往时注意做到“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并树立防范意识;家长们要关注孩子们的一切行为和表现,尤其是反常的行为。和孩子多交流,多引导,防止孩子的行为变异或者受到伤害;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意识,给予每一个学生以深切的关爱,平等对待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热心帮助学生,用心教育学生,尤其要关心和帮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注意及时发现并引导有不良行为习惯和倾向的学生个体。

  结束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孩子的安全健康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紧密相联,孩子的今天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校园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特殊场所。它应该是安全的、宁静的、和谐而美好的。教育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如果人的安全这个基本要求实现不了,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消除和遏制校园暴力以及暴力倾向是当前应着力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给孩子们创设安全、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神圣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