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行为日趋严重。本文从心理教育角度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的内在和外在原因,提出防止中职生校园暴力的对策: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与净化社会环境,以此三方面为抓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有效抑制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现象。 关键词:心理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 作者简介:张晶(1989- ),女,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助理讲师。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讨论。虽然国家各级机关都在加大防控校园暴力的力度,但是校园暴力日趋严重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缓解,它已然成为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青少年时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刻,校园暴力现象如果没有得到改善,忽视其带来的严重后果,那么我们就无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心、舒适的校园环境,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调查表明: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中职类学校比例远高于普通中小学,有近70%的案件发生在中职类学校,普通中小学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较少。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性,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于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生成为暴力行为问题的多发群体。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探寻学生妥善处理暴力行为的方法,以期能有效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现象,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一、 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暴力通常是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夺等多种暴力方式攻击,并造成学生在身体、心理、财产等方面损失的一切行为。调查显示,校园暴力从行为方式来看,有恃强凌弱、相互斗殴、聚众械斗等方式;从所触犯罪名来看,故意伤害罪占42%,聚众斗殴罪占13%;寻衅滋事罪占37%;抢劫罪占8%。这些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中职校校园暴力的原因初探 (一)生理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而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9岁之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被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骤雨时期”或“心理断乳期”。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论男生女生都从儿童的生理状态向成人过渡,心理的变化也随之而来。这些迅速的变化,可能会使少年产生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不良行为。情绪冲动,行事偏激,缺乏自控力是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同时,青春期也是一个反抗时期。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问题。如果在这种关键期,缺少正确的指导与引导,易于不良行为以及人格的养成,从而导致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是家庭的问题。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频发的诱因之一。有关调查显示,在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家庭中,青少年施暴行为的发生率只有15%,而在经常性地使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家庭中,青少年施暴行为的发生率高达32.4%,是前者的两倍。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缺乏方法,习惯性用暴力解决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容易学会暴力,成年之后往往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青少年会效仿他人的言行,在不自觉中已经习得了暴力行为。另外,有些孩子在家长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父母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认为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在家庭当中养成了自私、狭隘的性格,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发泄愤怒。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不当所带来的恶果。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校因素 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要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地步比较晚,虽然近些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而言,基础差的事实还是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众的普及程度还是有所欠缺,很多人,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概念还是存在误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走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导,导致存在的消极情绪无法得到合理的宣泄,负面情绪积累,极有可能导致恶性宣泄行为的发生。其次进入中职校学习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是初中学校里、班级中的“落后生”。这种被贴了“落后生”标签的青少年缺少归属感与认同感,容易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对立情绪。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校园暴力”这一方面尚且存在不足,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化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我们可以下载或者在线观看各个国家的影视作品;青少年们的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网络游戏是选择之一。但是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暴力元素,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长期耳濡目染暴力元素,未成年人会不自觉地模仿暴力行为。其次,我们发现一旦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那么社会媒体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是铺天盖地出现。而媒体为了能博人眼球,增加阅读率,倾向于对暴力事件的细节以及血腥场面进行描述与渲染。的确,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无法屏蔽,然而这样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负性的。曾经在一部影片中看到一个犯罪团伙模仿某个游戏情节进行作案,最后警方通过这个游戏破获案件。这些人也还只是孩子,他们在现实中生活的不幸福,引发他们向社会报复的倾向。如果自身与媒介中的暴力实施者有很多相似地方,就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容易引发模仿行为。青少年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媒体环境下,对其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防止中职生校园暴力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场所,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是一方面,但是学校仍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尤其是在中职校,更应该重视中职生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等。如果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氛围,将有利于中职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现代心理学认为,大量的攻击行为源于长期被压抑的负性情绪,看似突发的恶性行为背后有着长期被忽视以及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被压制的敌对和不满情绪在到达一定的峰值会以某种极端的方式被个体表达出来。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遭遇各类应激事件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并缺乏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伤害。对此,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以校园暴力为主题的团体辅导,以小团体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帮助学生用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积极应对由挫折、冲突、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另外,中职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认知水平还未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好走极端,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情绪管理还不够完善,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以至于经常会陷入心理困扰。如果这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可能会非理智地解决问题,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所以心理老师应该保证教育的时效性,对学生的心理困扰给予及时的指导,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给予心理支持或辅导。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青少年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与家庭教养方式与成长环境有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缺少陪伴与关心,那么孩子就容易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从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如果父母经常采取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甚至用暴力方式来责罚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了也会进行暴力模仿。受虐的儿童在长大后通常也会虐待他们自己的子女,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其多交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出现错误时,父母要注重引导,不使用暴力,不溺爱孩子,给予孩子健康的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自我情绪管理,尽量避免在被孩子激怒时、生气时管教孩子;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家庭气氛,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表露愤怒和矛盾;和孩子做朋友,平等交流,尊重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关怀。 (三)净化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氛围。 互联网是青少年接触暴力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对于青少年校园暴力的负作用不容忽视。净化社会环境,建议对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等设立暴力分级制度,严令禁止青少年观看暴力等级高的影视作品或者进入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宣扬社会正能量,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其次,社会媒体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应基于事实,不应夸大,突出细节。我们倡导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时,给予正面的引导。 中职校学生校园暴力的形成有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因此,控制与预防校园暴力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需要协同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所成效。 内容转自《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