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恰当运用朗读,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行在今天 梦在明天 2014-03-22

恰当运用朗读,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字数:2338

来源:新课程·教师      2013年11期   字体: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配乐朗读,让共鸣在音乐中产生;品读,激发情感体验;问答式朗读,让对话在问答中实现;提炼式朗读,让语感在提炼中培养。
  关键词:朗读;有效;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切实有效的朗读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课堂必须重视朗读,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配乐朗读,让共鸣在音乐中产生
  配乐朗读是常用的朗读方式,合理的配乐朗读会将课文情感和乐曲的内涵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情感得到震撼,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陶冶性情,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合理创造,融进文本,超越文本。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播放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肖邦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波兰人民的鼓舞,学生就知道了肖邦夜以继日谱写乐曲的作用——同样也为解放祖国做出努力。
  二、品读,激发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要求他们能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采用适宜的朗读方法,以便充分表达文章所包含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
  1.叩响情感和弦,进行“心灵诵读”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诵读使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对话。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蕴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江南的青少年,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所以我就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安塞人在腰中别着腰鼓忘情的狂舞,让学生亲耳感受那隆隆而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那么一股劲”。
  看完安塞人的表演以后,我先让学生说说对安塞腰鼓有什么初步的感受,这样学生基本能把握住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由此我就让他们再进一步感受它的魅力,从而激起朗读的热情,我进行了朗读方面的指导,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激情荡漾的朗读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受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
  2.创设情境语言,启发多元化赏读
  一般说,在作品形象性语言描绘的地方,在触动学生情感,产生情绪态度的地方,在语言内涵丰富的地方,应是引导学生多元化赏读的“路径”,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连接点。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聆听其嘱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来品味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残烛之年的景象,让我们边读边想象。”教师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多元化赏读,使朗读变得美好起来。
  3.抓住重点词语,诱导理解悟读
  读书时,如果学生先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将词语融汇到句子里,自然就能读出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那份情,那份美。在教学《船长》第二自然段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险情是如何发生的?情况严重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圈画关键语句,对于险情的描述,紧紧抓住“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猛烈”等词句来体会,展开想象,想象险情发生时人们惊慌失措、绝望无助的庞大场面,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精妙,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三、问答式朗读,让对话在问答中实现
  教师利用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一问一答,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对话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如,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三自然段时,可以就巴金爷爷“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为什么写作?”“你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等问题组织一问一答的朗读。文字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这别具匠心的一问一答中,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巴金爷爷之间的对话。
  四、提炼式朗读,让语感在提炼中培养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提炼式朗读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合理抓住文本中牵一发动全身的情感线,引导学生提炼出相关词句,仔细品读。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在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文的词说说“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这18年是 的18年?”学生思考后得到了如下答案:“这18年是悲愤欲绝的18年;这18年是四处奔波的18年;这18年是疲劳加上忧愤的18年……”然后,我将这段内容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学生在提炼中体会到了肖邦“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无奈和痛苦,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肖邦为了祖国呕心沥血,对祖国至死不渝的情怀。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
  总之,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朗读训练是否切实有效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朗读“活”起来,让学生读得有效,让教学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熊生贵,程燕.怎样才能将阅读教学课堂做实.语文教学通讯,2010(03).
  编辑 鲁翠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