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语文朗读教学的多样性

 行在今天 梦在明天 2014-03-22

浅谈语文朗读教学的多样性

字数:3258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3年12期   字体:   打印当页正文

  余映潮先生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它并不是美的语文课。”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形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是目的,关键是教学中灵活运用朗读教学,让朗读教学充分发挥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对此略有体会。
  一、注重朗读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一)朗读教学内容选择的多样性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用来朗读。一般来说,诗歌、散文应多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语言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就课本内容而言,不只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才需要朗读,背诵和朗读之间是不能等同的。朗读的内容应远远超过教材所要求背诵的内容。我们说只要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内涵美、精神美、情感美,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感、思维能力的文章都可选择。像学生们爱读的《读者》、《意林》等书刊中就有许多适合朗读的文章。
  当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从头到尾地读,篇幅短小的课文可以整篇朗读;要求某些章节、词语作重点理解,品味或记诵时,可以作部分朗读;还可以选择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甚至是几句话反复品读。每个人对文本的感触是不一样的,朗读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荷塘月色》是现代写景散文中的名篇,有的学生喜欢其中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喜欢其中写情的句子;有的学生对其中所引的《采莲赋》情有独钟……那么不妨就让他们去尽情朗读自己的所爱吧。内容的多样性可使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四溢,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二)朗读教学形式选择的多样性
  单调的朗读不但影响语文课堂的效果,还会让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甚至对语文课感到厌倦。这就需要有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1.教师的范读少不了,学生的朗读更要多样化
  常见的有自由朗读、表情朗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合唱式朗读,交替式朗读等。不同的作品又有不同的朗读方式,各种朗读方式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流于形式忽略内容,就违背了朗读教学的初衷,所以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安排各个环节。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周卫红老师的教学设计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感知作品内容情感采用范读形式,体会作者深沉而炽热的赞美之情,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分别朗读形式。《海燕》分为三个乐章,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个乐章,建立大海变幻的层次感;把握作品内涵,采用逐段精读的形式,揣摩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强化对作品的认识,采用全班合作朗读的形式,动员学生结合三个乐章,分三个小组朗读,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这样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边城》中,有关翠翠和傩送初次相遇的对话让男女生分别朗读,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去感受少女的娇羞,少男的爽朗,那么还需要老师再过多地分析什么呢?
  2.朗读的时间、地点选择的多样性
  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若不向课外延伸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学习素养。所以朗读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课外的点点滴滴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第二课堂的开辟显得特别有意义,如举办主题班会,朗诵比赛,经典诗文欣赏会,配音比赛,话剧表演等等,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朗读评价的多样性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同的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朗读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不能一锤定音,否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在朗读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火花。朗读的评价不应单一化,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让评价在朗读教学中收到明显效果。笔者在学生高一阶段组织学生表演话剧《窦娥冤》,通过学生评委评出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表演奖,最佳台词奖,既给了学生积极的评价,又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1.教师的评价要具体,富有变化
  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应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特点加以表扬,针对语音、语调、语速、表情、情感等不足之处给予指导,深入感受学生的内心体会,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读得好”“读得不错”“有感情”等。这种形式化的评价不能给学生的朗读带来积极的影响。热烈的掌声是对学生最直接的赞扬。如果学生读得确实很棒,不妨奖励他到其他班级朗读,不但对他是个积极的肯定,还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朗读热情。
  2.学生之间积极互评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能在评价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为其他同学的朗读提供借鉴。学生之间的互评要有教师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评价,提高评价能力。学生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那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经过同学们的一次又一次朗读,一次又一次改正,最后有一位同学在老师的总结评价中读出了那种优越感,张扬,无拘无束,恃宠而骄。这比单单告诉学生王熙凤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课堂要生动多了。
  3.重视学生的自评
  自评是学生在朗读后对自己朗读的重新审视。让学生以口述的形式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从《雨巷》中读出了彷徨,我还应该再读慢一点。”“我读的《归去来兮辞》虽努力表现了洒脱,但还是缺少了终于回家了的如释重负。”“我的朗读表现出了周朴园的虚伪,可是面对侍萍的心虚还是差了不少。”这样的自评缩小了情感表达和对文本理解的差距。同时学生在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中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人格。
  二、注重朗读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性
  (一)不能“以读代讲”
  当新课标在各个学段中都提出要重视朗读后,一时朗读之风盛行。朗读教学受到重视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但是,当我们在积极肯定朗读重要性的时候,也要重视朗读教学安排的合理性,不能无所顾忌地夸大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性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了,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我们注重朗读,但不能过于强调“以读代讲”,忽视“讲”的作用,读和讲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适时适当地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讲”应是精讲,要深入浅出,要而不繁,要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疏导的作用,达到“盖读一篇,能求名人指点,剖析精微,从而细加审视,则读十可以百”的效果。
  (二)朗读教学应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结合
  前面提到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用朗读教学法,不可以把什么文章都拿来乱读一气,很多文章不是单靠朗读就能领悟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朗读的同时,还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如:串讲法、复述法、讲述法、咨询法、点拨点、比较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偏离方向。
  总之,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要有正确、深刻、合理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灵活运用朗读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敢放敢收,在朗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范珍珍 安徽省蒙城一中 2335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