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约“中医治疗经验方大全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3-23
  • 脾约

    脾约 病名。为虚津耗、肠液枯燥所致大便艰涩的病证,亦为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有约束之意;脾约者,指津耗损,影响大便的排出。成无己注:“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

  • 脾约丸

  • 脾约丸论

    成无己曰:者结,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脾约。与此丸以下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流入胃,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切有疑焉。何者?既曰弱不能运也;弱则土亏矣,必气之散,血之耗也。原其

  • 脾约丸论

    成无己曰∶者结,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脾约。与此丸以下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流入胃,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切有疑焉。何者?既曰弱不能运也;弱则土亏矣,必气之散,血之耗也。原

  • 试论脾约证的证治

    uo;浮涩相搏,其脾为约”。综上所述,可知脾约有两个意思: 一者,穷乏也,津液素亏,无津液而穷。二者,束也,之弱阴被胃之强阳所束,津液不能还于胃中[1]。脾约证以大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这种大便难有以下特点:经常性

  • [卷四]脾约丸

    )枳实浓朴芍药(各八两)大黄(一斤)上为末,蜜丸,白汤下。成无己曰∶者,结之,又束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气散精得四缓,结者 ,理虽 《古今名医方论》 清 罗美。 公元1644-1911

  • 脾约丸九三

    主治功效 此即仲景麻人丸. 仲景曰: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浮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难, 其, 麻人丸主之. 亦名润肠丸. 治脏腑不和, 津液偏渗于膀胱, 以致小便利, 大便秘结者 作者见解 炼蜜丸, 桐

  • 脾约证(八十二)

    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频数。乃诊六脉。下及趺阳脉浮且涩。予曰。脾约证也。此属太阳阳明。仲景云太阳阳明者脾约也。仲景又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其者。大承气大柴胡恐不当。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主病亲戚尚

  • [卷一伤寒门第二]脾约丸

    麻仁(二升,去壳)芍药(炒)枳实(麸炒,各半斤)浓朴(姜汤炒)大黄(酒浸)杏仁(去皮尖,各一斤)伤寒瘥后,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难者,主此方以通肠润燥。枳实、大黄、浓朴、承气物也;麻仁、杏仁,润肠物也;

  • [卷十二燥门]脾约丸

  • 汪存仁:脾约为脾失膀胱束约

    ;“涩则小便数”,是气不足,营气亏虚。由于胃气偏亢,气不足而形成小便数而大便硬的“脾约”证。从生理上讲,主湿,胃主燥;主升,胃主降;主营,胃主化。《临证指南医案》曰:&ldqu

  • [卷之六治泻痢]脾约麻仁丸

    治肠胃燥涩,津液耗少,大便坚硬,或秘不通,脐腹胀满,腰背拘急,及燥。又治小便利数,大便因硬而不渴者,谓之脾约,此药主之。浓朴(去粗皮,姜汁炒)芍药枳实(麸炒,各半斤)大黄(蒸,焙,一斤)杏仁(去上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 [卷下滑可去着]脾约丸

    治脏腑不和。津液偏渗于膀胱。以致小便多。大便秘结者。燥热便难脾约丸。芍麻枳朴杏黄餐。(白芍、火麻仁、杏仁、去皮尖、枳实、浓朴、姜炒各五两五钱蒸大黄十两。炼蜜丸如桐子大。白汤送下二十丸大便利即止。)润而甘缓存津液。溺数肠干陈修

  •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肠交]脾约丸

    者,结之,又束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小便数而大便鞭,故曰脾约。麻仁甘平而润,否仁甘温而润,《经》曰∶

  • [卷下诸药方论]脾约丸方

    者结。又束之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麻

  • [水肿门水肿论治]脾约麻仁丸

  • [卷之二调胃承气汤]麻仁丸

    即大承气汤去芒硝加麻仁(二升)芍药(半斤)杏仁(一斤)蜜丸服一名脾约丸一名润肠丸治胃强弱不能运布津液濡润大肠大便结燥者又治跌阳脉浮而涩小便数大便难为脾约者 《祖剂》 明 施沛 公元1368-1644年

  •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阳明府病脉证

    9.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注】脉大腑阳明,谓热邪入腑,阳明当脉大也.曰胃实,曰大便难, 曰脾约,谓腑病受邪之不同也.脾约者,太阳阳明也.胃实者,正阳阳明也.大便难者,少阳阳明也.皆为

  • [卷一]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注】脉大腑阳明,谓热邪入腑,阳明当脉大也。曰胃实,曰大便难,曰脾约,谓腑病受邪之不同也。脾约者,太阳阳明也。胃实者,正阳阳明也。大便难者,少阳阳明也。皆为可下之证

  •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麻仁丸

    大黄麻杏芍。土燥津亡大便难,养液通幽蜜丸嚼。(脾约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燥,白芍安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燥宜用缓法,滋柔润下,以遂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退思集类方

  • [伤寒证方歌括阳明实证]麻仁证

    (里实而脾约)浮而兼涩脉形真,胃气强时小水频,大便难行,法宜丸药用麻仁。 麻仁丸 攻用大黄妙入神,润肠芍杏合麻仁,更兼枳朴专行气,炼蜜为丸合病因。 《医学摘粹》

  • [卷四阳明方]麻仁丸

    麻仁(另研)芍药枳实(炒)浓朴(各五两炒)杏仁(五两半研作脂。)大黄(一斤蒸焙)炼蜜丸如梧子大。米饮送十丸。渐加。以知为度。(此方分两照脾约丸。) 《时方妙用》 清 陈念祖 公元1644-1911年

  • 【麻仁丸】

    也。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恍,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脾约,麻仁甘平而润,杏仁甘温而润。经曰: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本草曰:润可去燥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麻仁丸

    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 ,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脾约.麻仁甘平而润,杏仁甘温而润.经曰 :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本草曰:润可

  • [卷之十四伤寒门(下)]小便数

    也。若大便难,小便数,是为脾约 者,俭也。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强弱,束不行,致小便数而大便难也。【下】太阳汗吐下后,小便数而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大便硬者,小承气汤。小便数,大便坚, 脾约丸。【温】太阳自汗,四肢

  • [谷部谷类]麻仁

    p\r 可组织为布。苎麻即此也。麻仁之性。与胡麻之性。皆属甘平。皆为木谷。故其治风润燥之力。大抵相同。而用者凡遇津亏脾约风燥便结等证。皆用麻仁。遇麻风癣癞等证。皆用胡麻。亦世俗相沿习惯耳。) 《本草便读》 清 张秉成 公元164

  • [卷之五秘结门]治法

    一风秘宜用疏风顺气丸一气秘宜用六磨汤一热秘宜用调胃承气汤加减脾约丸一寒秘宜用当归四逆汤一湿热秘宜用槟榔丸大黄饮子一血虚秘结宜用五仁丸通幽丸一血虚肠燥宜用当归润燥汤 《医方集宜》 明 丁毅 公元1368-1644年

  • [卷之二燥门]大便闭结

    峻利。脾约者。谓胃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轮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名曰脾约。与脾约丸以下之结燥。使肠润结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 脾约。必阴枯槁。内火燔。热伤元气。故肺金受火烁而津竭。必窃母气以自救。金耗则土受木伤。失转输

  • [卷一]里证

    ,恶热潮热,自汗蒸蒸,口燥舌干谵语,腹满硬痛也。阳明腑主里,故曰里证。里实者,有脾约,有胃实,有大便难,三者均为可下之证,然不无轻重之别。三承气汤、脾约丸,量其可者而与之,庶乎无过也。若便溏为里虚,即有是证不可攻也。论中有急下数证,

  • [第四集·治疗法]大便不通

    医尽为推荡,愈治而愈甚。予为之用脾约丸原方,重用生地、龟胶、芩连等味而愈者。足见大便之结,不仅实热然也。而陈飞霞以虚者用保和丸,加枳实微利之,是其既未免患虚之嫌。又未知虚者,又有何种类,如何治法也。若夫湿阴滞,津液不降,须得苓术而大便

  • [卷之六十九秘结候]治法

    书》谓∶脾约证乃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用脾约丸以下 之结燥,使津流入胃,肠润结化而愈。丹溪曰∶既云脾约,必阴血枯槁,内火燔烁,热伤元气,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窍母气以自救,夫金衰则上受木邪,失转输,

  • [卷二]大麻仁

    受胃强之累而而不舒,于是不散精于肺,肺之降令亦失,肺与 胃俱困而便何能下。麻仁甘平滑利,柔中有刚,能入滋其阴津,化其燥气。但至于,其中之坚结可知。麻仁能扩之不能破之,芍药乃家破血中之气药,合施之而其庶几不 矣乎。夫脾约

  • 便秘从脾肾论治

    燥愈密乎?”叶氏有言:“宣升则健、胃主降则和,太阴得阳则健,阳明得阴则和,以喜刚燥,胃喜柔顺,仲景存阴治在胃,东垣升阳治在。”便干结者,阴不足以濡,然从事滋润而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终属治标,治任白术,运化阳,实为治本之图,故笔者

  • [卷二]三消说

    片、如油,及溲数不数者,皆当作诊法观,不必致辨。总之,但渴者,有燥、湿两种,五苓、白虎是也;但消者,有虚、实两种,脾约、肾沥是也。消渴并作者,有寒、热两种,黄连、肾气是也。其方备见唐人书中,但不以兼证测之,不确也,故诸家云云。

  • [卷之六阳明上编]太阳阳明证治第十一

    脾约一证。成注谓俭约之。又为束之。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弱。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愚谓胃强

  • [卷六阳明经上编(五十章)]麻仁丸证八(阳明二十七)

    数浮涩相抟大便则难其麻仁丸主之阳明胃经自头走足行于足趺动脉曰冲阳故名趺阳阳盛则脉浮浮则胃气强壮也血虚则脉涩涩则风木疏泄而小便数也浮涩相合土燥水枯大便则难其结而粪粒坚小此太阳阳明之证也(八章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宜麻仁丸麻仁杏

  • [谷菜部]大麻仁

    作火麻 润燥滑肠甘平滑利。、胃、大肠之药,缓润燥。治阳明病、胃热汗多而便难(三者皆燥也,汗出愈多,则津枯而大便愈燥。张仲景治脾约有麻仁丸。成无己曰∶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润燥。张子和曰∶诸燥皆三阳病),破积

  • [上卷下剂]麻仁丸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法〕,饮服十丸〔法〕,日二服〔法〕。渐加,以利为度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燥,白芍安遂 《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 王子接 公元1644-1911年

  • [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麻子仁丸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也。麻子仁(二升)枳实芍药(各八两)杏仁(一升)大黄(一斤)浓朴(一尺)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

  •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里证

    ,恶热潮热,自汗蒸蒸,口燥舌干谵语,腹满硬痛也.阳明腑主里,故曰里证.里实者,有脾约,有胃实,有大便难,三者均为可下之证,然不无轻重之别.三承气汤、 丸,量其可者而与之,庶乎无过也.若便溏为里虚,即有是证不可攻也.论中有急下数证,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