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补阳还五汤 | 医源世界

 lc1231 2014-03-23

主题: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拆方现代研究概况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组成,该方问世以来颇受医家尊崇。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现代医药学角度不断完善对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药理研究,并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药效学评价对该方进行拆方研究,旨在对该组方的配伍原理、科学实质与内涵进行探讨,弄清该方的物质基础,力图以此解释该组方中各味药对全方功效的影响。本文拟从多角度、多方位概述补阳还五汤拆方研究现状,并指出今后中药拆方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为今后拆方研究提供系统参考。
1实验方法学
l.1  “脑缺血一再灌”损伤模型及检测指标
    在补阳还五汤及拆方的药理实验中,为比较总方组与拆方组的药效,常用动物模型为“缺血一再灌”损伤模型,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再灌模型、线栓法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模型(MCAO)和四血管法全脑缺血再灌模型3种常用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动物模型。由于临床的各种限制,脑缺血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脑血管病损伤机理、防治措施和药物筛选不可缺少的工具,该模型可供评价的指标较为全面。张氏为揭示补阳还五汤及拆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评价了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多项指标的影响,包括对血清、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0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对模型脑组织含水量及钙离子含量的影响,对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研究方剂配伍的意义。莫氏等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皮层梗死面积及血浆内皮素浓度的影响。赵氏等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该模型探讨了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脑缺血后髓过氧化物酶(MP0)活性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对大鼠脑缺血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IL)一6含量的影响。张氏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在缺血后24 h采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IL一6和IL-10含量的变化,用以评价观察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动物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有学者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l、Caspase一3)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对其影响;并研究了补阳还五汤中生物碱、多糖、苷、苷元4类有效成分部位对MCA0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多形核细胞(PMNL)浸润的影响,以检测脑组织MPO活性,判定脑组织中PMNL的浸润。卢氏等利用大鼠颈总动脉结扎30 min再灌2 h作为脑中风动物实验模型,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测脑细胞膜流动性。近些年,有研究者尝试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该模型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印迹分析等技术分析不同给药组模型动物体内的基因表达水平,以期找出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制。周氏研究表明,作为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的入口蛋白toll样受体(TLR)2和TLR4在脑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补阳还五汤通过调节缺血后TLR2和TLR4的表达进而实现保护与促进神经再生,可能是其治疗脑缺血后遗症机制之一。该模型模拟了临床上休克、心功能不全、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阻塞合并血液低灌流引起的脑循环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缺血损伤,因而对评价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在抗脑缺血方面的疗效有重大价值。
1.2  “心肌缺血一再灌”损伤模型及检测指标
    李氏等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再灌注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N0和心肌酶的影响,用以评价补阳还五汤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配伍规律。
1.3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及检测指标
    崔氏等观察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胰岛素、血栓素A2(TXA2)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及其去黄芪方对模型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和TXA2水平的影响,为该方是否可以预防代谢综合征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指导。
1.4其他方法与检测指标
    张氏和谢氏等分别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脑梗死恢复期和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杨氏等则观察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剂量的变化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徐氏等在sD大鼠背部制造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观察了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治疗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疗效。闫氏等采用饥饿+心得安+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家兔“气虚血瘀”模型,观察了2个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配方对该模型全血黏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缺血一再灌”为最常用、最经典的动物模型,但检测指标不应仅局限于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比、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液流变学、细胞增殖分化等常规项目,而更应细化深入到与某一特定药效直接相关的基因调控通路和信号
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深入阐述补阳还五汤作用机制。与整体动物模型相对应,笔者认为,今后可以建立体外缺氧一复氧模型,采用细胞病理模型,从体外细胞角度进行各项相关指标检测,为该方的进一步拆方研究提供完善的实验学基础。
2药效比较研究
2.1君臣佐使研究
    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补阳还五汤组方中黄芪为君药,能大补脾胃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故在拆方研究中,学者们常把黄芪单独列出来作为补气组,而其他6味药具有活血、祛瘀、通络的功效,故一同分在活血组,这2个拆方组再与总方进行药效比较研究。有报道,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均能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各项指标趋向正常,且总方组作用最强,活血组与黄芪组的药效无显著差异。提示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均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且通过拆方的协同作用,使总方组发挥最大的疗效。总方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拆方组,正应方剂学“整体取性原理”。赵氏等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损伤起保护作用的机理可能是该方能降低脑组织MPO活性,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且能增加抗炎症细胞因子IL-6的含量,从而减轻缺血后的炎症反应。总方组、黄芪组、活血组均有药效,且所有的检测指标均显示总方组的作用明显优于拆方组,说明方中益气、活血中药配伍具有协同作用。李氏等的研究结果则阐释了本方“气旺以促血行”的配伍理论,其结果提示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可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血清N0的含量,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补阳还五汤组作用最明显。莫氏等的结果表明,总方组及活血组能显著减小脑缺血大鼠皮层梗死面积,并能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一l(ET-1)浓度,而补气组作用不明显,提示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与降低血浆ET-1浓度有关,方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活血药。崔氏等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改善模型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TXA2水平,方中黄芪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成分,6味活血药是降低TXA2的有效成分,提示益气与活血并用在临床防治代谢综合征和改善栓塞后综合征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根据中医理论,陈氏按功用将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之整体拆分为补气活血组(黄芪、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补气通络组(黄芪、当归尾、地龙)和活血通络组(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缺血引起的海马组织损伤,以补阳还五汤全方作用最明显,其中补气活血和补气通络效果优于活血通络,提示补阳还五汤中的补气药可能是其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最有效组分。对上述3种拆方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三者在一些检测指标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补气药者效果好,甚至与全方没有明显差别,无补气药者效果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医方剂“君药不可缺少”的理论。
2.2黄芪剂量研究
    在复方的应用中,不仅要考虑各单味药的剂量,更应注意各味药用量间的比例,剂量可直接影响药物作用发挥的方向,继而影响复方功效。补阳还五汤中,黄芪为君药,其剂量几倍于其他药物的剂量之和,但对其具体用量,各医家却持不同见解。科研工作者们围绕黄芪剂量做了一系列研究,以此来确定在特定药效下该方中黄芪的最佳剂量。徐氏等研究发现,黄芪30、60、120 g的补阳还五汤组疗效优于黄芪15 g组,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均可明显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愈合。张氏研究显示,高剂量120 g黄芪组对改善血黏度及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最为明显,使血液的流动性增强,而60 g和30 g剂量的补阳还五汤组则疗效不佳,符合中医学关于气行则血行的理论。说明足量黄芪是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病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闫氏等通过对“气虚血瘀”病理模型全血黏度的考察,发现重用黄芪的配方祛瘀效果更明显,为中医方剂“补气活血,气旺以促血行”的配伍理论提供了现代药理学依据。杨氏等研究提示,黄芪剂量为15、30、60、120 g的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均具有确切疗效,可明显缓解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中医症状;补阳还五汤可以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其改善程度与黄芪的剂量呈正相关。张氏等设计黄芪剂量30、60、120、180、240 g的补阳还五汤组,发现不同黄芪剂量配伍组成的补阳还五汤组均能通过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对脑缺血发挥保护作用,且以180 g黄芪配伍组成的补阳还五汤作用最优,并非完全与黄芪剂量呈正相关,而120 g以内的黄芪剂量确实与药效正相关。谢氏观察黄芪60 g组和120 g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的变化,发现黄芪120 g组的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更为显著,且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由上可知,在对不同黄芪剂量补阳还五汤的药效比较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多项指标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从宏观综合调节水平进行了药效分析,客观揭示了补阳还五汤的配伍原理,即黄芪须重用。对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即特定药效),黄芪剂量存在差异,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黄芪剂量反映了药效的优劣程度。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医者在临床工作中具体使用黄芪的剂量提供了指导。
2.3应用数学模型研究
    利用方剂中存在多因素性质,一些研究人员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案进行了拆方研究。林氏等以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纤溶酶活性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和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对补阳还五汤组方进行配比优选和分析。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原方作用最好,处方中当归、赤芍、地龙对纤维蛋白作用影响较大,当归、赤芍、桃仁对纤溶酶活性影响较大。姚氏等选择补阳还五汤组方中7味药(黄芪、赤芍、当归尾、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选取有或无2个水平,按L8(2)正交试验表安排试验,考察补阳还五汤和方中各单味药体外对家兔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活性的抑制作用及该方的配伍规律。结果显示,无论是原方还是去除某一味药的组方,体外给药均可抑制PAF受体活性,各因素对家兔PAF受体活性的抑制程度依次为:红花>黄芪>桃仁>地龙>当归尾>川芎>赤芍,而川芎、赤芍对PAF受体抑制作用不明显。提示补阳还五汤中体外拮抗家兔PAF受体的主要药味是红花、黄芪、桃仁、地龙、当归尾,其中红花作用最强,而黄芪在该方配伍中有重要价值。虽然正交试验能显示各因素的主次地位和交互作用,但其最大的缺点是与中医理论脱节,故采用此法对补阳还五汤进行拆方的研究并不多,且目前的试验结果还不能对补阳还五汤的配伍做出规律性结论。
2.4有效成分研究
    为了弄清补阳还五汤的特定药效与某一类(种)化学成分的对应关系,越来越多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被应用在该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上。朱氏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芪不同剂量(0~120 g)情况下补阳还五汤中芍药苷、阿魏酸的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发现君药黄芪剂量对补阳还五汤中的芍药苷、阿魏酸含量影响很大(P<O.05),为探讨方剂的组方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张氏等对补阳还五汤及单味药材多糖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两者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单味药材多糖含量与文献报道相符,而复方补阳还五汤的多糖含量为其之和。李氏等探讨了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黄芪甲苷、阿魏酸、川芎嗪、芦丁、绿原酸、紫檀烷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芍药苷、丹皮酚、槲皮素)在同一方剂中对同一种疾病的药理作用比较,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可使损伤大鼠脑细胞膜流动性增大,不同程度地恢复到接近于正常细胞膜流动性水平,验证了该方的配伍机制。有研究采用血浆药理学方法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模型。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均可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增殖,其主要药效物质可能是生物碱和苷。另有研究探讨了补阳还五汤4类有效部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aspase一1、Caspase一3蛋白表达的变化的影响,结果提示,补阳还五汤具有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生物碱、苷、多糖和苷元可能为其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1、Caspase-3蛋白的表达,拮抗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有关;同时,补阳还五汤4类有效成分部位中的多糖、生物碱能降低脑组织MPO活性,减轻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脑组织中多形核细胞的浸润,这可能是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之一,而苷、苷元组无显著差异。
3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拆方的研究已基本验证了该方的配伍机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方的药效机制,部分研究还提示了该方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物质基础。但要在现有拆方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新的复方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建议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方剂学的功效主治着手,针对主要药效的各单味药进行活性排序,精简出一到两味药效最强的药;②对不同黄芪剂量中黄芪甲苷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建立药动一药效结合模型获得有效成分与药效的量效关系;③联合数学模型和中医理论,利用两者的优势互补进行活血组的拆方,在进行正交设计时,每个拆方组包含功效相似两味药之一,比较各种排列组合的拆方组药效强弱,再在功效相似的药对中取其一组成新的组方,并与原方进行药效比较;④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对该方(拆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一量、时一效关系进行研究。总之,对补阳还五汤拆方研究还需加大力度,通过研究该方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找出特定药效对应的物质基础,从主要药味层面到有效部位、再到有效成分,甚至深入到有效单体,以此阐明该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使组分得以精简,药效更为确切,通过拆方研究对补阳还五汤组方进行优化,从而推动新药研究工作,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日期:2013年9月18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补阳还五汤研究概况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创,由黄芪、赤芍、当归、地龙、桃仁、红花组成,有活血补气、祛瘀通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证。随着深入研究,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现将补阳还五汤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治疗脑梗死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肝阳上亢及气滞血瘀为常见证型,而补阳还五汤是为气虚血瘀而设,所以在脑梗死治疗中应用广泛。毛小平等  观察补阳还五汤提取物(BDE)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区白细胞浸润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及再灌流模型,利用MPO活性测定白细胞浸润和Tr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得出结论为BDE可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区白细胞浸润程度及缩小脑梗死体积。郭氏等  将40只Wistar大鼠用线栓法造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补阳还五汤组,每组20只。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注射液能减少梗死灶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梗死侧脑电图波幅。研究提供了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时能缩小梗死灶及减轻相应损害的直接证据。张永全等  将164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评分、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缺失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黄清苑等  将缺血性中风患者95例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利军  治疗187例脑梗死患者也有相似结果。
2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机为正气虚弱、气滞血瘀、心脉不通。叶穗林  对比补阳还五汤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和单用西医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中医症候变化、心电图改善以及测定冠心病内皮功能的有效指标ET一1、NO、vWF、FMD变化。发现补阳还五汤可以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和中医症候,改善心电图指标,并有明确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孙志欣  将76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0例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每搏输血量SV和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指标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认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白会强等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稳定性心绞痛高敏c一反应蛋白、IL一6和IL一18的影响。对照组35例用消心痛片,治疗组37例用消心痛加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hs—CRP、IL一6和IL一18水平显著增高,补阳还五汤能够缓解心绞痛,降低hs—CRP、IL一6和IL一18,且hs—CRP降低水平与IL一6、IL一18的降低水平呈正相关。认为补阳还五汤可降低CRP、IL一6和IL一18,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减少心绞痛发作。刘革命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对照组用复方丹参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E/A和DT)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92%、对照组75.5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提高I临床疗效,改善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
3治疗高血脂
    刘发益等  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研究补阳还五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结果发现其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作用,显著延缓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缓冠脉血管受累的数目和程度,还可升高6一keto—PGFlet和降低vWF。赵贵起等  研究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及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表明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浓、黏、凝、聚状态,具有提高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郭集军   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老年人高脂血症的降脂作用。治疗组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分型辨证论治,对照组口服血脂康。结果1个月后两组TC及LDL—c均降低(P<0.05),
对照组2个月后与1个月时无差异,而治疗组则更加显著(P<0.01);TG降低及HDL—c升高对照组1个月、2个月均无差异(P>O.05),而治疗组则在1个月内无差异,2个月后起效(P<0.05)。认为补阳还五汤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老年人的血脂水平。吴水盛  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组方配合水蛭、三七等中药粉剂治疗高脂血症35例,结果总有效率94.29%。认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确有效果。
4治疗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叶荣飞   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对神经传导的影响。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解除或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麻木、疼痛,等症状,明显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王志新  研究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流变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观察组采用基础+弥可保+补阳还五汤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弥可保方案治疗,疗程均3个月。结果观察组血流变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认为补阳还五汤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通过改善血流变和微循环达到提高神经供血供氧、修复受损神经纤维的作用,疗效优于单纯修复神经的弥可保。白兰萍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治疗组30例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22例用VitB.及弥可保口服。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神经传导速度等明显改善。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增加肢体血流量。秦永山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两组均用降糖药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128例加服甲钴胺,治疗组128例加服补阳还五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6%,对照组总有效率55.4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好。
5治疗眩晕
  薛郑合  观察补阳还五汤化裁方煎剂治疗气虚血瘀眩晕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化裁方,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并静滴川芎嗪注射液。结果总有效率、复发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补阳还五汤化裁方煎剂治疗气虚血瘀眩晕疗效确切。潘丽菊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对照组用尼膜地平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36%,对照组为55.00%(P<0.05)。认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陶佩明  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果总有效率95.6%。认为补阳还五汤加味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方剂。杨作平  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眩晕96例,结果总有效率95.83%。郑国钦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桑枝垫枕及西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对照组58例用消旋山茛菪碱和尼莫地平为主治疗,治疗组58例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并每晚用桑枝垫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补阳还五汤加桑枝垫枕结合西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日期:2013年4月16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

 中医认为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依据脑髓神经受损程度不同可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临床表现不同症候。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中风后遗症期是指发病后1个月以上的患者。本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以下病例为笔者使用中西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均为我院住院病例,临床选取中风后遗症患者58例。患者均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白,脉细弱而涩,属于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其中男50例,女8例,平均年龄65岁。

  1.2方法

  治疗组为丹参30ml+生理盐水250ml;脑蛋白水解物60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补阳还五汤煎成汤剂,每次30ml,每日3次。对照组未服用中药汤剂,仅用上述药物静滴。治疗2周。

  1.3 疗效观察

  见表1。结果显示,同时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药物静滴疗效。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

  2 讨论

  本方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其中黄精、黄芪各5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弦或脉细弱无力为诊治要点,本方以正气亏虚为主,故重用黄芪,效果不行再逐量增加,祛瘀药宜轻,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经散寒,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若言语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开窍化痰,夜尿频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各10g以温肾固涩,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鸡血藤各10g化瘀通络。若急性期气虚伴血瘀主张不适于重用黄芪者,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若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兼见头痛头晕、耳鸣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方多用镇肝熄风汤加减;若风痰阻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者方用神仙解语丹加减。总之中西结合补阳还五汤灵活运用对中风后遗症有奇效。

  

 

日期:2013年2月27日 - 来自[2011年第9卷第4期]栏目

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加减 甲钴胺 糖尿病神经病变 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5%~50%[1]。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但以感觉神经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2,3]。目前尚无特殊疗法。有证据表明,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和延缓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但在此基础上,还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们在临床中用补阳还五汤结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本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门诊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共108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年龄≤70周岁,伴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麻木、疼痛及感觉障碍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

  1.2 治疗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60g,赤芍药30g,川芎、麦门冬、生地黄、玄参各15g,当归、桃仁、红花、地龙各10g。疼痛剧烈加水蛭10g,蜈蚣5g;气虚甚黄芪加至120g,加西洋参(另炖)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口服。同时每日肌肉注射甲钴铵(弥可保注射液)500μg,连用14天。对照组:单用甲钴铵(弥可保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14天。在用药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记录生命体征,理化指标;记录不良反应时间、症状、程度和用药的关系。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胰岛素降血糖治疗,保持血糖、血压平稳。观察期内禁用其他扩血管药物。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记录症状变化。神经传导速度(NCV)采用OISA 2000型肌电图仪测定,在局部皮肤温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使用表面电极刺激,记录主侧肢体正中神经,腓浅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

  1.4 疗效判定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MNCV、SNCV较前增加2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改善,MNCV、SNCV较前有增加;无效:症状不减轻,MNCV、SNCV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治疗有效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两组疗效比较表2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日久伤阴耗气,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及久病入络,血脉瘀滞,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的重要病机之一,消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瘀血是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4]。而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是DPN最常见的证候之一。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通络的名方,其养阴功能稍逊,与增液汤合用,切中病机。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帅血以行;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川芎养血活血;玄参、麦门冬、生地黄养阴生津,增水行血;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合而为剂,气旺阴复,瘀去络通而诸症消。现代医学认为,DPN的病机主要是高血糖所致的微循环障碍、神经细胞代谢障碍及自身免疫障碍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当归、赤芍药、桃仁、红花、川芎、麦门冬、玄参均能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 ;当归、赤芍药、红花、川芎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黄芪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还能促进机体代谢,使细胞的生理代谢增强;生地黄、麦门冬、玄参能降血糖,还能调整“阴虚”动物模型的核酸合成率,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5,6]。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症状改善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的提高(P<0.05),补阳还五汤加减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为主治疗DPN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梅,胡波,门为.三磷酸腺苷二钠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O04,4(4):559-560.

  2 Vcrrotti A,Giuva PT,Morgcsc G,et al.New trends in the ctiopathagencsis of diabc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child Neurol,2001,16(6):389.

  3 Gryz EA,Galicka-Latala D,Szczudlik A,et al.Etiopatho genesis of diabetic neurpathy.Przegl Lck,2005,57(12):727.

  4 周钟瑛,金实,李明富,等.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7-434.

  5 王筠默,姜名瑛.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4,111.

  6 成都医学院.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7-69.

  

日期:2013年2月26日 - 来自[2011年第11卷第5期]栏目

瘀无热不散

 编者按:

  脑病(脑出血、脑梗死、脑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原中医科主任、山西临汾永旺脑病医院高允旺主任医师临证善用温热法治疗脑病。他虽然是西医学习中医,但在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集古今诸家之专论,承继历代医家对扶阳思想的探源与应用,逐渐总结摸索出扶阳论治脑病的思路与方法,颇有良效。

  现将其主要的思路和医案分期介绍给广大读者。

  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发生脑中风呢?气血本来循着经络脉道而行,周流不止,循环往复,就像地上的河水沿着河道畅流一样,因为寒气会使物质黏稠凝结,当寒气侵袭,血流就会运行缓慢,甚至瘀堵不通,如果脑脉络不通,就发生了瘀堵,这时候机体就会不断地调动能量(阳气),试着打通瘀堵,就像河道有瘀塞,后继的河水不断冲击瘀堵,越积越多,如脉络一样堵塞,脉络支撑不住就破裂而出血,瘀血阻络是脑梗死的根本因素。

  笔者认为,脑中风是内虚引起的,内虚的条件是阳虚,因为阳是动力,阴是物质,瘀是物质,之所以会有瘀血,那就是缺乏阳气的动力而造成瘀的存在,尤其是肾阳虚。为什么这样说呢?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藏精以化气,元气为脏腑机能活动、气血运行之原动力,正如《医林改错》所谓:元气即虚,阳气运血无力,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占为瘀,肾精不足,精不化血,则血少,血脉不足,血行缓慢而瘀。

  清代王清任大医家认为血瘀才是诸病发生的原因,创立了五个逐瘀汤,特别是针对脑病的方药中,他提出,半身不遂、偏瘫麻木是气虚血瘀的结果,提出补阳还五汤,这是治疗脑病划时代的进步,提高了脑中风的治疗效果。

  当然,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很大,在一个处方中黄芪用量达240克,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对脑中风病情的缓解并不十分明显。我们发现,益气不温阳,达不到通经活络、化瘀行血的目的,只有在益气的基础上加温热药如麻黄、附子、细辛等,效果才明显。

  如果治以益气活血法,不加热药,那么脑病患者常出现血流缓慢,肢体发凉,曲屈不能伸,容易遗留挎栏臂、划圈腿、失语等后遗症。如果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用人参、附子、麻黄、细辛等药,疗效明显提高。

  我们通过彩超观察,单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的血流黏稠度,或颈动脉内斑块的消失情况,与补阳还五汤加用附子、麻黄、细辛等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其指标改变有明显的差别,可见用温热药和不用温热药大不相同。治疗脑中风之脑梗死、脑出血配用大温大热、阳中之阳的温热之药,能温其血脉,通利筋骨,热之便瘀散血行,瘫痪的肢体才得到恢复。

  所以笔者深感,瘀无热不散,尤其是针对脑病的治疗,在益气活血的同时,加用温热之药,效果会更好。当然,这都要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来确定。只是因为,脑病患者多显阳气虚弱、瘀血内阻的病机

日期:2012年5月11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

“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

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历代医家都较为推崇清代王清任根据”气虚血瘀“立论而创的补阳还五汤。笔者以为,在临床上,但凡见有气虚之象者,可投以益气之品,兼有血瘀者,则投入补阳还五汤不须多虑。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肌肉组织以及四肢百骸都要靠气血的营养以及流通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体健。故《经脉别类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脾运化功能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力,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发为血瘀。血亏虚则四肢百骸经络失去濡养,导致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笔者在临床上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法则,灵活运用补阳还五汤合益气之剂八珍汤加减,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机体功能的恢复,确能收效。药用黄芪、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桑螵蛸、桑枝、桂枝、佛手、鸡血藤等。对于伴高血压者加钩藤、天麻,夏枯草;伴高脂血症加首乌、菊花,泽泻,丹参、生山楂;伴手足浮肿加桂枝、泽泻;伴有腰酸无力加杜仲、怀牛膝、川断、狗脊;伴有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远志。

病例:李某,男,59岁,以“右侧肢体瘫痪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一月前曾患脑梗塞,遗留有脑梗塞后遗症,既往有“风眩”病史两年余,“高脂血症”病史一年余。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肥甘、腥辣香燥等肥厚之品,查体:体型偏胖,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舌苔白腻,脉细涩无力。根据患者舌、脉、症的表现,辨证为中风后遗症之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

由于患者病久气虚,气虚则血运行无力,迟滞而产生瘀血,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于是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治宜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八珍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120克,熟地黄20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当归3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云苓30克,炙甘草10克,桑螵蛸5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桑枝30克,桂枝30克,佛手30克,鸡血藤40克,钩藤30克,天麻30克,夏枯草40克,首乌20克,菊花20克,泽泻10克,丹参30克,生山楂40克。水煎至400毫升,早晚分服。上方连进20余剂,诸症日渐好转,右手足能自行活动,握拳、举手抬足较治疗前大有进步。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与单西医方法治疗作比较。结果 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患者在良好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单西医治疗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单西医治疗组(P<0.05),偏瘫肢体肌力提高也较明显。结论 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急危重症,死亡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本研究是通过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我们于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并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作两组,一组是在西医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称为治疗组;另一组是单西医方法治疗,称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共60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8~85岁,平均65岁。所有病例均根据有高血压病史和头颅CT检查所见,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可能性后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35例,伴破入脑室系统者7例,合并有脑室积液扩大者2例;丘脑出血12例,均破入脑室系统,伴脑室积液扩大者5例;大脑皮质下出血8例,伴破入脑室系统者2例;小脑出血2例,均伴有中脑导水管堵塞,脑室积液扩大;基底节区、大脑皮质下混合出血3例,伴破入脑室系统者1例。血肿量7~96 ml,平均48 ml。临床分级Ⅰ级4例,Ⅱ级14例,Ⅲ级25例,Ⅳ级14例,Ⅴ级3例。偏瘫肢体肌力分级情况参见表2。另取对照组6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临床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在西医方法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一般是在术后2~3天,不手术的患者在入院后1~3天病情相对平稳后应用,能口服的用口服方法给药,不能口服的给予插胃管用鼻饲法给药,每天1剂,上午煎水服一次,下午加水复煎再服一次。一般用药14~21天,个别患者用药30天以上,有些患者因经济问题带药出院治疗,并定期复诊,部分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追踪,一般以2个月为限。

  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组成:黄芪30 g,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10 g。在出血早期或估计仍有出血倾向的去黄芪,加生地20 g,茜草根10 g,地榆10 g;气虚者黄芪量增至50 g,并加党参15 g;阴虚者去黄芪加玄参15 g,生地20 g,麦冬20 g;有火热症者去黄芪加黄芩15 g,菊花10 g,枙子10 g,等,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进行适当的加减。

  1.2.2 对照组 有手术指征的给予手术,并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术后早期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脱水利尿药物降颅压,和控制血压、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期应用尼莫地平等药改善脑血液循环,及应用神经营养药、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7天后,血压控制平稳后给作高压氧治疗。非手术患者药物治疗和术后患者所用药物治疗相同。

  1.3 疗效评定 采用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的五级划分法:即良好:成年人能恢复工作,儿童、青年能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表2 两组患者肌力提高程度比较就学;中残:可以自理生活;重残:需他人帮助照顾生活;植物生存;死亡[1]。

  1.4 统计学处理 用u检验进行疗效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死亡率也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肌力提高程度比较 治疗组的偏瘫肢体肌力提高较明显,大多数患者都能提高2级以上,因而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见表2。

  2.3 非手术患者脑血肿吸收比较 治疗组有3例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周后血肿吸收消失。对照组也有4例患者,治疗4周后血肿才吸收消失。3 讨论

  3.1 疗效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的良好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表2的肌力提高程度看,治疗组的肌力增加比较明显,因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血肿吸收也较对照组快。

  从治疗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明显提高疗效,它可能是通过活血祛瘀、通经活络而促进血肿吸收、减轻或消除脑水肿,加速脑血液供应,从而改善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缺氧情况等的作用而提高疗效。补阳还五汤可能还有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脑能量代谢,从而保护了脑神经,并促进已受损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因而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3]。

  另外,补阳还五汤加减还有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加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与西医方法并用能有效地防治某些并发症。本组有2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法控制感染,后根据中医辨证,在原西医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再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即在基本方上去黄芪,加玄参、生地、黄芩、菊花、枙子、连翘等药治疗,治疗3天后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再治疗7天后患者痊愈。这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适当既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也可防治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治疗组死亡率低的原因也与此有关。

  3.2 补阳还五汤的应用时机 何时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为宜,目前还没统一的意见,基于传统的观点,许多人还是认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恢复期应用为妥,担心的是怕在早期应用会诱发或加速脑出血,李惠敏等也认为在发病3天后应用为宜[4]。但随着对活血化瘀中药的重新认识,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主张早期用药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如李彬、王合森、赵匀德等都认为多种活血化瘀药物对凝血机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对出血急性期也适用,不会造成出血倾向,并且他们早期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出血都收到显著的效果[5,6]。《黄帝内经·素问》在“血气形志篇”对“离经之血”指出医治的原则:“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7],意思也是对“离经之血”(脑出血),医治的原则是先去其血,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医治脑出血,就得先将积血化去,实际上我们的祖先也是主张早期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实践表明担心早期应用活血祛瘀中药治疗脑出血会导致再出血是无必要的。

  早期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可阻止或减轻由于脑出血而引起的脑神经损害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也可加速手术未能完全清除的残余血的吸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但病情过重的患者,早期用药危险因素很多,特别是在目前医疗环境较严峻、患者家属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更应注意,并且危重患者早期胃肠道功能也差,鼻饲补阳还五汤治疗未必能吸收发挥作用,反而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而导致腹胀,于呼吸不利,因此对病情过重的患者还是在病情稳定后再用中药治疗为妥。

【参考文献】
   1 薛庆澄.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4.

  2 曲宏达,佟丽,沈剑刚,等.补阳还五汤药物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后P53和P21表达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2):133-135.

  3 唐映红,李花,陈北阳,等.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表达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6):533-536.

  4 李惠敏.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4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3):272.

  5 李彬.活血化瘀治疗原发性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1):12-13.

  6 王合森,赵习德.脑出血急性期的活血化瘀治疗研究概况.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1):694-696.

  7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55.

  

日期:2011年6月29日 - 来自[2009年第7卷第12期]栏目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282例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脑梗死

 笔者20年来先后治疗中风后遗症282例,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54例,女128例,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年;28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肌力1级者95例,肌力2级者132例,肌力3级者55例,均经CT确诊,伴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者184例,血脂偏高者98例。

  1.2 治疗方法

  黄芪60g,葛根45g,丹参30g,鸡血藤30g,赤芍30g,当归10g,川芎12g,淮牛膝1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伸筋草30g,全虫5g,三七10g,木瓜15g,石菖蒲10g,水蛭10g(注:全虫、三七研末冲服)。加减:(1)上肢恢复功能较差加桑枝20g,咸灵仙20g;(2)下肢功能恢复缓慢加杜仲10g,川断10g,寄生15g;(3)患者肢体均痿软无力者加山萸肉18g,桑葚15g,熟地20g;(4)患者肢体麻木者加天麻10g,乌蛇10g,狗脊15g,山药30g;(5)患者肢体发凉畏寒者加制川乌6g,草乌6g,羌活10g,独活10g,1剂/d,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同时配合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血塞通注射液2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14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肢体功能恢复,活动自如的为痊愈;肢体功能恢复,肌力在2级以上为有效;治疗前后无变化为无效。

  2 治疗结果

  治愈203例,有效7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14天为1个疗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3岁,于2006年8月16日患脑梗死伴肢体瘫痪,8月16日来本院诊治,查左上肢不能屈,左下肢不能覆,上肢肌力2级,经CT确诊为右侧多发性脑梗死,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每日在门诊静滴脉络宁注射液20ml,血塞通注射液250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同时服补阳还五汤,连用14天后,左足可站立,可自主移步,上肢能半屈,再服药1个疗程后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嘱患者注意饮食,坚持功能锻炼。

  4 讨论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的常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诊治要点,常用本方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及其后遗症、脑动脉硬化、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所致之偏瘫、截瘫、单瘫,面神经麻痹,辨证属气虚血瘀者,中风又名脑卒中,常常伴发于高血压、高血脂,非为外膜之风邪所中,实乃肝肾先虚,木少滋养,五志过急所致之内风。其中往往夹痰夹瘀,虚实错杂,阻塞气血往来之通路,因而肢体往往偏废不用。笔者通过学习历代先贤有关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文献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本病应归属于瘀证,方中重用黄芪,遵《内经》“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准则,取其推动血行之意,加大了活血的力度;方中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三七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川芎、鸡血藤既活血养血通络,又偏走上肢以引血上行;牛膝、木瓜、伸筋草既可补肝肾、祛风、强筋骨,又偏行下肢以引血下行;全虫、石菖蒲祛瘀搜风,洗涤散结;葛根重用,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内含黄酮类,具有温和的降压作用和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的作用。综观本方,从益气活血入手,通过补气而达到活血复瘫之目的。中药汤剂和脉络宁、血塞通静滴联用,正中病因,切中病理要害,相互协调,有的放矢,疗效显著,成本低廉,值得推广。

  

 

日期:2011年6月29日 - 来自[2011年第12卷第2期]栏目
共 5 页,当前第 1 页 9 1 2 3 4 5 :


  • 湖北120急救电话插播广告 时间长达一分钟

    湖北120急救电话插播广告 时间长达一分钟

  • 男子做手术欲变女性 隆胸不够大找医院讨说法

    男子做手术欲变女性 隆胸不够大找医院讨说法

  • 急为高烧抽出孩子复查 家长情急动手打伤医生

    急为高烧抽出孩子复查 家长情急动手打伤医生

  • 河南无牌救护车执行“公务” 院方称为方便患者

    河南无牌救护车执行“公务” 院方称为方便患者

  • 山东美食
  • 疾病大全 | 中药大全 | 西药大全
  • 医源试题库 | 医源幻灯库
  • 感冒防治完全手册
  • 医学期刊在线投稿
  • 小脑
  • 川芎
  • 赤芍
  • 现代药
  • 离子
  • 神经细胞
  • 心得安
  • 中医
  • 胰岛素
  • 右旋糖
  •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稳态
  • 协同作用
  • 全血比黏度
  • 正交试验
  • 络通
  • 比较
  • 生理机制
  • 血液
  • 君臣佐使
  • 灌注
  • 神经
  • 元气
  • 红细胞压积
  • 皮肤
  • 纤维
  • 纤溶
  • 黏度
  • 炎症细胞
  • 细胞因子
  • 生物碱
  • 功能
  • ELISA法
  • 变性
  • 血管
  • 发生
  • 作用
  • 脑血管病
  • 验方
  • 电子
  • 纤溶酶
  • 方剂
  • 免疫
  • 一氧化氮
  • 分子生物学
  • 心功能不全
  • 胰岛
  • 炎症
  • 一味药
  • 红细胞沉降率
  • 方剂学
  • 抑制
  • 有效成分
  • 血清
  • 动脉
  • 后病
  • 静脉
  • 多糖
  • 黄芪
  • 血液流变学
  • 基因
  • 纤维蛋白溶解
  • 高分子
  • 配伍
  • 阻断
  • 前后
  • paf
  • 鼠皮
  • 实验方法
  • 修复
  • 代谢
  • 当归
  • 组织
  • 红花
  • 病理模型
  • 促进神经
  • 注意
  • 细胞
  • 等分
  • 中药配伍
  • 病理学
  • 吸附
  • 天冬氨酸
  • 超氧化物歧化酶
  • 宏观
  • 栓塞
  • 面积
  • 酶活性
  • 补阳
  • 血糖
  • 休克
  • 内皮素
  • 心肌
  • 中医学
  • 受体
  • 王清任
  • 内皮
  • 系统
  • 白细胞介素
  • 兔血
  • 再生
  • 气虚
  • 基因表达
  • 方剂配伍
  • 海马
  • 中风
  • 细胞膜
  • 中关
  • 动物模型
  • 综合
  • 补气
  • 益气
  • 法制
  • 自旋标记
  • 数学模型
  • 蛋白酶
  • 传导
  • 科学
  • 转录
  • 过氧化物
  • 血浆
  • 药物作用
  • 大脑
  • 中药
  • 脑循环
  • 反应
  • 脑梗死
  • 综合征
  • 方法
  • 复方
  • 大脑中动脉
  • 药物
  • 全血黏度
  • 补阳还五汤
  • 相关
  • 灰色系统理论
  • 《医林改错》
  • 梗死
  • 处方
  • 分析
  • 红细胞
  • 桃仁
  • 地龙
  • 细胞凋亡



  • 10月进入流感高发期 免疫力弱应尽早接种疫苗
  • 勿将脑鸣和耳鸣混为一谈
  • 老年人要正确看病吃药 吃药不能跟着广告走
  • 口腔溃疡高发 盲目吃维生素有害无益
  • 药监局提醒:增高无“灵药”
  • 被蜇被烫应及时就医
  • 输液滴速不能随意调
  • 专家:正规药物治疗 2/3癫痫患者可以治愈
  • 气温多变心脏超负荷 医生建议学习心脏急救知识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症状
  • 预防咽喉癌 从身边做起
  • 专家提醒治病防止过度 提高社区慢性病防治基础
  • 问渠哪得清如许——记过程污染控制环境工...
  • 郭磊:遨游在生命科学的海洋
  • 专访诺贝尔奖得主 探讨中国人创新、创业...
  • 施一公:没“兴趣”时也不要荒废学业
  • 施一公演讲谈成才:敢于挑战学术权威
  • 专访徐华强:兴趣+坚持=Science等多篇重...
  • 专访张博:两篇Nature子刊技术论文开创同...
  • Science专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晋...
  • 方敏:免疫科学追梦人
  • 京剧大师梅葆玖对话国医大师李辅仁 同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