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条件之一。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和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也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渐突出。校本教材的管理是指对校本教材编写、供给、使用和评价等环节的统筹和规范。本文就当前中小学热极一时的校本教材的管理进行思考。 由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材管理制度不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在学校、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不健全等原因,目前中小学校本教材管理总的来说滞后于校本教材的开发,基本上还处于无序状态。 (一)校本教材的编写 1.编写目的偏移。目前大多数学校编写校本教材的初衷或目的之一是方便校本课程的实施,但在这个最具说服力的目的操作过程中或掩盖的背后也有目的的游移和偏差。 一是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材料。部分学校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中,编写了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性质的校本教材,这虽说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但其在使用上主要用作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辅助材料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不是校本课程必不可缺的材料。 二是展示学校和地方特色。部分有着悠久历史和良好传统的学校,为了展示学校和地方特色,也编写相关内容的课程材料,这虽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但其主要是用作学校和地方的介绍性材料。 三是方便交流和成果展示。在校本课程的观摩与展示,校本教材无疑是能直接看到的、体现学校水平和实力的、能在短期内见成效的、最具说服力的载体,它无形中已成为人们衡量校本课程实施深入与否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交流和展示校本课程成果,有的学校即使校本课程实施并不理想,也不惜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校本教材以扩大影响。 四是获取经济利益。教材的编写和供给本身具有垄断性质,加上校本课程使不使用教材、使用什么教材由学校自己决定,这就意味着学校编写教材有潜在的经济利益。试想学校如果能开发出本校长期开设的校本课程的教材,每年又有学生定期使用,即使利润小,但从长期看也不失为一项营利之策。如果还能不断修订完善,向其它类似地区和开设相应主题校本课程的学校推广,其中的利润也是可观的。 此外,还有出于家长和学生要求、给教师评职晋级创造机会、学校应对检查和评估等目的编写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可谓多种多样,但似乎都偏离了促进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2.编写过程随意。校本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知识体系、编写者的教学、学校条件以及地方特色等多种因素,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活动。就目前中小学的情况,即使示范校也不能说完全满足这些专业要求,因而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随意性也就难以避免。 一是人员组织的随意。目前校本教材的编写除少数学校聘请课程专家或科研人员指导外,大部分学校只有学校教师且主要是学科教师参与,缺乏对校外专业人员和其他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仅如此,校内人员的组织也比较随意,因人开课、因人编教材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可能仅仅就是教师个人行为,根本谈不上精心选择、组织和培训编写人员。 二是内容选择的随意。目前校本教材的编写很少有学校做过科学、全面的需求分析特别是学生分析。有需求分析的也多限于教师开菜单、学生选择,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需求分析不够,内容选择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就不强,这也是校本教材忽视学生的根本原因,如果学校再有意定位其它编写目的,内容选择就会更加偏离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是编写方式的随意。目前校本教材的编写往往是编辑加工已有教学材料,一是教师个人按一定体系选编自己的教案或教学材料,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对学校或社区相关教学资料按主题或单元进行编辑,说这种脱离教材服务对象需求和自身逻辑结构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学材料的汇编实不为过。 四是编辑排版等的随意。教材是特殊的文本材料,其编辑、排版和印刷、装帧等较其它文本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可是翻阅目前各种校本教材,不时会发现错字、别字以及插图、版式、印刷、装帧等的不规范。另外,以较大的空格和行间距及大幅并无特别意义的插图占位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客观上影响了校本教材的信息量。 (二)校本教材的供给 目前由于经济实力和出版制度等条件限制,校本教材编写后很少有专家审定、试用、正规出版与评价等环节。往往是自编自销,编写后印成文本就供学生使用,但这并不能掩盖和忽视其中校长、教师和家长反映比较强烈的“供给”问题,即校本教材如何正当、合理地发放到学生手里,目前这一环节暴露的问题尤为突出。 1.供给主体不明确。校本教材由谁来供给即费用由谁承担?目前条件较好的学校全部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发给学生,部分学校只解决条件困难学生的校本教材,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全是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如校本教材由学校免费发,这其中的经济压力而且是长期的无偿供给将使学校无力承受;如由学生承担,又由于校本教材没上地方教科书选用目录,不能通过包含在课本费里收取的方式一并收取;如以另外的方式收取又有乱收费的嫌疑。另外,校本教材由学生承担是否会加重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校本教材的价格如何确定,学生(家长)能承担多少校本教材,这些问题尚不明确。目前国家、地方教材明确规定学生(家长)承担(交纳课本费),但校本教材的供给则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 2.供给渠道不畅通。校本教材怎么供给?目前国家、地方教材的供给由教育行政部门、发行单位、学校、学生(家长)几方面配合完成: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编定每年的教学用书目录下发区县,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确定具体科目教材版本和数量,学校向学生(家长)收取课本费并上缴,发行单位负责按选定的版本和数量把书发到学校。各主体的职责和操作程序都有明确规定,而校本教材的供给既无明确规定。也无现成经验可循。 (三)校本教材的使用 教材的最终效益和质量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如果校本教材不能通过教学或其它方式有效使用,其也不能称之为校本“教材”,充其量只是校本课程的“课程材料”。目前校本教材使用的问题主要有: 1.使用不充分。由于编写目的的偏移及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原因,目前校本教材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虽把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主要或唯一的学习材料。但对校本教材本身的内容利用不够;二是仅把校本教材作为国家、地方及新编校本课程实施的补充材料。供教师教学参考和学生课余阅读;三是编而不用,把校本教材作为摆设,既不在校本课程的课时中使用,也不对使用作任何形式的要求和说明。这些都导致校本教材使用效益的低下。 2.使用过程中面临相对稳定与频繁更新的矛盾。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灵活性和变动性,其在实施中要根据社会、学校、学生等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包括课程科目和具体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校本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将面临不断调整、修订和完善的问题,但教材的重要特点又是相对稳定。这一矛盾是目前很多学校校本教材编而不用以及编写时有热情、使用时不了了之或编写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如何处理好校本课程的易变性与教材相对稳定性的矛盾,是当前校本教材使用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校本教材的评价 教材评价是教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材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当前整个课程教材评价的滞后和薄弱,校本教材的评价也还没有系统展开。校本教材的评价首先应明确几个问题: 1.评价主体,即校本教材由谁来评价。目前校本教材的评价主要是学校和课程专家非正式的评价,而其本身应该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同类学校和社会人士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校本位的课程活动。 2.评价客体,即评价校本教材的什么。校本教材的评价并不是仅仅评价教材,而是要对编写、供给、使用和修订等全过程进行评价,不妨以过程、环节和内容、形式为横纵轴划分评价内容,以保证评价内容的明确和全面。 3.评价标准,即依据什么评价校本教材。目前校本教材的评价指标缺乏,相关机构应尽快研制校本教材评价的共性指标和特色指标,以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引导和推进校本教材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使用。 4.评价方式,即怎么操作校本教材的评价。一是考虑评价方法。当前提倡质性评价,但不能以质性评价代替量化评价走向另一个极端,应尽可能考虑多种方法的优势综合利用。二是考虑评价的组织实施,即校本教材的评价由谁组织,是学校还是教育行政部门或专业研究机构,其相应的操作程序和规范是什么,都应有明确的规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