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校本课程领导能力评价:基于设计、过程和结果的一个框架

 张福涛lu70kpm9 2018-05-04


摘要


开展校本课程领导能力评价是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内涵品质的重要措施。 当前,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缺乏评价,特别是缺乏对校本课程领导能力的评价。 基于此,从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校本课程的实施结果三个环节来构建中小学校本课程领导能力评价框架。 通过校本课程领导能力评价,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中小学;校本课程;领导能力;评价


教育部于 2013 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校长的课程教学领导能力,把领导课程教学能力作为校长重要的专业标准之一。 当前,在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中,中小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实施效果等方面缺乏领导能力。因此,开展校本课程领导能力评价,通过课程领导能力评价来促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对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是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能否发挥全局引领性作用的重要前提。科学合理地开发课程是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要,遵循课程、教学、评价规律的重要条件。 对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的评价,可以从科学性、导向性和针对性入手。


第一,科学性方面的评价。 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的科学性体现在校本课程有没有遵循以下几方面:教学规律,对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有没有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评价可以从校本课程设计开发有没有明确的课程框架来进行;一个科学的课程框架应该是课程理念先进的,也就是这个课程建设渗透的主要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否处于教育发展的前沿。 知识明确,也就是明确这个课程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 目标明确,也就是明确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 模式恰当,也就是课程实施中能够运用与课程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有教学资源支持,也就是说课程实施中,有较为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辅助教师教学。 有匹配的专业性教师,也就是课程实施中,要有与课程领域相关的教师,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开展。


第二, 导向性方面的评价。 对导向性的评价,可以从课程设计中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主导来构建课程理念进行,即“课程开发要聚焦于学生的学习,要深化学习为本(learning-based)的理念,要建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哲学”。 [1 ]评价教学设计中教师教学方法要看是否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在课程设计中,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引导和启发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将课堂话语权由教师独享走向师生分享。 ”[2 ]评价教学设计要看是否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也就是在课程设计中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第三,针对性方面的评价。 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的针对性主要是指校本课程在开发设计的时候要重点针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来进行。 在调研中发现学校缺乏针对群体发展中的问题设计校本课程。 对针对性原则的评价包括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之前有没有开展过学生、教师和学校主要领导等相关群体的需求调研;有没有对学校发展的机遇、优势、问题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有没有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凝练和分析;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出校本课程类型、领域和内容框架;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发展的需求, 建立校本课程建设的师资保障机制,根据教师的特长和能力, 优化校本课程教师队伍配置;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发展需要,提炼学校发展的重点和特色,根据学校发展的重点和特色设计校本课程的类型、领域和内容框架,并且这个框架要与面向学生的校本课程设计框架一致。


二、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一个成熟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主要包含课程大纲的制定、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式的选择、课程活动的开展、过程监控的保障等。 因此,提高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领导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


第一,对课程大纲的评价。 对课程大纲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有没有较好地把三维目标融合进来,形成综合、系统、具体的教学目标;实施原则,也就是规定教师开展校本课程时要遵循的原则;采取的授课方式,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要求,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事项,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主要内容,也就是规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确保内容清晰明确;实施时间和周期,也就是规定校本课程上课的时间以及上课的次数;实施对象,也就是规定处于哪个年龄段哪个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这门课程,因为不同的校本课程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需求。


第二,对教学资源的评价。 对教学资源的评价主要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入手,也就是校本课程的资源是不是很多,有没有满足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需求,使他们能够较好迅速地发展,形成共同体;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也就是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情况如何,有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有没有真正推动学校的全局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水平,也就是教学资源有没有转化成电子文档进行储存,学校有没有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相关教学;教学资源的相关度,也就是校本课程教学资源之间有没有关联,因为关联度高的教学资源可以加以整合利用。 因此,要对教学资源的相关度进行评价。


第三,对教学方式的评价。“教学方式是教与学的方法和形式,包括观念性的方式和观念性与物质性结合的方式,是教学方法、形式、手段等的综合。 ”[3 ]因此,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也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复杂的教材内容简单化,让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课程知识;教学方式的契合性,也就是评价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是不是很密切,契合度是不是很高, 同时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适不适应;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也就是教师要学会创新,对同一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准备多份备课教案,打破传统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多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学方式有信息技术支撑,也就是要借助多媒体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很难使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刺激学生听觉、视觉神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对课程活动的评价。 对课程活动的评价,主要看课程活动的丰富性程度,也就是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有没有采取多种活动进行教学,教师设定的活动种类是否丰富,能不能较好地运用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 通过选择多样的课程活动,把校本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把单调乏味的知识点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丰富课堂;课程活动开展要有预先成熟的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课程活动之前,有没有一个成熟的活动设计、明确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演说;活动过程有较为规范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课程活动实施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 规范要求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师教授校本课程内容的任务;活动结束后要有一定的测评要求,也就是对课程活动的评价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有没有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为在课程活动中涉及到不同主体的参与,包括教师、学生的选取等。


第五,对过程监控的评价。 对过程监控的评价,主要从过程监控措施入手,也就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没有建立完善的监控措施,来保障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课程监控,“即通过课程督导和课程评价等手段,对课程变革进行监督、调控、指导和问责,减少课程运行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偏差,使课程改革朝着预定方向运行的一种规范化、 制度化的方式及原理”。 [4 ]也就是说学校要建立合理的校本课程监控机制,保障课程运行的有效性。 同时,在监控过程中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对反馈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做出调整或完善;评价主体多元化,也就是说在评价过程中要听取不同主体的建议,避免个人的主观判断,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在评价过程中,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方式的科学性。


三、对校本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结果评价是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结果评价,可以诊断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性措施, 完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改进校本课程的实施,提升校本课程的建设效果。合理有效的校本课程结果评价可以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三个维度来进行。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问卷调研采集相关信息和数据。


第一,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是校本课程实施结果评价的重要内容。 对学校发展的评价,主要从学校校本课程的质量有没有得到整体提升来进行评价。 对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评价包括:课程目标,也就是课程实施中教师有没有明确、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课程内容,也就是规定教师所要教授给学生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课程实施,也就是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课程评价,也就是要对这门课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发展有没有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没有得到提高,学校的发展有没有得到推动作用等,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提高学校校本课程质量; 学校内涵建设有没有得到整体提升,可以从学校的传统沉淀入手,也就是学校有没有累积起大量的传统文化,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氛围,也就是学校有没有形成具有文化气息的学校特色,熏陶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学校理念,也就是学校有没有形成自家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宗旨; 学风和教风,也就是说学校有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和教学风气;学校特色项目的建设,可以从成熟经验出发,也就是学校要有一套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办学经验; 成熟队伍,也就是学校要有一支可以实现学校特色的骨干或者是教师队伍;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有没有增强,也就是学校要把自己的特色经验与办学理念向外辐射,以先进的理念影响其他学校, 向外输送更多的人才,带动区域教育的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的发展。 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校发展结果,还需借助问卷调研采集相关信息和数据对学校发展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开展教师、学生和家长问卷和访谈,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宗旨、学校内涵发展以及学校特色项目,以此对学校发展做出全面的评价。


第二,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校本课程实施结果评价的内容之一。 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素养有没有得到提升来进行。 对于学生素养提升的评价包括:从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兴趣、学生的艺术欣赏和表现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参加了校本课程之后,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事物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参加了校本课程之后,学生有没有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个人有没有加强锻炼身体,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个人习惯上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思想道德方面, 也就是说学生在自尊、自强、自信等方面有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为了更加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主要通过学生问卷、教师和家长访谈,了解学生的综合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思想道德等)有没有得到提高,个性有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及展现。


第三,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是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结果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对教师发展的评价, 主要从教师的综合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来进行。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评价包括:从教师的教师信念来进行,“教师信念是教师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的奉守信条,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行为的隐性导引,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力量”。[5] 也就是说要考察教师的教师信念稳不稳定,对教育的理解有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能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熟练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能不能恰当地运用在教学上;教师的育人方式,也就是说教师的德育方式观念有没有从单一的讲解知识转移到多元的育人方式,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是一种教师的育人方式。 了解教师发展情况主要通过教师问卷和访谈来完成的, 要了解教师的专业思想,也就是说教师的思想有没有转变过来,有没有符合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有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开展校本课程活动, 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有没有得到提升;学生问卷,也就是通过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所教授的内容学生能不能较容易理解。


总之, 开展中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能力评价,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 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需要,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体,重视多种评价主体参与,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要通过评价,重在诊断和改进,构建诊断型的校本课程领导能力评价框架。


参考文献

[1] 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7):3-10.

[2] 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5(6):96-102.

[3] 赵茜,王佳.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 教育科学研究,2012(2):24-27.

[4] 代建军.课程监控机制的运作机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2(3):56-59.

[5] 肖正德.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信念:意蕴阐释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2013(6):86-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