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视点:补气血关键——养脾胃

 一株小苗 2014-03-24

来自民间中医网 清净莲花

现在很多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养生就是一个字“补”。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就是固摄。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你是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饮食无度、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

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很多朋友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黄帝内经》讲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如果没有胃气,就叫“逆”,逆就会死亡!
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气血不足会百病缠身。

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水谷,就要死亡。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粮食,五谷杂粮!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最精华最有生机的部分,生成血。

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五谷是养命之本,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
多吃五谷杂粮、豆类,少吃精加工的东西。用小米、江米、大米、黑米、麦仁、玉米仁单独或搭配,加入些豆类、莲子、薏米、芡实、百合或是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熬粥,或是用打糊机打成米糊来食用,更有利于消化吸收。豆类和坚果不要太多否则油脂太大,肠胃负担也会增大,反而无法吸收。

再搭配一些应季的,新鲜的,最好是本地生长的蔬菜和水果。反季节的蔬菜水果,都会让您吃过之后不太适应。因为人体的五行要顺从天地四季的五行,而且地域性的饮食也是为了适合当地人的人体对五行的需求所产生的。不单是植物,天地万物都是如此,要分五行属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行特性,如果五行生克平衡,身体状态就会平和,反之相冲相战,体现在脏腑器官上,就会产生疾病。

便秘可以分为气秘和血秘。气秘是因为肺肾气虚造成的,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肾司二便,所以这两脏气虚造成推动无力就会形成便秘,这样的便秘大便并不干硬,但是排出困难,排便后还会觉得气短、心慌、疲倦。血秘是因为血虚肠燥,津液匮乏造成排便困难,这种便秘的大便干硬,很多老人或是产后、病后血虚的人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两种便秘的治疗方法都必须是调气养血才能见效,如果乱吃生冷和寒凉药,只会雪上加霜的。

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脾旺者,气血亦旺;生机不绝,虽病可愈。若脾虚,不欲饮食,则“谷气竭,命乃绝”。凡病:能食者,易愈;恶食者,难疗。

常用的补脾方剂有六首,即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理中汤、归脾汤等。要想准确使用这些方剂,需知各方剂之间的共性与差别。

土者,滋生万物,养育万物。五脏之中,脾居中,属土,生化气血,灌溉四方。人体各部所需之气血,皆受供于脾胃所运化之水谷精微。脾气一虚,诸脏亦损。

气血两虚者,责之于;阴阳两虚者,责之于

脾之为病,气虚为先。少气则无力,故周身倦怠乏力乃气虚第一主症,并可兼见气短、胸闷、低声懒言等症。脾气虚者,首选补中益气汤。此方单刀直入,以人参、黄芪大补中气,佐柴胡、升麻等轻灵之品升举清阳,补中有升,补而不滞,乃补气第一要方。

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亦补脾气,然重在健脾运脾,通过补脾之虚以化生脾之气。其病机特点在于脾虚不运,以食少纳呆、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症。四君子汤气味浓烈,健脾燥湿,适合脾虚湿滞,便溏、苔厚之症;参苓白术散气味甘淡,偏于脾阴不足,大便成型,欲饮、少苔之症。另:久病脾虚之人,闻香气则欲呕,此时,补脾宜选用气味柔和之品,宜参苓白术散之类,而不宜选用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丸之类,以其香燥故也。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皆能温补脾胃。凡饮食喜热,遇生冷则腹胀腹泻者,宜选此二方。小建中汤药性温润甘缓,在治疗脾胃虚寒的同时,还能缓急止痛,理中汤则专温脾阳。论“补”之力,理中汤不及于小建中汤,论“温”之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中焦虚寒兼气血不足以致胃痛、腹痛、心悸者,宜小建中汤;脾阳虚,完谷不化,大便溏薄,腹部胀满者,宜理中汤。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归脾汤补气亦补血,补脾亦补心,乃气血双补,心脾双调之方。脾气虚则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心血虚则多梦失眠,心悸易惊,遇此症者,归脾汤主之。

胖人多痰湿,瘦人多火。能吃不长肉宜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饴糖可多食之。
总是上眼皮肿 下长眼袋与脾肺气虚关系较密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