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分作文“炮制”攻略

 紫曦唯幂1 2014-03-24

高分作文“炮制”攻略

 

2014年广州一模作文试题亮相后,许多学生认为命题奇葩,很难立意。面对各种奇葩的作文题目,你是否也无从下手?那么,现在就教你三大攻略,看看学霸们如何炮制一篇高分作文!

 

【攻略一】审清题意,抓重点列提纲

1、审材料

作文题提供的材料一般与写作立意关系密切,因此要仔细阅读材料。审题时,可以记下材料的关键词句,简略描述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作时将之作为重要参考。

2、审提示

有些作文题有加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往往隐含着中心思想的引导信息。利用好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题意。

2012年湖南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转载]高分作文“炮制”攻略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该题的重要元素是手、温暖、想像、创造、收获。可以从的细节出发。思考一下,谁的手?农民的手、父母的手、老师的手……这样角度就非常多,而主题还是围绕着爱与温暖,考生就可以写一个自己比较拿手的。

3、审话题或标题

如果试题已提供确切的标题,写作时就不用另拟题目,直接围绕所提供的题目写作即可;如果是比较常见的话题型,话题范围比较广,考生在动笔之前要注意化大为小,将一个大话题进行切分,细化成多个角度,之后再从一个较好的角度切入去写。

4、审要求语

近年来命题者对作文的要求越来越宽泛,目的在于让考生有更大空间的发挥,但还是会有限制,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体的规范,平时要熟悉记叙文、议论文等的文体风格。

 

【攻略二】扣紧题意,运用材料

材料如果运用不对,行文会变得废话多,没有中心。作文中所运用的材料一定要扣紧题意,如果只是擦边球,评卷老师会看得云里雾里,对此印象更差。而材料的呈现大体分为以下四方面。

1、点评材料:文章开头概括材料,篇幅要短,不能长。重点要放在对材料的实质意义和价值的剖析上。如果考生思考力、洞察力较强,能够直切问题要害,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式。

2、引用和抒情:旁征博引,运用若干经典材料以加强作者观点。把材料与现实联系起来,借古抒今,流笔自然,写作情调或沉重或沉痛或激昂,这样更容易牵引读者的阅读情绪。

3、强调单一材料,强化观点的重要性:当材料单一,非常有限,这时要把材料铺张开来叙述。后文中要将材料贯穿整个文中,更加强调材料蕴含的思想内容,一方面增加篇幅,一方面也使得叙述更有力度,不那么枯燥。

4、材料比较:拿出两个材料,通过对比它们的共性和不同点,用反衬的手法阐述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多个材料的引用同时也可以延长篇幅。

文中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强化作者的观点,也使得文章叙述更有力度,读者更加动之以情,心服口服。考生平时要注意阅读材料的收集,关注时事热点,丰富的阅读会帮助作者写作灵感的迸发,而不会为字数发愁。

 

【攻略三】巧设开篇,精妙结尾

文章的开头要有吸引力,并且精炼;文章中间要丰富,有结构、有力度;文末短而有力。

(一)巧设开篇

1、直入法:开门见山,一语破的,开篇用凝练的语言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到后面再慢慢地敞开。这样的开头文章观点鲜明,个性强烈,对于文风平实的考生来说,这类写作方法易于掌握,对阅卷老师来说也是先给了一个印象分。

2、 反入法: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从相反观点或相反事实入手,在文中叙述时陡然一转,此刻才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正论。我们要赞扬一个正义的人,先从恶人写起, 对比就更加鲜明,寥寥数笔更衬托出正义的美。使用这类手法的文章通常巧出新意,跌宕曲折,而后豁然开朗,读者更容易被带入情境中。

3、引用法:开篇引用名言警句、诗词典故。名家名言同时是作为作者的立场起首,放之文首就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加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4、类比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借助所言之物的形象帮助引入,然后转入正题。这类开头显得生动活泼,逻辑性强。

比如,我们要描述东莞丐帮这一社会现象,可以先从街头流浪的一只猫或一位等待失踪儿子回家的老母亲写起,再从中引入话题。

5、设疑法:采用疑问方式以引出正论。这也是小说的惯常用法,作者在开头先设疑留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其更加有兴趣阅读。

6、排喻法:文头使用排比手法造势,直抒胸臆,给人一种气势浩荡,一种浩浩的气势,饱含深情的感觉。这类手法考验考生的文采,语言生动丰富的,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7、哲理法:开头先阐述自然原理或世间公认的道理,再引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富有哲理和说服力。

8、故事法:开头描述人物、事件或日常生活现象,之后再引入话题。用叙述或描写的手法行文,避免说理,避免枯燥,文章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二)精妙结尾

凤头豹尾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文首的精心设置是吸引读者打开视野的第一道窗,而结尾则是点睛之笔,所以考生不要草草了结,哪怕文末只是一句话,但足够精湛,也会让阅卷老师忍不住点赞。

1、首尾呼应:在开头提及到的材料或观点,在末尾重复,呼应开头,将观点再次灌输给读者,加强了论证力度。

2、号召法:文中或鞭挞丑恶,或义愤填膺,或对美好无比憧憬,情感到位,个性张扬,在文末发出对真善美、对正义的呼唤,这类结尾会让阅卷老师更加动容、抿嘴一笑。

3、类比、引用、排比、抒情:同开头,引用经典故事、名言名句,使文章锦上添花。

4、发问:文末设置的疑问,虽然没有答案,但却呼应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恰恰答案就在读者心中。以发问的手法结束文章,反而更加引人深思。

5、情景烘托,余韵缭绕:文采较好的考生通常更愿意在文中寄情于景,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景的有机结合,本已经使得文章细水长流,议论文式的结尾显然不是这类考生的风格,那么情景烘托,余韵缭绕,不妨也试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