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点 历史总是如此轮回 十八大将于下月中旬举办,耐心等待变革的到来。也许有期待,也许没指望,2012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最近潜心于国家兴衰系列研究,报告将很快出来。
1935年:美国复苏与中国金改 1934年罗斯福继美元贬值后采取白银购买,做了美联储当初不敢做的QE,世界经济开始通胀式复苏,而远东地区的中国则开始大萧条。34-35 年,中国面临通货紧缩、资本外逃和企业崩溃,国民政府被迫放弃银本位,进行金融和货币改革,35年后中国也转向通胀政策,36-37年开始跟着美国一起短暂复苏。 1968年美国惨败与1978年日本崛起 69 年尼克松联合新任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开始信用扩张,70 年美国货币和债务飙升,这就是尼克松版QE。第二年,美元崩溃,世界范围爆发大萧条。70年代七国集团制造业遭遇重创。列国重拾凯恩斯主义,一个共识在于,只有美国才有能力并且愿意维持信用扩张和公共赤字来推动全球制造业的复苏。不过问题在于,企业并没有动力去增加资本开支和产量供给,因为凯恩斯政策提高不了微观的盈利能力和生产效率。77-78 年 QE 和赤字的负面后果显现,物价飙升,美元体系再次崩溃。79 年之后发达国家走上 QE 的对立面“货币紧缩” ,即日本崛起的背景:全球大萧条。日本在75-76年率先展开技术革新和经济转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剧烈增长,通用机械、电动机械、运输设备和精密仪器成为投资热门,而重化工、石油、金属冶炼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沦为昨日黄花。
极端的未来:改变思维模式 比照 08 大萧条后的全球危机传导次序,基本延续 30 年代的路径。美联储 QE与美国军事重心回归东亚并进,日本在今年开始占领中国钓鱼岛,中国遭遇内忧外患。2010 年自信满满的中国政府启动了第二波汇率和金融改革,从宏观大历史出发,这种看似主动行为其实是被美国软实力逼入死角。2011年中国正式步入大萧条,这个时点接近 1933 年。历史上 34-36 年世界范围是复苏的,虽然它严重依赖公共赤字和通货膨胀,1937 年罗斯福新政陷入死胡同,全球经济再次崩溃,于是二战开始,先是远东然后是欧洲。某种意义上,我们正步入一个极端的未来,用四个词来形容:1、全面失控;2、区域战争;3、通胀政策;4、债务通缩。也许未来两年我们将看到这四种现象同时发生,当前正在发生的是第一点和第四点。这种情形下,股市请参考1935-1937年的远东和美国。
两种奇观 长期财政赤字所带来的国力衰弱的后果,是中国后来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亚洲货币警示》 在随社科院参加了沈抚地区调研之后,我受到了些许震撼,最近一边等待十八大一边潜心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以期为明年新政府上台后的可能政策做些研究积累。 沿着三百年工业化的脉络梳理下来,小感叹一下,中国奇迹不过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特定时代的大繁荣的缩影,就如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美国的奇迹,朝鲜战争和石油危机带来日本的奇迹,冷战带来东亚的奇迹一样,中国曾面临的,难出其右。只是在中东平定后,这种奇迹会否昙花一现我辈尚不知,但是丝毫不必过分夸大中国模式的独特性。按照黄亚生和周其仁的说法,中国政府只不过是做了该做的改革罢了。大国,就该有大国的风范和态度,否则就容易半路跌倒。 1989 年的“华盛顿共识”是经济史上的奇观,不仅在于美国官方和学界首次联合提出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路线,更加在于这种政治和经济的全面改革方针被多数非资本主义国家如拉美、东欧、苏联及中国付诸实践,史称休克疗法(在中国叫和平演变) 。在90年代后半期,导致了世界范围爆发危机,继墨西哥后,东亚,俄罗斯,中国,阿根廷,都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不稳定。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是死亡经济学,那么是不是新自由主义就是毒药经济学?2003年胡温上台后, 第一件事就是反思90年代的改革开放路线。 于是 2004 年我们看到了当代经济史的另一个奇观,金砖四国、北京共识大有取代华盛顿共识成为主流模式的趋势,这种追捧在 2009 年中国“四万亿”带动全球复苏后达到了巅峰。于是自 2010 起,中国崛起了,然后开始膨胀,对比 1990 年的美国,中国也许不想输出意识形态,但是政策路线却开始在世界范围为人所仿效,再对比 1990 年的日本,中国在世界范围的投资和消费,让欧美嗅出了亚洲觉醒的味道。 第一种奇观在于美国想依靠3 亿人的消费市场去吸收欧洲、拉美和东亚的过剩产能,除了去工业化和金融泡沫,人类史还没有办法完成这种任务。次贷危机教育我们,不仅仅只有小国才会有荷兰病,大国如果出现单一路径依赖,也会跌倒。 第二种奇观在于,中国似乎想依靠 7亿廉价劳动力来满足全世界的消费。这7亿人加入全球化造成的产能过剩不亚于美日德三足鼎立时代。 布伦纳分析了1970-1990年全球制造业恶性竞争造成发达世界的长期停滞。而次贷危机让这个老矛盾重现。地产崩溃已让美国跌落神坛,四万亿基建大跃进,是让中国跌倒还是跨越,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一边研究,一边不得不承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随你怎么评说。一些真相永远无法证实,一些谎言也永远不可证伪。分析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去接近真相。本文几乎等于美国的QE 史,回顾了1933年、1969 年及2007年美国三代总统的QE政策,我们可以找到某种规律性。 过去十年,我们习惯了和平年代的思维。现在,必须该换换大脑了,不管 QE3 是真是假,不管中国跟不跟进,大势已定,启用大萧条和战争思维去理解当下全球之怪现象吧。 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会告诉我们将来会发生什么。选取上世纪30年代和 60年代两段历史,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关于全球化带来的蝴蝶效应。
1935 年:美国复苏与中国金改 在经济史系列的前三篇里,我反复提到一段历史:1930 年英美爆发大萧条;1931年英国和日本退出金本位,1932 年世界货币体系瓦解,全球化陷入混乱,历史开始倒退; 1933 年罗斯福和希特勒同时登台,苏联模式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达到极致,两个大国的元首同时选择了向苏联取经,史称凯恩斯新政(也叫战时共产主义) 。 历史书告诉我们,新政后的1934-1936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于是在罗斯福的伟大领导下,美国带领世界人民走出了大萧条。果真是如此吗?如果印钞票+搞建设就可以带来繁荣,那么经济增长不就是个 1+1=2 的小学数学题吗?历史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大萧条的下半场发生了什么。罗斯福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启动公共赤字和基础建设(因为胡佛已经启动过了) ,而是将美元一步到位贬值,放弃金本位规则。美元贬值的后果跟今天的QE没有本质差异,在那个依靠电报\广播\轮船\火车的全球化 1.0 时代,美联储被美国政府绑架后的 QE 传导到远东地区的中国(与此同时还有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 ,令其不堪忍受(32-36年)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之重负,于是在34-35年,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进行金融改革,采取稳定汇率制下的法币本位(顺便打击地方军阀势力) ;同时日本受制于欧美经济金融体系动荡和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基本丧失了出口市场,经济陷入萧条,倒逼军国主义抬头,开始加速侵略中国,继1931 年 918 事变之后,日本于 1932 年在东北建立伪满洲政权以对抗国民政府,加速了旧中国的分裂。 35-36年,世界范围进入短周期复苏。37年为什么罗斯福能连任?其实并非源自美国经济复苏,而是他扶持起了美国的工会组织,牢牢掌控了工人阶级的选票。那么,我们可以理解美国的自由主义在 33 年之后已经转变成带有集体主义的自由,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出现左转。所谓的政治操控经济,经济支持政治,始自罗斯福。 所以,资本家在 30 年代是最痛苦的。出来混都得还,20 世纪头 20 年他们太幸福了,(80-90年代也很幸福,所以这两个时代被称作“喧嚣的二十年” ) 。无论是德国、苏联还是美国,包括英国和法国,传统自由主义在30-40年代被民粹所占领,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而这种改革是根深蒂固的,从此美国的民主党就变成了左翼的代言人。那么我们可以理解后来的60 年代为什么美国要搞大规模基础建设了。
1968 年的美国惨败 大牛市往往伴随着公共赤字和货币扩张。 55 年越战开启,56 年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高速公路系统建设方案,美国股市继 54年超越 29 年高点后被凯恩斯主义送上大牛市。也是在这一年,巴菲特这个官二代离开格雷厄姆做私募去了。61 年肯尼迪就任,宣布新政,扩大越战,62 年美苏对峙古巴危机,股市熊了一年,63 年肯尼迪就被刺杀了,64 年约翰逊接替肯尼迪,宣布了比前任更左的经济方案,道指30于 65年开始泡沫化,66年即达到千点高峰。60年代后半期,是民主党主政最混乱的几年。越战惨败和超前建设让美国的公共赤字日趋严峻,诸多迹象表明美国已经支撑不起过度印钱消费了,68 年美国爆发货币和债务危机,标志着战后繁荣终结,美国开始进入长期衰退。 民主党新政破产后,共和党派出政治家尼克松。69年,美国经济一片萧条,股市崩盘,看上去有 29 年的兆头。尼克松为了政绩联合新任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开始信用扩张,70 年美国货币和债务飙升,这就是尼克松版的 QE,跟 1929 年花旗银行和 2007 年美联储救市没有本质差异,跟罗斯福也没有差异。第二年,美元崩溃,世界范围爆发大萧条。股市方面,据《巴菲特传》记载,67 年初华尔街出现电子股热潮,股民非理性追捧高科技。巴菲特遭遇事业危机,10 月写信给合伙人说“我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目前市场的形势了” ,为了规避即将来临的大萧条,巴菲特与于 66 和 67 年收购了两家零售企业,69年在达到业绩顶峰后他果断选择退出投资界。
1978 年的日本崛起 70 年代的大萧条让七国集团制造业遭遇重创。7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