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泄泻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泄泻   

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湿盛内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食物中毒、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湿邪,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脾失健运,或感受暑湿、湿热之邪,壅遏脾胃,下迫大肠,均可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小肠泌别失司,大肠传导功能紊乱,以致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并入大肠而发为本病。   2.饮食因素进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品,寒食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   3.情志因素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病。   4.脏腑虚衰调摄失宜,或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升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   二、病机   1.发病外邪致病和饮食因素引起的泄泻多起病急,呈急性发病,而情志因素和脏腑虚衰引起的泄泻多起病缓,呈慢性发病。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急性泄泻为实证,包括寒湿、湿热、食滞;慢性泄泻属本虚标实证及虚证,脾胃不足、命门火衰为本虚,湿邪为患是标,并夹它邪。   4.病势急性期属实证,以湿邪为主,久不愈由急转慢,慢性期属虚实夹杂及虚证,以脾胃虚弱、命门火衰为主,兼夹湿邪及其它邪。   5.病机转化泄泻的病机转化,决定于脾胃功能的强盛与否和湿邪的程度。急性泄泻属实,慢性泄泻属虚或虚实夹杂。虚实之间常因脾虚与否及湿盛程度而转化,如急性泄泻失治或停药过早,病未根治,可使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机由实转虚,形成慢性泄泻,久泻脾虚,则易感湿邪,或被饮食所伤,而呈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4.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二、鉴别诊断   1.痢疾 以大便次数增多,每次量少,大便中杂有脓血或脓血并见为主要表现,腹痛多伴里急后重,排便涩滞难下,虚坐努责。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或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泄泻以大便稀溏,甚或如水样,次数多为主,二者不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   2.霍乱 以剧烈频繁的呕吐、泄泻并见为特征,呕吐物呈稀黄水或米泔水样,无里急后重,有饮食不洁史或病人接触史,呈地区流行。剧烈吐泻后,迅速出现皮肤松弛,目眶凹陷,下肢痉挛转筋,可伴心烦口渴,精神萎靡,少尿或尿闭,吐泻物标本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阴性霍乱弧菌,快速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阳性。泄泻一般无此凶险症状,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急性泄泻与慢性泄泻 急性泄泻又称暴泻,突然起病,腹泻如倾,次频量多,泻下多水,或肠鸣腹痛,或不鸣不痛,可伴津伤气脱,病程在3周以内。慢性泄泻又称久泻,起病缓慢,腹泻间歇发作,伴倦怠乏力,泄泻经久反复,并因情绪因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病程超过3周。   2.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样,完谷不化,腹痛畏寒,喜温者为寒。粪便色黄褐而臭秽,肛门灼热,泻下急迫,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者为热。病势急,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为实。病势缓,病程长,腹痛不甚喜按,神疲肢冷,小便利,不渴者为虚。   3.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秽腥者,多寒湿证。大便稀溏,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者,多为湿热证。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者,多为伤食证。   二、治疗原则 .   以健脾祛湿为基本治疗原则。急性泄泻治宜健脾、燥湿、化湿、消导、分利诸法;慢性泄泻治宜温补、升提;虚实夹杂者,宜补脾与祛邪兼顾;寒热错杂者,温清同用;久泄不止者,宜固涩。   治疗时须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邪留寇;慢性泄泻不可妄投分利,以免耗劫阴液;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甘能生湿满中;久泻伤阴,切忌妄投腻补之品,恐阻遏脾阳。   三、应急措施 暴泻不止,耗伤气阴,成为危候,此时当急救为先,综合处理。   1.对出现津伤气脱病人,先灸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神阙数十壮;并同时静点生脉注射液。   2.对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用5%葡萄糖盐水1000ml加入15%氯化钾lOml作静点,1日液体滴入量不少于3000ml。   3.厥脱者,先静脉推注参附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待血压回升并稳定后,改为静点。   四、分证论治   1.寒湿困脾   证候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食少畏寒,或可兼见头痛、恶寒、肢体疼痛等表证,舌苔白滑,脉濡缓。   证候分析寒湿困脾,脾失健运,中阳不振,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职,使饮食物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故大便清稀或如水样;寒湿内盛,肠道气机受阻,且寒主收引,故腹痛肠鸣;脾阳被遏则畏寒,健运失职则食少;若风寒湿束于肌表,营卫被遏,则头痛恶寒,肢体疼痛;舌苔、脉象均为寒湿之征。   治法 散寒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白芷、苏叶、桔梗、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大腹皮、厚朴、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中霍香辛温散寒,气味芳香,能醒脾快胃,振奋清阳,祛秽浊湿邪而助脾胃正气,理气和中,以升清降浊,为主药;辅以苏叶、白芷、桔梗辛香发散,芳香化湿浊,散寒,助藿香芳香化湿散寒,半夏、陈皮、厚朴燥湿健脾,行气化湿,和胃调气;佐以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诸药。   (2)加减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畏寒明显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3)临证参考本证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   2.肠道湿热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侵淫,伤及胃肠,阻滞气机,传化失常,湿热下注,故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热在肠中,故粪色黄褐而臭秽,肛门灼热;邪热下迫,则小便短赤;湿热蕴蒸,   可见发热;舌苔脉象均是湿热内蕴之征。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方中重用葛根,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为主药;辅佐以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里热,坚肠胃,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使黄芩、黄连苦寒不伤正,协调诸药。   (2)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枳壳、竹茹以和胃降逆;有发热、头痛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热偏盛者,伴身热口苦,加马齿苋、秦皮、白头翁、黄柏、连翘以清热解毒燥湿;湿偏盛者,加厚朴、苍术、茯苓、滑石、薏苡仁、车前子;兼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病发于炎暑盛夏之时,夹暑湿者,加藿香、香薷、佩兰、荷叶、青蒿、扁豆等清暑化湿之品;腹痛腹胀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缓急;苔黄厚腻,泻下垢浊,口臭甚者,加枳实、大黄通因通用。   (3)临证参考本证禁投固涩止泻之剂,恐变生它证,难于治疗,对湿热较重且体实者可通因通用,但宜中病即止。   3.食滞胃肠   证候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伴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胃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传化失司,气机阻滞,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食滞于胃肠,故腹满胀痛;食物不化而腐败,故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不消化食物;内有积滞,则泻后痛减;脾胃不和,纳少化迟故纳呆,嗳腐吞酸;舌苔、脉象均为宿食停滞之征。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理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药用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茯苓、白术、泽泻。   方中枳实行气除胀,消积导滞,能逐宿食,大黄苦寒通腑,泻热降浊通便,两药相配则使胃肠食滞得清,腑气得通,共为主药;辅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佐以白术、茯苓、泽泻、神曲健脾化食滞,淡渗利湿,去食滞而除湿邪。诸药合用,消积导滞,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则食消,湿化,热除泻止。   (2)加减有呕吐者,加半夏、白蔻仁以和胃降逆化浊;恶寒发热者,加苏叶、藿梗以解表畅中;伤酒食者,加葛花、枳具子。   (3)临证参考本证因食积引起,故需通因通用,因势利导,以推荡积滞,使邪去正安。   4.肝气郁滞   证候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减,胸闷胁胀,嗳气食少,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 忧思恼怒,气机郁结,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气机失调,运化失常,清气不升,反而下降,而发生腹痛、肠鸣、泄泻;情志不畅则伤肝,肝郁加重故每于情志不畅后而发,泻后气机稍畅,故泻后痛减;肝气郁结,气机郁闭则胸闷胁胀;脾胃受制,则嗳气食少;舌苔、脉象皆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 抑肝扶脾。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痛泻要方加减。药用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方中以白术苦甘性温,健脾燥湿和中,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微寒,养血柔肝,使肝气条达,缓急止痛,抑肝扶脾,兼益脾阳为臣药;陈皮辛温能利气开胃,炒香则加强燥湿醒脾之效,助白术加强脾胃功能为佐药;防风辛温有香气,能散肝郁,醒脾气,有升阳散风作用,起风能胜湿之功,是脾经药,即引诸药入脾,助术、芍健脾舒肝,又可清阳止泻,是使药。   (2)加减久泻者,加少许升麻炒之,以升提脾胃下陷之阳气;脾虚食少者,加党参、山药以补脾气;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止痛;腹胀腹痛甚者,加厚朴、枳实;胃中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久泄不愈,症见腹胀痛,大便不爽,口干心烦,神疲乏力,舌体胖苔白或黄者为寒热错杂,改用乌梅丸攻补兼施,调和肝脾。   (3)临证参考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键,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入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   5.脾气亏虚   证候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迁延反复,伴神疲乏力,纳差食少,食后不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气亏虚则不能升发,水谷不化,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清浊混杂而下故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脾气虚弱,而油腻食品更不易消化,故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脾气虚则神疲乏力;气虚运化失司,则纳差食少,食后不舒;舌苔、脉象均为脾气亏虚之征。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四君子汤,健脾补气为君药;辅以山药、扁豆、莲子肉增强了补脾渗湿作用;佐以砂仁醒脾和胃气,薏苡仁理脾渗湿;使以桔梗,升清、宣利肺气载药上行,借肺之布精以使药达全身。诸药合用补虚、除湿、行滞、调气、和脾胃。   (2)加减脘腹胀痛嗳气者,加木香、乌药以理气温中;夹湿者,加苍术、厚朴、防风以升阳燥湿;夹湿热者,加黄连、连翘、马齿苋、厚朴以清化湿热;夹食滞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导滞;久泄不止,中气下陷,症见大便稀薄,完谷不化,饮食不佳,腹中重坠,肛门下脱,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升清,健脾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藿香、乌梅;伴口燥咽干,气短乏力,阴津损伤者,加天花粉、芍药、五味子、黄精。   (3)临证参考本证以脾气虚为主,多夹湿邪,可在方中加入利湿之品如茵陈、苍术等;同时中焦脾胃虚弱,易致饮食停滞,故可加入一些导滞消食之品;久而不愈者,病必入络有血瘀,故可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郁金、丹参、赤芍、红花、生蒲黄、乳香、没药等品;久必伤阴,可加入少量养阴之品,但不宜腻补,应略加酸甘化阴或清养气阴之品,如乌梅、芍药、石斛、沙参等;对确有脾阳虚,阴寒内盛之象,最好不用辛温大热之品,如附子、干姜之类,以防此类药进一步耗伤气阴,宜加入辛甘化阳之品,如桂枝、党参、黄芪等,既鼓舞脾胃之气,又不耗伤气阴。   6.肾阳亏虚   证候晨起腹痛,肠鸣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致脾运失司,清晨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见晨起腹痛肠鸣泄泻;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故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肾阳亏虚,致脾阳不足,故脐腹冷痛,喜暖;阳虚则外寒,故形寒肢冷;舌、脉均为肾阳亏虚之征。   治法 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四神丸加减。药用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生姜、红枣。  方中补骨脂辛苦大温,补肾壮阳,暖丹田,固下元,为君药;五味子酸温补肾,敛精强阴能收肾中耗散之气,且能助脾阳,为臣药;肉豆蔻辛温调中,固脾涩肠兼行气,为佐药;吴茱萸辛热温中止痛,理气开郁兼调肝,性既善上,鼓舞胃气上腾,又善暖下焦,温肝肾,为使药。更以姜、枣为引,辛甘合化为阳,益脾调中。   (2)加减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柴胡、升麻、白扁豆以健脾益气升阳;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禹余粮、乌梅以涩肠止泻;伴心烦、口干等寒热错杂者,加黄连、肉桂、黄柏(盐炒);伴肾阴虚者,加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   (3)临证参考本证多是脾肾阳虚最后导致命门火衰,故温补脾肾最为重要,同时应注意补肾阴。 泄泻方剂; (一)暴泻 1寒湿内盛: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泄泻证加减: 1. 表邪偏重荆芥、防风以增其疏风散寒之力。 2. 腹部腹痛,肠鸣加砂仁、炮姜发温中散寒。 加减2: 1. 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 2. 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 3. 畏寒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加减。【辨证加减】 1.如恶寒发热等症甚者,为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等以增疏风散寒之功。 2.如舌苔厚腻,胸脘痞闷,肢体倦怠者,为湿邪偏重,以苍术易白术,加白蔻仁、佩兰等以增芳香化湿之力。 3.如腹痛肠鸣甚者,为寒滞肠胃,加砂仁、炮姜等以温中散寒。 4.兼脘闷腹胀,纳呆厌食者,为食滞肠胃,去炙甘草、大枣之甘壅,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导滞。 5.兼小便短少、腹胀者,为湿阻气滞,加泽泻、车前子、木通等,或改用胃苓汤,以渗湿利水。 6.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生姜,加砂仁等以降逆止呕。  2寒重于湿,损及脾阳证:症见大便泻下,腹胀冷痛,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而迟。理中汤加味;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3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纯阳正气丸组成】官桂30克 公丁香30克 青木香30克 生苍术30克 生白术30克 广皮30克 制半夏30克 白茯苓30克 广藿香 30克 花椒15克 红灵丹12克【用法】上药除红灵丹、花椒外,其余生晒,各取净末,将红灵丹加入一并 和匀,用花椒煎汤代水泛丸,如椒目大,约成丸270克。或轧片,每片0.75克,每用6克, 4湿重于寒,困遏脾阳证:症见体重倦怠,脘腹胀满,呕吐恶心,不欲饮食,肠鸣水泻,小便少等,胃苓汤加减;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 红枣3枚 1.如兼见胸闷泛恶,舌苔罩灰.或天时阴雨湿浊较重的,加用藿香正气丸15克,打碎包煎; 2. 能吞服的更佳,分两次药汁送下:如兼寒象,形寒.舌苔水滑,或由饮冷水果引起的.加草蔻仁; 3. 如水泻次多量多,出现失水现象的,这是下多伤阴,湿多而又伤津.呈现燥湿不能互化之变,药中加用炙甘草。 5 湿热伤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数或滑数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泄泻证加减: 1. 本方治湿热泄泻需要加金银花清热解毒,加茯苓、木通、滑石、甘草以清利湿热。 2. 腹痛甚为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宜加木香理气、白芍和营止痛。 3. 兼食积者,泻下腐 臭难闻,宜神曲、山楂、麦芽以消食导滞。 4. 湿偏重者,脘腹满闷,舌苔微黄而腻宜加连翘、黄柏、马齿苋以加强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 泄泻加减2: 1.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枳壳、竹茹以和胃降逆; 2. 有发热、头痛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3. 热偏盛者,伴身热口苦,加马齿苋、秦皮、白头翁、黄柏、连翘以清热燥湿; 4. 湿偏盛者,加厚朴、苍术、茯苓、滑石、薏苡仁、车前子; 5. 兼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 6` 病发于炎暑盛夏之时,夹暑湿者,加藿香、香薷、佩兰、荷叶、青蒿、扁豆等清暑化湿之品, 7.腹痛腹胀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缓急; 8. 苔黄厚腻,泻下垢浊,口臭甚者,加枳实、大黄通因通用。本证禁投固涩止泻之剂,恐变生它证,难于治疗,对湿热较重且体实者可通因通用,但宜中病即止。 【辨证加减】 1.如发热。肛门灼热,泻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者,为热偏重,加银花、连翘、马齿苋、黄柏等以加强清热之力。 2.如舌苔微黄而腻,脘腹满闷者,为湿偏重,加苍术、厚朴、车前子、薏苡仁等以加强祛湿之力。 3.脘腹胀痛甚者,为湿阻气滞,加木香、槟榔等以理气止痛。 4.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等以消食化滞。 5.兼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止呕。 6.如发于炎热盛夏之时,症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者。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6清暑化湿;如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可改用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合六一散(组方:滑石6份,甘草1份) 7暑湿留连证:症见面赤而垢,烦渴身热腹痛暴泻,痛泻交作,小便短赤,。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厚朴5克 滑石18克 甘草3克 1.若表邪重者,可加青蒿以加强祛暑解表之功; 2.若兼见鼻塞流涕者,可和葱豉汤以通职解表; 3.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 4.若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 5.若湿热积滞较甚而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榔、黄芩、黄连等行气导滞、清热燥湿; 6.胸闷、腹胀、腹痛甚者,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等化湿行气; 7.若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8 食滞胃肠:腹痛肠鸣,脘腹痞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下痛减。喛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之物。保和丸加减;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泄泻证加减: 1.泻甚加茯苓、车前子以分利湿邪; 2.兼吐者,加半夏、白豆蔻、砂仁以和胃降逆。 3. 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食积化热之象,宜黄连苦寒清热。 4. 若舌苔白腻,脉濡,乃食兼寒湿宜加干姜、苍术温中燥湿。 【辨证加减】 1.泻甚者,为食滞湿阻较重,加茯苓、车前子等利小便以实大便。 2.胀痛甚者,为食滞气阻,加枳实、槟榔等以通腑导滞。 3.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并加砂仁以和胃止呕。 4.苔白腻,脉濡缓者,为食滞夹寒湿,可加干姜、苍术等以温中燥湿。 5.苔黄腻,脉濡数,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者,为食滞化热,宜重用连翘,加黄芩、黄连、枳实等以消导化滞,清利湿热;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因通用”。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9食积化热,湿热壅阻肠间证:症见脘腹满胀,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苔黄腻等。枳实导滞丸加减;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黄连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4.有呕吐者,加半夏、白蔻仁和胃降逆化浊; 5.恶寒发热者,加苏叶、藿香以解表畅中; 6.伤酒者,加葛花、枳椇子。   7.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8.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9.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10.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11.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12.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10饮食伤脾,湿痰流注证:症见胸脘满闷,手足不温,泄泻时发时止,腹中雷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时吐稀痰,理中化痰丸加减;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11脾虚证:大便时溏时稀,完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加减: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4.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助消化水谷。 1. 脘腹胀痛嗳气者,加木香、乌药以理气温中; 2. 夹湿者,加苍术、厚朴、防风以升阳燥湿; 3. 夹湿热者,加黄连、连翘、马齿苋、厚朴以清化湿热; 4. 夹食滞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导滞; 5. 久泄不止,中气下陷症见大便稀薄,完谷不化,饮食不佳,腹中重坠,肛门下脱,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升清,健脾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藿香、乌梅; 6. 伴口燥咽干,气短乏力,阴津损伤者,加天花粉、芍药、五味子、黄精。 【辨证加减】 1.久泻不止,肛门坠胀,甚则脱肛者,为中气下陷,酌减薏苡仁、茯苓、加黄芪、升麻、柴胡等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或改用补中益气汤。 2.伴见腹中冷痛,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者,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加吴茱萸、肉桂、附子、干姜等以温运脾阳;或改 用附子理中丸加味。 3.伴见暖气呕恶者,为夹食滞,可加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4.肠鸣漉漉,舌苔白厚而腻,或食已即泻者,为脾虚夹有寒湿,加苍术、厚朴、羌活、防风等以升阳燥湿;或改用升阳益 胃汤。 5.大便泻下色黄褐者,为脾虚夹有湿热,可加黄连、厚朴、地锦草以清化湿热。 6.久泻及肾,脾肾阳虚,以脾阳不足为主者,可改用胃关煎(药方下面)加味。 12脾虚挟湿证:症见食已即泻,粪便清稀,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濡或弱。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7.5克 白芍7.5克 羌活7.5克 橘皮6克  茯苓4.5克 柴胡4.5克 泽泻4.5克 黄连1.5克  1.兼泄泻而肛门灼热者,加黄芩以助清肠之力; 2.肢体重痛不显者,去羌活、独活; 3.无口干舌干者,去黄连; 4.药后小便如常者,减茯苓、泽泻之量。 13脾虚气陷证:症见大便溏泻,肛门坠胀,或见脱肛。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 (二)久泻 14 肝郁证:素有胸胁胀闷,喛气少食。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鸣攻痛,矢气频作。痛泻要方加减。炒白术9克 炒白芍6克 陈皮4.5克 防风3克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2.舌苔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 临证参考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键,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入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泄泻证加减: 1.若久泻不止,宜加酸收之品,如乌梅、石榴皮、诃子肉等。 2.若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芡实、扁豆。取其健脾甘淡之意。 3.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宜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等以疏肝理气而和中。 泄泻加减2: 1.久泻者,加少许升麻炒之,以升提脾胃下陷之阳气; 2.脾虚食少者,加党参、山药以补脾气; 3.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止痛; 4.腹胀腹痛甚者,加厚朴、枳实; 5.胃中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 6.久泄不愈,症见腹胀痛,大便不爽、口干心烦神疲乏力,舌体胖苔白或黄者寒热错杂 ,改用乌梅丸攻补兼施,调和肝脾 7.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辨证加减】 1.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以理气和中。 2.若久郁化火,肝脾不和,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嘈杂,舌红少苔,脉弦数, 改用戊己丸加味。 3.便秘与泄泻交替出现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而调和脾胃。 4.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山药、芡实以健脾益气。 5.泄泻日久,加炒升麻以升清止泻;或再加乌梅、石榴皮、煨诃子等酸涩之品以涩肠止泻。 15脾虚久泻证:症见泄泻频作,时兼呕吐,腹满口干,舌苔薄白而腻,脉细缓。七味白术散加减;人参7.5克 白术15克 白茯苓15克 藿香叶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 渴者加至15-30克) 16肾阳虚衰: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 生姜12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17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 【处方】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 18若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可用真人养脏汤 〖组成〗 人参 [9g] 当归去芦[6g] 白术焙 [9g] 各六钱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 [6g] 肉桂去粗皮 [3g] 甘草炙 [6g]各八钱 白芍药一两六钱 [15g] 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5g]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 [12g] 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15g] 19若脾虚肾寒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有粘冻,表现寒热错杂症候可改服乌梅丸【处方】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20脾阳不足,寒湿内困证:症见脘腹胀满,口中不渴,身重纳呆,手足不温,便泄澄清,色如鸭粪,脉象沉迟。实脾饮加减;姜厚朴3克 白术3克 木瓜3克 木香3克 草果仁3克 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21脾病及肾,脾肾阳虚证:症见肠鸣水泻,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脉象沉细。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吴茱萸6克 22肾虚证:黎明腹痛肠鸣即泄。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脉沉细。四神丸加味;煨肉豆蔻6克 盐补骨脂12克 五味子6克 炒吴茱萸3克 生姜12克 红枣5枚加减: 1.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煨诃子肉以收敛固涩; 2.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升阳益气; 3.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 4.气滞作胀,可加木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5. 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6. 亦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喛脾之力。 7. 年老体弱者,加党参、黄芪、柴胡、升麻、白扁豆以健脾益气升阳; 8. 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禹余粮、乌梅以涩肠止泻; 9. 伴心烦、口干等寒热错杂者,加黄连、肉桂、黄柏(盐炒); 10. 伴肾阴虚者,加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 【辨证加减】 1.临床应用时可在上方中酌加附子、干姜,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 2.如脘腹胀满,可加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 3.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加黄芪、人参、白术、柴胡,以补中益气。 4.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精神倦怠,四肢不温,腰膝酸软,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可改用真人养脏汤。 23酒食积滞者,也常在黎明之前即大便,但便下溏垢或挟有粪块,而无肾阳虚之征。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神曲研末 以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 24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神曲;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酒黄连5克神曲6克 乌梅6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25五更即泄而脾肾阳虚证不显,及见心烦嘈杂,寒热错杂症状者,治当寒热并用,温脾止泻。乌梅丸加减;乌梅500克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炮附子18克 当归12克 黄柏18克 人参18克 蜀椒(出汗)12克 桂枝18克(作汤剂: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 细辛4.5克 干姜9克 黄连6克 当归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参12克 黄柏9克  水煎服)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寒湿困脾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1次2~4粒,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泄泻呕吐,头痛昏重,脘腹胀痛。   ②纯阳正气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1次1.5~3g,1日l~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暑天感受暑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2)肠道湿热   ①葛根芩连微丸(柳江桥牌,广西柳州市中药总厂):1次39,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病毒性、细菌性腹泻,身热烦躁。   ②加味香连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1次69,1日3次,温开水送服。清热祛湿,用于湿热腹泻。   ③穿心莲片(山花牌,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众胜牌,广州众胜药厂):1次5片,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泄泻、肠炎。   (3)食滞胃肠   枳实导滞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9,1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不恩饮食,泄泻。   (4)肝气郁滞   ①逍遥丸(赵都牌,河北邯郸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g,1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及肝气郁滞引起的泄泻。   ②戊已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次3~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肝胃不和,口苦嘈杂,呕吐吞酸,腹痛泻痢。   (5)脾气亏虚 ’   ①人参健脾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1次2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倦乏力,脘腹胀满,肠鸣腹泻。   ②六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次9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食少便溏,咳嗽痰多。   ③四君子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3~6g,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④香砂六君子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g,1日2~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泻。   (6)肾阳亏虚   四神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1次9g,1日2次,淡盐水送服。用于脾肾虚寒,五更泄泻,食不消化,腰酸腹痛。   (7)久泄   乌梅丸(天宁寺牌,陕西省榆林地区中药厂):1次2丸,1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用于久泻。   2.单验方   (1)炒车前子研末,每服6g,日服3次,米汤送服。治急性泄泻,暴泻不止,小便不通。   (2)车前子30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水煎服。主治发热恶寒,腹痛泄泻者。   (3)艾叶生姜汤:陈艾一把,生姜一大块,水煎服。治暴泻不止。   (4)生山楂20g,焦山楂20g,水煎服。用于伤食泄。   (5)生姜一大块,陈茶叶209,水煎服。主治湿热泄。   (6)槟榔50g,烧炭存性为末,1次5g,1日2~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湿热兼有积滞者。   (7)胡椒20粒,生姜lOg,红糖lOg,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   (8)精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9,每日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   (9)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g,砂仁50g,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胃虚弱之久泄。   (10)乌梅煎汤代茶:乌梅15g,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服。治久泻及伤阴者。   (11)棉花根lOOg。加水适量煎服。主治各种慢性泄泻。   (12)石榴皮5g,‘研末,米汤服下。治慢性泄泻久而不愈者。 (一)单方验方  单方验方  1。小蒜(又名团蒜)120克,鸡蛋二个。将小蒜洗净切碎,和鸡蛋煎,不放盐。内服,可治疗寒湿泄泻.(《常见病验 方研究参考资料》)   2。车前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三次。亦可用车前子(炒)15克---30克,水煎服。适用湿盛暴泻,小便不通.( 同上) 3。车前子15克,(或车前草30-60克),藿香9克,生姜9克水煎服,适用寒湿泄泻。(《实用中医内科学》)   4 滑石、黄柏、甘草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适用于湿热泄泻(《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鲜扁豆叶、鲜藿香叶、鲜荷叶(捣汁)各10克,取汁用开水冲服(另加入六一散6克更佳),适用于暑湿暴泻(同上)。  6.葛根9克,黄连6克,甘草3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泄泻(《中医实用内科学》)。  7.焦山楂工5克、神曲12克,水煎服。适用于伤食泄泻(同上)。  8。陈萝卜秧60克,水煎服。适用于伤糯米食之泄泻(编者)。  9。二神丸。补骨脂120克、肉豆蔻60克,为末,用大枣49个、生姜120克,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至50丸,盐汤 送下。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不止(《普济本事方》)。  10;五味子60克、吴茱萸工5克,吴茱萸泡七次,同五味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适用于五更泻(《中医内科学》江苏 新医学院编)。  11.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克,每日二次。适用于命火衰微,泄泻曰久,滑脱不禁者。此法始见于《医学衷中参西 录》,现在改用胶囊吞服。   (2)外治法   1.胡椒粉填满肚脐,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或外贴小膏药固定,隔日更换一次,适用于寒湿泄泻。(《中医内科学 》江苏新医学院)   2。五倍子6克,用醋调如水糊状,摊在纱布上,盖于脐上,如泻止,即除去该药,时间不可太长,适用于一般久泻(《 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   3.白芷、干姜各3克,共研细末,以蜜为膏。先用酒洗脐微热后贴膏,再点燃艾条熨膏上。适用脾肾阳虚之泄泻(《 中医外治法》)。   4.木鳖仁5个,丁香5个,麝香1分。研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治水泻不止(《串雅外编》)。   5.茜草45克煎水洗足,每天三次,适用于暑湿或湿热泄泻(《中医外治法》)。   6.大蒜捣烂敷足心,或贴脐中,适用于寒泻(《中医外治法》)。   7。灯火灸法。用灯芯蘸茶油点燃在隐白穴或长强穴烧一燋,如无效可在天枢穴再烧一燋。天热改用毫针浅刺不留针。 适用于寒泻或虚寒久泻之证。单验方   (1)炒车前子研末,每服6g,日服3次,米汤送服。治急性泄泻,暴泻不止,小便不通。   (2)车前子30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水煎服。主治发热恶寒,腹痛泄泻者。   (3)艾叶生姜汤:陈艾一把,生姜一大块,水煎服。治暴泻不止。   (4)生山楂20g,焦山楂20g,水煎服。用于伤食泄。   (5)生姜一大块,陈茶叶209,水煎服。主治湿热泄。   (6)槟榔50g,烧炭存性为末,1次5g,1日2~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湿热兼有积滞者。   (7)胡椒20粒,生姜lOg,红糖lOg,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   (8)精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9,每日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   (9)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g,砂仁50g,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胃虚弱之久泄。   (10)乌梅煎汤代茶:乌梅15g,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服。治久泻及伤阴者。   (11)棉花根lOOg。加水适量煎服。主治各种慢性泄泻。   (12)石榴皮5g,‘研末,米汤服下。治慢性泄泻久而不愈者。 3.食疗方   (1)萝卜叶放在房顶瓦上日晒夜露1个月,用时洗净,每次用lOg,煎水代茶饮。主治湿泻。   (2)黄瓜叶晒干研末,每服lOg,米汤送服。治各种泄泻。   (3)黄瓜叶烧成灰,每服lOg,姜汤送服。主治寒泻。   (4)黄瓜叶lOg,用醋或鸡蛋煎服。主治热泻。   (5)黄瓜叶10g,红糖煎服。主治体弱腹泻。   (6)猪肾1个,剖开,纳入补骨脂6g,湿纸包裹后煨熟食之。用于肾泻。   (7)山药粥:山药200g,研末,粳米lOOg共煮稀粥食用。治慢性脾虚泄泻。   (8)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炒熟,粳米lOOg,水适量,共煮稀粥,每日食2次。用于脾虚有湿,消化不良,大便溏泻 者。   (9)炮姜粥:炮姜lOg,粳米50g。先将炮姜切成小碎末,加水适量先煎15分钟,之后加入粳米,共煮稀粥,每日服2次 。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10)芡实百合粥:芡实、百合各60g,粳米lOOg,共煮稀粥,每日2次食用。治脾虚泄泻。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鲜柞树嫩皮300g(干品lOOg),加水500ml,煮沸30分钟,待药液温度为40。C左右时浸泡患者双足踝关节以下部位 ,每次30分钟,每日2次。用于急性泄泻。   (2)车前子研末,水调敷脐部。主治水泻。   (3)胡椒粉填神阙穴,纱布敷盖,纹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主治寒湿泄泻。   (4)大葱lOOg与食盐合炒热,用布包裹,热敷于腹、背、腰部。主治寒湿泻。   (5)松香5g,研末,放在膏药上,贴脐处。主治寒泻。   (6)附子15g,生姜20g,大葱2根,捣烂敷于双足脚心。主治寒泻。   (7)大蒜1头,胡椒20粒,艾叶3g,共捣烂如泥状,加酒适量,敷于脐孔。主治寒泻。   (8)大蒜1头捣烂敷足心或脐中。用于寒泻。   (9)五倍子lOg,研末,醋调为糊状,敷脐中,外以纱布敷盖,胶布固定。用于久泻不止。   (10)肉桂、鸡内金各3g,硫黄、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共研细末,以上为1次用量,用鲜葱头3根捣烂, 与药末拌匀,加醋适量,调成糊状,敷摊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敷 处有痒、烧灼感,停药后即可消失。   5.针灸和拔罐   (1)针灸   ①外感急性泄泻   取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暑湿者,加曲池、隐白;寒湿者加神阙、阳陵泉。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平补平泻,宜中强刺激;上巨虚、足三里应在压痛明显处刺入;曲池、隐白用泻法,隐血出针后宜挤去恶血;神阙隔盐灸;阳陵泉先泻后补,以泻为主。’   ②伤食暴泻   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足三里。脾俞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③慢性泄泻、   取穴:中脘、梁门、天枢、足三里、章门。脾虚者配脾俞、关元俞;肝郁者,配肝俞、行间;肾虚者配肾俞、命门;脘痞者,加公孙;胁痛者加阳陵泉;气短者加气海。肝俞、行间、阳陵泉用泻法,余穴皆可用补法并加灸。   ④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适用于慢性泄泻。   ⑤腹泻特效穴足外踝高点直下,赤白肉际处,将艾柱或艾条点燃后,温和灸,左右两穴每次各灸15分钟,日灸2次。   ⑥阴陵泉下直下5寸,距胫骨后缘1寸按压有异样感或疼痛处,即可针刺,对急性泄泻可单选此点,用泻法;慢性泄泻配足三里,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⑦耳针: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神门。每次取3~5穴,急性泄泻留针10分钟,每日2次,中强刺激;慢性泄泻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拔罐   用口径6cm火罐,于肚脐窝处(范围包括神阙穴、天枢穴)拔罐,隔天1次,3次为1疗程。用于各种泄泻。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泄泻的转归取决于邪气的强弱及患者体质的盛衰。急性泄泻,经正确治疗,绝大多数在几日内痊愈,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阴液,造成痉、厥、闭、脱等危症,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毒甚者尤然。邪气盛、正气衰的急性泄泻多重,且易发生变证。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日久脾病及肾,肾病可使脾愈虚,以致脾肾同病,错综复杂。   二、预后   泄泻一般预后良好。急性泄泻,只要给予及时治疗,很快康复。慢性泄泻,不宜求速效,应缓图,持之以恒,长期服药,则预后满意。不论急性泄泻或慢性泄泻,凡有脏腑衰竭津液耗亡,脉证不符而泄利不止者,为亡阴、亡阳之逆证、危重证,预后不佳。   【护理与调摄】   一、护理   (一)急性泄泻   1.按内科急症,般常规护理,给予一级护理。   2.卧床休息,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污染了衣裤、被服要及时更换、清洗。注意腹部保暖,保持肛门、臀部清洁。嘱患者每次大使后用软卫生纸轻轻擦肛门,之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外用松花粉,以免肛门发生感染和粘膜破溃。如有脱肛或肛门下坠者,应以纱布轻轻托上,并按摩承山穴(双侧)。   3.饮食调护     (1)吐泻严重者,可短时间禁食,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及液体。病情好转后,进食宜稀软,以盐汤代茶饮,先给淡米汤、淡果汁、面汤等,逐步改为少渣、少油流质,如稀粥、挂面汤、面包等,可食蜜饯杨梅。禁油腻厚味、坚硬生冷、刺激性及煎炒食物。   (2)伤津脱液者,可给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年老体衰者,不宜口服时,可用棉签蘸湿各种汁液,或用温开水润湿其口唇、舌面。   4.给药护理   汤药宜温服,兼呕吐者,用生姜擦舌面后服药。   5.辨证施护   (1)寒湿泄,注意保暖,脐部热敷,饮生姜红糖水,忌生冷瓜果。   (2)湿热泄,多饮浓茶和淡盐水,服黄连粉,给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服厚味甜腻之品。   (3)伤食泄,暂时禁食,服山楂、大黄粉。 ’   (二)慢性泄泻   1.按内科一般常规护理,给三级护理。   2.情绪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消除烦躁、恐惧心理,并避免一切不良的精神刺激,使其情绪稳定。   3.应适当地活动、锻炼,增强体质。   4.饮食护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进肥甘、厚味、甜腻之品,选用健脾补益之品,如豆制品、鳗鱼、鲫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蛋、牛乳等。蔬菜如扁豆、南瓜、番茄等,亦可选姜、椒调味品,及栗子、龙眼、大枣等食品。   5.给药护理,汤药宜温服。   6.辨证施护肝气郁滞者,应保持良好情绪,避免精神刺激。脾气亏虚者,注意调理饮食,食宜温热、柔软且易消化,如以莲子、芡实、扁豆、薏苡仁等煮粥,忌生冷蔬菜水果。腹部注意保暖,对冷痛者予艾灸、隔姜灸或热敷。肾阳亏虚者,上厕时注意保暖,冬季穿好衣服,防止感冒、受寒而加重病情。   二、调摄   (一)急性泄泻   1.勿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或油腻食品,食物宜新鲜,注意食具消毒。   2.多选用健脾补益之品,如豆制品、瘦猪肉、牛羊肉、鲫鱼、鸡蛋、牛乳等,蔬菜如扁豆、南瓜、番茄等,常服龙眼、大枣。   3.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二)慢性泄泻   1.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勿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油腻食品。   2.注意季节变化,避免腹部受寒,阳虚者更需注意。   3.调节情绪,保持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4.脾胃素虚者,生活起居有常,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日常饮食定时定量,注意调养,多食健脾和胃利湿之品,如赤小豆、红枣、栗子、薏苡仁粥等。   5.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保健功、广播体操、慢跑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利于疾病早日恢复。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1.加强食品和水源管理,注意个人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集体食堂要加强卫生管理、水源管理,消灭蚊蝇,防止食物污染。   2.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过饱过饥,定时定量,不偏食,进食时细嚼慢咽。   3.夏季暑湿盛行,勿贪凉露宿,或冒雨涉水,以防止寒、湿、暑、热之邪的侵袭。   4.调畅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精神刺激。   5.平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二、康复   (一)急性泄泻   急性泄泻患者经治疗痊愈后,需饮食调养一段时间,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早日恢复,无需特殊治疗。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少进肥甘厚味、甜腻之品,常用豆制品、鲫鱼、牛羊肉、鸡蛋、豆浆、牛乳等,多吃新鲜蔬菜,姜、椒调味品可选用,还可常服栗子、红枣等。   (二)慢性泄泻   慢性腹泻往往时发时止,或迁延不愈,在缓解期,其脾胃功能尚未恢复,此时稍有不慎则泄泻又作,故需尽快强盛脾胃功能,这是康复的主要内容。药物康复外,还有食疗康复。   1.薏苡仁30g,粳米50g,同入砂锅内加水500ml,煮成稀粥,每日2次。   2.芡实粉、莲子粉各50g,粳米lOOg。先将粳米煮成稀粥,芡实粉、莲子粉加水调成糊,入粳米粥中搅拌煮2~3沸即成,加白糖适量调味,可常服。   3.玉米500g,石榴皮lOOg,共炒,研成细末,每次冲服lOg,日3次。   4.黄芪30g,山药30g,粳米lOOg,将黄芪、山药水煎法1000ml,去掉药渣,用药汁煮粳米,煮成后加红糖适量,稍煮片刻即成,每日2~3次,温服。   【医论提要】   病名方面,《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载有“鹜溏”、“飧泄”、“濡泄”、“注下”等称谓。《难经·五十七难》提出五泄的病名,即“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其中小肠泄与大瘕泄可能属于痢疾,但其余三泄多属泄泻范畴。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直至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泄泻叙论”专篇,其病名才趋于统一。   症状方面,《难经》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对“五泄”的症状进行了论述。《难经·五十七难》日:“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其中前三证属泄泻的范畴。   病因病机方面,《内经》对其病因的论述,或言风,或言湿,或言寒,或言热,或言清气在下。如“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盛则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及“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宋代陈无择认为不仅外邪可以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引起泄泻,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说:“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这一认识确为难能可贵。元代朱丹溪对泄泻病因的论述,言简意赅,《丹溪心法·泄泻》日:“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之分。明代张景岳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明确,其《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篇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三气为最”,“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清代以后论述泄泻的文献尤多,如吴谦的《医宗金鉴》、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张璐的《张氏医通》等,皆以《内经》为宗,病因上强调湿邪致泻的基本原理,病机上重视肝、脾、肾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叶天士认为久患泄泻因于“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不失为创新之见。   辨证和治疗方面,《素问·标本病传论》提出:“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明确指出了本病治疗先后标本的原则。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下利”,并分为虚寒、实滞、气利3种类型,他提出实滞下利用“通因通用”法,为泄泻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他还创立了一些有效的方剂,如治寒利的葛根汤、治热利的葛根芩连汤、治实滞的大承气汤、治虚利的四逆汤等,对后世临床治疗泄泻很有意义。宋代朱肱在《南阳活人书·问下利者》提出“伤寒下利多种,须辨识阴阳”,发挥了张仲景的辨证要点,并系统地论述了三阴三阳经泄泻的治疗宜忌及完整的治疗方药,对指导今人临床仍有裨益。元代朱丹溪对本病的辨证论治有方有法,《丹溪心法·泄泻》:“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白二术同加,炒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伐火利小水。痰积宜豁之,用海粉、青黛、黄芩、神曲糊丸服之。……气虚用人参、白术、炒芍药、升麻。食积二陈汤和泽泻、苍术、白术、山楂、神曲、川芎,或吞保和丸。”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中提出本病治法“以利水为上策”,还阐明可利与不可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他指出“有寒泻而小水不利者……有命门火衰作泻而小水不利者”,然分利之法,“惟暴注新病者可利,形气强壮者可利,酒湿过度,口腹不慎者可利,实热闭塞者可利……若病久者不可利,阴不足者不可利,脉证多寒者不可利,形气虚弱者不可利,口干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务须“察其所病之本”,否则“愈利愈虚”。此论述是对本病治疗法则的完善和总结,为后人所推崇。李梃《医学入门·泄泻》中进一步指出:“凡泄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有一定的I临床意义。同时代的李中梓,对泄泻的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其在《医宗必读·泄泻》中说:“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一曰升提……;一曰清凉……;一曰疏利……;一曰甘缓……;一曰酸收……;一曰燥脾……;一曰温肾……;一曰固涩……”,认为“夫此九者,治泻之大法,业无遗蕴,至如先后缓急之权,岂能预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此论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其实用价值也为临床所证实。清代叶天士创立泄木安土法(参见《临证指南医案》),以甘理胃,以酸制肝,方用人参、乌梅相配,或甘草、白芍同用,对后人启迪良深。现代医家继承前人,又多独特发挥,为泄泻治疗学增添了新的一项。周冠群使用含有毒性药物的古代方剂治疗顽固泄泻颇多效验,如选用抵圣丸(明《永乐大典·医药集·149481卷》)。时振声治疗泄泻妙用三法,消补同用、温涩合施、寒热并调。任继学治疗久泻不止,多从肝肺论,选用宣肺疏肝、理脾和胃之法,方用危氏安和散。李寿山治久泻贵在施运,一健运,二疏运,三导运。   【医案选粹】   案一   申江邹邑侯子舍,仲夏患泻,精神疲惫,面目青黄,因素不服药,迁延季秋,忽眩晕仆地,四肢抽搦,口斜唇动,遍体沐冷,面黑肚缩,六脉全无。署中幕宾通晓医理,各言己见。或日:诸风掉眩,法宜平肝。或日:诸寒收引,理应发散。议论纷纭,.不敢投剂。延予决之日:脾为升阳为职,胃为行气之府,坤土旺则清阳四布,乾健乖则浊阴蔽塞,此自然之理也。今泄泻即久,冲和耗散,所以脾元下脱,胃气上浮,阴阳阻绝而成天地之否,故卒然仆倒,所谓土空则溃也。况肝脾二经为相胜之脏,脾虚则木旺,肝旺则风生,故体冷面青,歪斜抽搦相因而致也。若误认风寒证候而用发表之方,恐已往之阳追之不返矣。宜急煎大剂参、附,庶为治本。合署惊讶,见予议诠严确,乃用人参一两,熟附二钱,生姜五片煎就灌下。一二时手指稍温,至夜半而身暖神苏,能进米饮。后以理中、补中调理而安。   (选自《旧德堂医案》) 案二   端昌王既白之妃患泄泻,屡用脾胃门消耗诸药,四五年不能止。一医用补中益气汤、人参三钱,服一月,不泄。忽一日,胸膈胀满,腹响如雷,大泻若倾,昏不知人,口气手足俱冷,浑身汗出如雨,用人参五钱,煎汤灌苏,如是者三。病者服久,自觉口中寒逆,医者以为出汗过多,元气虚弱,于前汤内加人参三钱,酸枣仁、大附子、薄、桂各一钱,昏厥尤甚,肌肤如冰,夏暑亦不知热。二年计服过人参二十五斤,桂、附各二斤,酸枣七十斤。至己巳冬,饮食入口即时泻,服中既饥,饥而食,食即泄,日十数次,身不知寒,目畏灯火。予初诊之,六脉全无,久诊六部来疾去缓,有力如石,闻其声尚雄壮,脉亦有余。自予断之,乃大郁火证也。以黄连入平胃散与之,饮药少顷,熟睡二时,不索食,不泄泻。饮五日,方知药味甘苦,既用通元二八丹,与汤药间服。一月饮食调调,其病遂愈。   (选自《陈修园医案》) 案三 .   一僧来请日:“贫道有奇疾,每岁三月五日,必患大泻者昼夜不知数,经三日而止。是以身体消削,天机尽绝,数日复故。今兹亦逼其期也,闻先生名手,故先期乞治。”先生诊之,六脉滑而数,按其心下悸。师顾门弟子谓日:“所谓时发热,自汗出,而不已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又云:“下利已差,至某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斯人即是。”与大剂桃花加芒硝汤四帖,日:“先期五日当服之。”僧日诺。后数月来谢日:“果有验。”   (选自《生生堂治验》) 案四   吴仰山,泰和典当之伙也。一日清晨,该典使人邀余,至则该典经理张少云,谈仰山昨夜大便,泻至四十遍,今天明至此,又十四遍矣,曾服小方二,皆不中病。少云喜谈方药,讲究医书,又常施药,邻近有病,必研究病原,考察方论,今同事仰山有病,更为注意。余切其脉,洪数而右寸甚急,身热而自觉畏寒,舌绛无苔,渴饮不彻。余乃谓少云日:“仰山之病,是火泻也,望勿疑余方之怪。”少云云:“君殆将用三黄乎,即请开方。”余书麻黄、葛根、石膏、连翘、车前、牡蛎、桑皮、麦冬、白芍、甘草,麻六分,葛三钱,膏一两,六剂一帖。少云持方,踟蹰日:“水泻服此,其理安在?”余日:“肺热移于大肠,则洞泄,方虽新奇,谅无不效。”少云勉从之。明日复邀余诊,至则见仰山在啜粥。余问昨夜泻几遍?仰山云:“服药后泻止,于昨夜安眠一觉,及醒,天已明矣,但腹甚饥,此已第二餐。”顷之,少云至,询至昨日之方,出于何书?余日:“是《内经》也。”少云云:“《内经》圣有是方?”余日:“秋令燥金,肺主之。今秋亢燥,燥气化火,火克金,必伤肺,肺受燥火之灼烁,必求助于水。肺热,并心亦热,肺与大肠,心与小肠,两相表 里。心移热于小肠,必肺移热于大肠,胃受水气,不能升液滋润肺系,所以肺布叶举,水气直达下焦,而为洞泄。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云火郁发之。此其义也。”   (选自《医案摘奇》)   【现代研究】   中医学之泄泻主要包括西医学急性肠炎和慢性结肠炎,今将近年来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一、急性肠炎治疗研究   周宜强用自拟止泻汤治疗急性腹泻171例,药用藿香、建曲各lOg,茯苓15g,陈皮12g,苏叶、厚朴、广木香各6g,炒黄连、半夏曲、苍术各9g,车前子30g,甘草3g 生姜3片。寒湿重黄连减量,加防风lOg,艾叶4g,干姜9g;暑湿重加滑石20g,竹茹、砂仁壳各6g。结果痊愈154例,占90.1%,好转16例,占9.3%,无效1例,占0.6%(中医研究,1989,(3>:35~36)。钱尚统用单味大黄醇提片治疗急性肠炎54例,用西药对照治疗45例,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1.5日、1.7日。两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丽本品具有价廉、服用方便及避免西药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等优点(中成药,1989,(9>:23~24)。韩建平用芍药甘草汤加口服补液盐治疗急性腹泻40例,湿热者加乌梅、葛根、滑石等;寒湿者加干姜、荜茇、藿香等。加用少量温开水溶解的口服补液盐混合剂277 59,对照组25例,用氟哌酸、颠茄片常规口服,中度脱水1次性补液1000ml。结果两组分别治愈35、19例,好转5、6例。两组血钾、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23)。   二、慢性结肠炎治疗研究   刘宗凯用自拟固本益肠片治疗慢性结肠炎280例,本品含黄芪18g,党参15g,白术、山药、白芍、元胡各12g,赤石脂、地榆、炮姜、补骨脂、当归各9g,木香、儿茶、炙甘草各6g。2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日,2~3个疗程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服药期间禁用其它药物。结果近期治愈185例,显效63例,好转26例,无效6例。对治愈的96例进行半年至1年随访,治愈1年以上者40例,1年后复发2例;半年以上者56例,半年后复发1例,但3例复发者症状较轻,再予本品后症状很快消失(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6>:372)。刘蕴智用白花蛇舌草汤治疗慢性结肠炎47例,本方含白花蛇舌草、红藤、银花各30g,木香lOg。水煎取汁150ml,每睡前保留灌肠,保留时间7~8小时,7日为1疗程。并辨证内服中药,脾气虚弱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湿热壅滞者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加减;肝郁脾虚者用痛泻要方加减;脾肾两虚用四神丸加减;气 阴两虚用生脉散、沙参麦冬汤加减。结果治愈18例,好转23例,无效6例(北京中医,1989,(6>:24~25)。曹洪欣用温肾补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35例,本组病程3个月~1年者15例,1~5年者15例,>5年者6例。药用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白芍、白术、五味子、山药、乌梅、陈皮、桂枝、柴胡、茯苓、葛根、芡实,随症加减,日1剂水煎服。结果治愈(症状消失,镜检肠粘膜恢复正常)20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肠 粘膜粉红色,仍轻度水肿,血管走行纹理不清)7例,有效(症状减轻,粘膜无明显变化)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疗程15~90日(四川中医,1989,<12>:19)。   余泽勋用胃肠宁治疗脾虚型结肠炎123例,本品含黄芪、葛根、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元胡、防风、砂仁、木香、炮姜、赤石脂、补骨脂、罂粟壳、炙甘草、柏勒儿茶等,研细过筛,装入胶囊。每次5g,每日3次H服,1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60例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各50g,水煎取100ml后加入2%奴夫卡因20ml,每日睡前作保留灌肠1次,15日为1个疗程。共2~3个疗程,本组与对照组分别痊愈60、19例,显效45、25例,好转15、11例,无效3、5例,有效率为97.6%、91.7%。本组有效率,两年复发率及远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d0.001)(云南中医杂志,1990,<2>:19~20)。姚德纯用益气活血与温肾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本组患者采用双盲法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15例。平均发病时间分别为6年和5.6年,治疗组用速效止泻胶囊,对照组予市售四神丸。均2个月为1疗程。结果两组分别为临床治愈20、2例,有效7、6例,无效3、7例;有效率分别为90%、5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动物毒性实验及临床观察,表明速效止泻胶囊无毒副作用(辽宁中医杂志,1990,(12>:13~14)。章剑今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腹泻108例,对照组45例,用氯霉素、氯化钾加林格氏液静点,口服黄连素。结果本组与对照组分别痊愈84、40例,好转23、3例,无效1、2例,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2>:112~113)。顾廷全用健脾理中汤治疗慢性结肠炎37例。本组用太子参15g,白术12g,附子、干姜、黄连、罂粟壳、乌梅、诃子、肉豆蔻、元胡、砂仁各10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TMP口服治疗31例。均20日为1疗程。治疗2"---3个疗程后,两组分别治愈39、7例;好转28、9例,无效1、15例,有效率98.5%、51.7%,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o.01)(实用中医药杂志,1993,<4>:4~5)。韩清用加味白头翁汤治疗慢性结肠炎35例,急性发作期用:白头翁、黄芪各309,秦皮、炮姜炭、黄连、木香、黄柏各69,丹皮、大黄炭、当归、生薏苡仁各109,虎杖、山楂炭、银花炭各1.59,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30例,用柳氮磺胺吡啶、吡哌酸、灭滴灵、强的松。均10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3日。缓解期本组用芪参香延丸,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均日2次口服,均用30日。结果两组分别治愈14、8例,好转18、12例,无效3、10例,总有效率91.43%、66.27%(P<0.05)(新中医,1996,<1>:20~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