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主位结构看汉语主题句的英译

 幽梦清影 2014-03-28

从主位结构看汉语主题句的英译

王俊华

(温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本文将探讨主位结构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结构,汉语主题句及与之相关的英语句式,并以句

子的标记性为尺度,寻求汉语主题句的一般翻译规律。

关键词:主位结构;信息结构;汉语主题句;翻译

1.引 言

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很多句子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只要语义连贯,各句子成分可随意排列。因此,汉语的主谓宾之间往往没有动作上的支配关系,它们所体现的更多是一种主题与说明的关系。在本文中暂且称这类句子为汉语主题句。

从功能语法的观点看,形式即意义,形式不同意义也有所差别。因此翻译不可不考虑形式问题----首先要从原文的句子结构入手。汉语主题句的翻译若按传统的方法着眼于句子的语法成份,往往导致“主语和宾语的纠纷”(陈亚川,郑懿德,2000:316),进而难以确定译语中应使用的句子结构。为了弥补传统翻译方法的不足,我们在次不妨引入主位结构理论,把句子结构所反映的句子的标记性(markedness)作为翻译工作的另一指标,以更好地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

2.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

主位结构是布拉格学者马泰休斯(Mathesius)在分析句法功能时首先提出的。它包括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语义成份。主位是句子的第一个成份,是信息的起点、话语的主题。句子中对主位加以论述说明的部分称为述位(Halliday, 1994:37),它是话语的核心内容。划分主位结构的目的主要是研究主位述位所传递的信息,因而信息结构与之紧密相关。一般说来,“主位通常传递交际双方已经熟悉,或有所闻的内容,即已知信息,述位则通常传达受话者未知的内容,即新信息”(黄国文, 1988:74)。但正如韩礼德指出,人们有时候却有“正当理由”(good reason)违背一般模式,让主位传达新信息(转引自朱永生,  1990)。夸克等(1989:1897)也曾以下例说明主位亦可表示新信息:

(1)(Who give you the magazine?) Bill gave it to me.

主位不等同于主语。主语是对谓语而言,它可能与主位重叠,如例(2):

(2)I have an apple and you have two.

这种同时是主语的主位被称为“无标记主位”(unmarked theme)。若主位是除主语外的其它成份,如补语、状语时,称为“有标记主位”(marked theme)。但由于英语中状语在前的句子极为常见,汤姆森(1996:122)认为,此类句子的主位标记性不如和补语重叠的主位显著(less marked)。在信息结构中,新信息高潮所在之处即为信息中心(information focus),它“标志着所在信息单位的新信息到此结束”(胡壮麟等,1989:144)。新信息往往比已知信息更多更详尽,因而人们习惯把信息中心置于句子的末尾,如例(3)黑体部分所示:

(3)I am painting my living room blue.

需要特别强调时,信息中心可出现在其它位置:

(4)I am painting my living room blue.

(5)I am painting my living room blue.

(6)I am painting my living room blue.

(7)I am painting my living room blue.

(8)I am painting my living room blue.

                                                                                        (夸克等,1989:1884)

例(4)-(6)的信息中心被称为有标记信息中心或特示中心(marked focus),而例(3)所示的则是无标记信息中心(unmarked focus)。由上述可见,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有不少相重合、相呼应之处。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正确理解说话者意图及所传达的具体信息意义极大。

3.汉语主题句

何谓“汉语主题句”?这在汉语语法中并无定义。我们是参照主位结构理论而提出这个概念的。它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一是此类句子的句首成份不是传统语法所指的主语(即不是施事者),而是话语的主题或信息的起点,如:

例(9):门口站着解放军。

例(10):这个会我没参加。

                                                                  (陈亚川,郑懿德,2000:316)

二是此类句子的结构划分适用实义切分法。这里的“汉语主题句”就定义而言,似乎等同于英语中含有标记主位的句子,其实不然。比较两者,首先它们的使用频率不同,前者远比后者常见。其次,英语含有标记主位的句子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与含无标记主位的句子相对;而汉语主题句是相对主-谓(-宾)句型而言的,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句都具有基于句子的标记性而产生的特定修辞效果。具体说来,传统汉语语法认为施事者是主语,受事者为宾语,主-谓(-宾)结构是汉语的基本句型,但赵元任指出,“在汉语里,这种句子的比例是不大的,也许比50%大不了多少”(转引自王桂珍,1996)。这意味着其它句型(大部分是主题句)的比例并不小,其中应当也有常用句式。所以汉语主题句并不等于英语中含有标记主位的句子。

我们使用汉语主题句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避免传统句法分析中的“主语和宾语的纠纷”。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遣词造句重在意合,它不象英语那样,有发达的词形变化体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英语的词形变化确定句子的主谓宾,因为英语谓语动词是随主语人称和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且人称代词有主格宾格之分。但汉语各词类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对主语宾语更是缺乏直观的区分标准,以致“主语和宾语的纠纷”。例如:对例(9)、例(10)两句的分析,当前主要有两种相左的观点。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基于传统语法的施受关系确定主宾,认为例(9)是“主居谓后”,例(10)是“宾踞句首”,两者都是倒装句。丁声树、张志公等则以词序先后区分主语、宾语,认为两个句子均属主位谓语句。而本文对汉语主题句的分析将以主位、述位代替传统的句子成份,避开主宾之争。再说,主位本来就是句子的主题,汉语主题句的内在结构与主位、述位结构是十分吻合的。但为方便起见,本文在分析句子时仍将借用传统语法有关句子成份的术语。

4.汉语主题句的翻译

汉语主题句是个广泛的概念,我们可以根据充当主位的句子成份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主位为方位或地点状语的句子,如:

例(9):门口站着解放军。

例(11):墙上挂着一幅画。

第二类是主位为宾语(包括可省略介词的介词宾语),如:

例(10):这个会我没参加。

例(12):(关于)今天的事故,我不想作任何评论。

第三类是主位为谓语的句子,如:

  例(13):终于到来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例(14):找到了吗,你的笔?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三类句子讨论汉语主题句的翻译。

对于前两类句子,由于宾语和表方位或地点的状语在英语中都可置于句首,例(9)-(12)经常被译成:

例(9)At the gate there stands a PLA man.

例(10)This meeting I did not attend.

例(11)On the wall there hangs a picture.

例(12)As to the accident today, I don’t want to make any comment.

初一看,这些译句在句子成份上与原句一一对应,并且反映了原文意思,可谓形式、意义都对等。但若联系相关的语言背景,它们却未必对等:译句可能使用了较普通的句型,未能够传达原句的特定效果;或者采用了较特殊的句式,增添了原文没有的意思。换句话说,译句与原句在句子标记性方面可能有所差别。要实现翻译的最大对等,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原文句子的标记性。

第一类汉语主题句又称为存现句,不少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常式句(宋玉柱,1986:67)。常式句就是语言中固有的正常句式,它不是为了某种表达需要而临时变动的,大致相当于具有无标记主位的句式。试分析例句,在表示存现状态时,“门口站着解放军”和“墙上挂着一幅画”意义上相当于“有个解放军在门口站着”和“有一幅画在墙上挂着”。并且,前一种表达法更为普遍。所以,我们不妨将其译成无标记句式:

例(9):There is a PLA man standing at the gate.

例(10):There is a picture hanging on the wall.

但若有语境衔接需要(如“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或对比强调方位时(如“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地点状语必须提前,译句用有标记句式。

汉语主题句中数量最多的是第二类句子。我们可以把它再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例(10)所代表的句型。我们可以说“这个会我没参加”,也可以说“我没参加这个会”,还可以说“我这个会没参加”。三种表达法没有多大区别,它们都是汉语主题突出,注重意合的体现。除非有特别的语境要求,都不具有标记性。因此在翻译时多选用无标记主位的形式,译成:

例(10):I did not attend this meeting.

又如下列句子:

例(15)它的结局我简直不忍想下去了。

译文:I cannot bear to imagine

what fate befell him in the end.

                                                                                              (张培基,1999:62)

例(12)与例(10)的不同,一在于其主位是省略了介词的介词宾语,但更重要的是,主位和述位之间有逗号相隔。我们也可以不用逗号,如:

例(12a)今天的事故我不想作任何评论。

但这样的话,句子的主题便不那么突出了。比较例(12a)与例(12),前者与例(10)属同一类型,由一个语调单元(tone unit)构成,而后者则有两个语调单元,由逗号隔开。夸克等对语调单元的解释是:包含一个语调核心的一段言语,并且每一个语调核心用来突出一则信息(夸克等,1989:1873)。因此,例(12)的主位信息是说话人有意强调而不是偶然放在句首的。相应地,在译语中应采用含有标记主位的句式,译为:

例(12):As to the accident today, I don’t want to make any comment.

再看几个句子:

例(16)……我的命运是注定了的。但它

们各自的命运,我是不能预知,也不能担保的。

译文:… my fate has been predestined. As for what would happen to theirs, I   could not foretell, much less could I guarantee.

                                                                                            (刘士聪,高微,2000:75)

例(17)此情此景,我连泪都流不出来。

译文:In face of the sad and dreary scene, I could shed no tears.

                                                                                              (张培基,1999:62)

所以,对这种句子,我们多用有标记句式。

第三类主题句,其主位由谓语充当并且包含主要信息,而汉语语法一般认为,汉语主语总是在谓语前边。因此,例(13)、(14)所代表的句型明显是一种倒装句。它们通常的语境是:说话人急于表达、强调主位上的信息而忽略有关的已知信息,事后想起又把相关信息补充在后。结果句子既有有标记主位,又有有标记信息中心。这样的句式在英语中并无直接对应,我们只能选择标记性相近的译语句型。例如,我们可以在含有互参代词的完整分句之后附加一个加强语以取得强调和信息中心的效果。如可把例(13)、(14)译成:

例(13)It came at last, this exciting moment!

例(14)Have you found it, your pen?

这里使用加强语的目的一是安排句子的语序,使末端重心落在主句的最重要的部分上;二是为位于前面的词项提供直接的联系。

综上所述,关于汉语主题句的翻译,若主位为地点状语或宾语,除非语境有特别要求,多使用无标记主位的句式;若主位为谓语,可采用无标记主位的句式,但句子需使用含有互参代词的分句加附加加强语的结构,以取得强调效果。

5.结束语

好的翻译是尽量使原文和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达到对等。传统分析法的“主语和宾语的纠纷”使译者无法客观地把握原文的结构,进而不能准确理解原文意思。即使可以理解原意,也往往难于选定译语中合适的对等句型。因此,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传统语法分析法,一味追求译文在主谓宾等句子成份上的对等。把主位结构理论引入翻译实践,是对汉语主题句翻译的有益尝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考虑在原语中句式的使用频率和上下文语境,综合衡量句子的标记性,以之作为翻译的一个主要指标。简言之,从主位结构看汉语主题句的翻译,我们主要目的是寻求原文语句和译文语句在标记性方面的最大对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Thompson, Geoff.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96.

[3]陈亚川, 郑懿德.《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助读》[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4]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与法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夸克等.《英语语法大全》[M].苏州大学《英语语

法大全》翻译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7]刘士聪,高微译.“书籍”(孙犁原著)[J].中国

翻译,2000,( 4).

[8]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 天津:南开

大学出版社,1986.

[9]王桂珍. 主题、主位与汉语句子主体的英译[J].

现代外语. 1996,(4 ).

[10]张培基译.“加德满都的狗”(季羡林原著)[J].

中国翻译. 1999,(5).

[11]朱永生. 主位与信息分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