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
别名 儿茶膏、孩儿茶、黑儿茶 来源 为豆科金合欢属植物儿茶树Acacia catechu (L.) Willd.,以干枝加水煎汁浓缩而成的干浸膏入药。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6-13米。小枝细,有棘刺。叶为二回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基部有棘针双生,扁平状,叶轴上着生羽片10-20对,每羽片上具小叶30-50对,小叶条形,两面被疏毛。8-9月开花,总状花序腋生,花萼基部联合呈筒状,上部分裂,有疏毛,花瓣5,长披针形,黄色或白色,雄蕊多数,伸出花冠之外,雌蕊1,子房上位,长卵形。荚果扁而薄,连果梗长6-12厘米,宽1-2厘米,种子7-8粒。 药材名儿茶膏,成不规则块状,表面黑色或棕褐色,平滑而稍有光泽,质脆,断面不整齐,内部棕红色,无臭,味涩,先苦后甜。 生境与分布 分布于云南南部,海南岛有栽培。 采集季节 12月至第二年3月采干枝,剥去外皮,劈成小块,土钵或铜锅内煎煮,过滤浓缩至糖浆状,冷却成儿茶膏。 药理作用 1.儿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肠及小肠蠕动,且能促进盲肠的逆蠕动,而有止泻作用,但对大肠几乎没有作用。2.儿茶在体外有较强的杀死腹水癌细胞作用。3.儿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其叶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苦、涩、微寒。清热化痰,敛疮止血。 主治用法 肺热咳嗽,咯血,腹泻,小儿消化不良,外用治疮疡久不收口,皮肤湿疹,口疮,扁桃体炎。用量1-3克。外用适量。 参考配方 1.肺结核咯血:儿茶30克,明矾25克,共研细末,每次0.1-0.2克,每日3次,中等量咯血每次服0.2-0.3克,每4小时一次。大咯血不宜使用。 2.疮疡久不收口,湿疹:儿茶、龙骨各3克,冰片0.3克,共研细末敷患处。 3.口疮糜烂:儿茶3克,硼砂1.5克,研粉敷患处。 4.扁桃体炎:儿茶、柿霜各10克,冰片0.6克,枯矾6克,共研细末,甘油调成糊状,搽患处。 5.宫颈糜烂:儿茶、铜绿、乳香、没药各15克,轻粉6克,黄丹10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用液体石蜡调成膏剂。用消毒棉球拭净分泌物,将药膏用带线棉球涂塞患处。6小时后牵出,每日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