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七杂八|明清小说里出场率颇高的暖宝宝长啥样儿啊

 红豆居士 2014-03-28

杂七杂八|明清小说里出场率颇高的暖宝宝长啥样儿啊

2014-03-27 《收藏》杂志

过去的读书人,冬天在私塾或书房里读书,手脚会很冷,以致妨碍书写绘画;官宦贵人,冬天上衙门办公或出门访友,乘车坐轿也不能烤火取暖。于是有人设计了一种专门捧在手上取暖、却不会烧坏周遭物品的手炉,在后来成为文房、民间乃至旧时宫廷广泛使用的取暖用具。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频频出场的暖宝宝到底有多精美吧。

明 铜鎏金錾花海兽婴戏图手炉

    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也亲昵不少。过去的读书人,有了手炉,就能暖手疏血,书写绘画两不误,正是“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荷塘莲纹海棠式手炉

据说,手炉的出现启发自火炉、火盆。但不同于火炉无炳,只能围炉夜话,手炉大都有提梁,且小巧玲珑,高、长和宽度不过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与精巧的紫砂壶略有类似,也算是盈盈可握了。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清乾隆

炉的结构很简单,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炉身有两层,分外壳和内胆。内胆多为铜制,内放燃炭,以产生热气,而外壳包裹内胆,既能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炉罩)散发出来。炉火不会一盖即灭,又不会太旺、抚之烫手。还能透过盖子的空隙,侍弄炭火,散热原理相当高明。

明 铜雕锦地龙纹八宝手炉

早期的炉身较为简陋,还留有铸瘤等痕迹。想来,先人们冬日严寒,一炉在手,先解决过冬问题再说,美观倒在其次了。或许在后来,手炉愈来愈熟悉,且年年冬季必随先人们左右时,先人们才有了“美化”它的心思。

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 清代

于是,手炉原先以圆形和椭圆形最常见,后又出现了八角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梅花形、海棠形、龟背形等形状,更是让盈握感充足。而作为散热区的炉盖,也常常是手艺人穷极工巧的发挥区域,他们将各种精美的几何图形,雕琢得犹如古典园林中的花墙镂窗一般雅致,像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和素材都曾用到,又能与气孔完美结合在一起;而炉身。

画珐琅开光手炉 清代

手艺人也不会“浪费”,常雕镂錾刻着山水人物与花鸟奇珍的图画,有的甚至还使用了错金错银、烧蓝及镶嵌银丝等特种工艺,使手炉炉身上的图画更具立体感,更加光彩耀人;也有将诗书画印刻于其上,使手炉一跃而成了很多文人的案头清玩。

画珐琅云龙纹圆手炉

手炉,俨然成了既实用又能欣赏的艺术品,它们曾陪伴多少文人度过寒冷的耿耿长夜,又在枯燥的读书生涯中,平添了几许“红袖添香添暖”的温情。

    从古时存世的实物以及文学或书画作品中,不时能寻觅到手炉的踪影:乾隆年间美轮美奂的牙雕《月曼清游》册,在正月“寒夜采梅”、十二月“踏雪寻诗”的画面上,那些雍容华贵、仪态优雅的宫女们,有的手持金光闪闪、形似荷包的小器物,正是手炉;《红楼梦》大观园里,不独黛玉用手炉,凤姐也常手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时下影视剧中,紫禁城里的小主们,也是手捧手炉过冬……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在古代文献中,却看不到手炉的确切记载,只能在仅有的资料中爬梳它的过往。

清 铜錾花瓜棱手炉

    目前从传世品看,最早的手炉是在明晚期出现的,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到了清代,制作手炉的工艺和材质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其中以珐琅居多。清末,宫廷珐琅作已被裁撤,宫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或在民间订制。清宫传世珐琅手炉均为清中期作品,由此看来,溥仪时期所用乃前朝遗物。

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 清乾隆

手炉起于何时?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湿度大,楚人喜欢把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散热取暖的手炉;还有一个说法是,相传隋炀帝沿运河南巡至扬州,时值隆冬时节,江都(今扬州市)县令许伍为接驾,急命扬州民间铜匠精制一小铜炉,内置火炭,呈送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即兴命名为手炉。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些渊源,但又不确定,相比后一种说法,似乎更确信一些。因为在唐诗里,手炉已很常见。白居易写过手炉:“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

民国翡翠雕龙纹手炉

    据说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城市里设有香药局,售卖专供焚香和手炉使用的炭饼。北宋年间,手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当时手炉多为青铜材质,偶有银、铁、瓷,器型以“簋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

清 铜錾刻人物纹镂空式手炉

    手炉的制作,在明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早期的银、铁、瓷材质被大大减少,而广泛用铜。一来因铜的传热性较好,捧在手上更为暖和;二来铜材细致光滑,色泽晶莹,且柔中带刚,富有延展性,于制造工艺上有着更大的发挥余地,制成的手炉也不易锈蚀和裂坏。

    尤其是明代的制炉工艺日臻成熟,涌现出大批名家巧匠,其制作的手炉,格调高雅,精美绝伦,形、艺、韵、意俱佳,堪称工艺品中的珍品。炉体皆厚重,线条清晰,刀法流畅,常用一整块厚厚的铜料,敲打出来一把手炉,炉柄上丝毫没有焊接的痕迹;而清代手炉,因传入宫中,一跃成为皇家御用品,身价倍增。从而使手炉的制作升级,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开始变得花哨起来。仅材质又多了漆器、珐琅等品种,工艺上还采用了掐丝珐琅,手炉的装饰更加精美。

清乾隆 铜八方手炉

    到了民国,手炉的制作又趋于简单,形状和纹饰开始单一化。为了减少成本,连铜料也薄了起来,之后随着新的取暖工具的出现,手炉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手炉家族中,最上档次的当数明代和清早中期作品,尤其是名家制作的手炉,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于一器,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斋房文玩,极富文人书卷气,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