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的对仗技法

 杂货店伙计 2014-03-30

传统意义修辞学之对仗,系用对偶之法,即用相同之字数、偕相似(反)之意,构成对应之词句。古典诗词之创作构思,主体以“天人合一”的观物态度体察世界,天地间万物同存,正反相对,偶合成双,文辞生发,溯源于心,亦不例外。《文心雕龙·丽辞》:“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湏,自然成对。”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之词素亦有相当之独立性,最适宜构成相对之词句,而对偶之法,独具匀称、平衡、谐和、圆满之特色,兼具对比、映衬之效用。对仗作为汉文学特有之修辞方法,于诗学一脉,占有特殊之地位,非浓墨不足道之。

对仗之法,滥觞于古歌谣、发展于《诗经》、《楚辞》阶段,蕴藉于古体诗,完善定格于近体诗。早在先秦诗歌中即出现对偶句,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以前骈散交错之文体,逐次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之骈体文。以此发端,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对偶始成格律诗重要组成之部分。

近体诗之绝句、律诗、排律,对仗各有规则。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诗家自裁;律联为强化节奏对称与照应,避免四联八句语气过于单调雷同,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原则上要求必须对仗;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对仗无可,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要求全部对仗。杨慎【升庵诗话】云:“五言律八句不对,太白、浩然集中有之,乃是平仄稳贴古诗也。僧皎然有【访陆鸿渐不遇】一首云:'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到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虽不及太白之雄丽,亦清致可喜。”词之格律较之诗律,宽严有度,存较多机变。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赋。史梅溪之“做冷欺花,将烟困柳”,非赋句也。晏叔原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亦不能为绝妙好词。”

诗作之美,特别是律诗工稳、典雅、精练之美学特点,极大程度通过“对仗”形式呈现,律诗离不开对仗。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子美多用实字,高适多用虚字,惟虚字极难,不善学者失之。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赵子昂所谓两联宜实是也。”

古典诗学论及对仗种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例举对仗四型:“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释曰:“言对者,双比空词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仲宣【登楼赋】云'锺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征人之学,事对所以为难也。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同心,正对所以为劣也。又以事对,各有反正,指类以求,万条自昭然矣。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诗曰:【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是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若两事相配,而优劣不均,是骥在左骖,驽为右服也。若夫事或孤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踸踔而行也。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推崇工妙天然,少饰雕琢,力避斧痕。

唐人李淑【诗苑类格】就“词语对偶”之法,引唐上官仪言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徬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就“诗对技巧”云:“诗有八对,一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唐代日僧遍照金刚(弘法大师)在其【文镜秘府论】一书中,掇集唐人不同之对仗名目,详加分类,归计《二十九种对》,几达极致。当代学者王力先生于《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词之类别(主要是名词细分)将对仗分为十一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计二十八种。

对仗种类纷呈,几无定规。然不论何种分法,不外乎“详略、繁简”之别,标准不同,分类相异。今择要而取,兼谐对仗技法,并述于下:

就对仗工整度而言,分为工对、邻对、宽对三种。

1、工对

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谓之工对。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且相对之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汉语中,涉及词之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旧时将名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如天文对天文,时令对时令等。例举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既是名词,又是时令词;另如许浑《九日登樟亭》“潮回孤岛晚,云敛众山晴”,王维《和贾舍人早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戴复古《月夜舟中》“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等。有些词既不属同一门类,也不相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金玉等,也算工对。例如: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等等。亦有非平列词,诗人以不类为类,促成妙对之作。如贾岛《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联中“潭”与“树”、“影”与“身”皆不同类,然成极工之联。诗人《谈艺录》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此类“使不类为类”之对仗,实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非苦吟之人不为,今人不必效仿自缚。

2、邻对

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即上下句中的对应位置,用相邻两类不同事物之字词(或词义门类比较接近之词)互为对仗。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邻对义词包括: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走兽(狼虎象马等)、鱼虫(蛇鱼蚁蝗等)、饮食(茶酒莱肴等)、器物(盆杯壶盏等)、文具(笔墨纸砚等)……例举如李商隐《筹笔驿》“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以“笔”对“车””,是文具对器物;李贺《七夕》“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鹊”对“花”,是鸟兽对花木。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塞”对“天”是地理对天文;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堂”对“路”,是宫室对地理,等等。

3、宽对

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构成对仗,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叫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与花、露、衣,系名词对名词,饮、惊与穿、滴,系动词对动词,可称宽对。宽对之围,最为宏阔,除正对、邻对外,余者皆可归入宽对。半对半不对,亦属于宽对。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则非相对,即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另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等等。

工对、邻对之于文字严整之修辞美,不无裨益,然因其过于拘谨,往往束缚情感之充达。宽对虽严谨工整逊于前者,然抒情表意较前者畅达,若对应适宜,用语巧妙,亦别具韵致风骚。今人创作,自不必刻意求工而害意,当在充分表情抒意、深化意境之前题下,以易驭难,自宽——至邻——至工,宽严循序,顺势而为,此为对仗技巧之不二法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