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常无名

 甲炳 2014-03-30
 
目录
展开

1 出处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于江海。

2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

  虽然细微,天下没有人能够收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动归附。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靠君王的命令,就自动均衡。

  万物开始出现,就有了名称;名称既已产生,就会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以“道”在天下的情况来说,就像江海为河川所归。

3 解读

3.1 极小之物具有无敌的力量

  “道常无名,朴”意即“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

  “朴”的原意是没有经过雕刻的原木,当它尚未被雕刻、被制作时,才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朴”这种可能性十分精微。在此处当作比喻,是指真朴的状态。真朴的状态本身就是圆满无缺的,不需要刻意雕琢;一经雕刻之后就成形,成形之后就固定了,固定之后肯定即是否定。肯定即是否定,这是西方哲学的说法。就像木材做成桌子,就不能做椅子;做成椅子,就不能做窗户;做成窗户,就不能做门。当它是木材时,可以做所有的东西,一旦做成某样东西,就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所以说肯定即是否定,肯定也就是一种限定。

  “虽小,天下莫能臣”意即虽然细微,天下没有人能够收服它。

  何谓小?无名未形,没有名字,还没有形状,可以用细微之小来描述。由“小”就要想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这八个字是最标准的说法。“至大无外”,意即最大的东西是没有东西在它的外面;“至小无内”,意即最小的东西是里面没有可以再分成更小的部分。就像我们现在知道原子不是最小的,里面还包含有质子、中子、电子等,细不可分。不能再切割的就是没有内,里面如果还有空间可以再切割,就可以继续再分。“朴”虽小,却无法再做任何的切割。所以“天下莫能臣”,因为它根本没有成形,怎么去收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意即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动归附。

  像侯王这样的政治领袖,守住的是“朴”或者最小的状态、真朴的状态,每一个人和他相处,并追随他,如同回到“道”一样,感觉很自然。

3.2 顺其自然,适可而止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意即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靠君王的命令,就自动均衡。

  万物本来就有自己的规则,不必插手去管,它自动会保持均衡。反自然而行之,事倍功半;顺自然而为之,事半功倍。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意即万物开始出现,就有了名称;名称既已产生,就会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制”可译为创作,亦即万物开始出现。“殆”是指危险。有名的话,就可以各自按照名称,是什么名分的就做什么样的事,名实相符,社会比较安定;如果名不副实,就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使人们的认知出现偏差,远离了“道”,这样一来,社会就会越来越混乱,各种纷争也随之出现。任何事都按照它本身的名称来加以界定,不要希望它有什么额外的效果。每样生物都有它的名称,它的名称就代表它自己,只有人类会跨过这个范围,希望这个东西能有别的名称与作用,就连天上的星星都被人类定名了,恐怕连星星自己也觉得奇怪。由此可见,老子的话很有道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意即以“道”在天下的情况来说,就像江海为河川所归。江海地势较低,百川自然就会来归。

  “道”在天下,只要顺其自然,一切就会回归于“道”,江河湖海对于川谷不用下命令,它们就自动归向了,而“民莫之令而自均”,百姓不需要命令,自己就会保持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

本章最重要的当然是“无名”、“有名”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可以参照第一章所说的“无名”、“有名”,亦即作为一个固定的词来说是合理的。“天地相合”表示万物自己如此运作,推及人间也会自己保持均衡。当然这种情况在人类现代社会已经不太可能了。如何让人间自己如此、顺其自然?现在无从说起。民主的社会就是让人自由发展,然而我们有没有给弱者、给少数人一些选择的空间呢?通过老子思想这么一说就清楚了,没什么复杂之处,老子本来就不喜欢故作神秘。

4 作品简介

《道常无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