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心: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文渊论教 2014-03-30

    禹天建 绘

    教师与学生道德地相遇,意味着在相遇中努力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双重视角来看世界,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自己,学生的成长远比所教科目重要。这并不是在否认智力培养的责任,而是提醒我们,作为教师要转换思考的角度,从“怎么教这些知识”转换到“怎么教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有助于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对话人:

    编者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赵学敏

    译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武云斐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本质是什么?美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答案是“关心”。在其经典著作《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第二版)》(以下简称《关心》)中,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关心”的内涵,教师与学生应如何道德地相遇,教师如何行使“关心者”的身份才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常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无法得到学生的理解,没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这也成为教师职业疲惫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怎样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关心”的关系,《关心》一书中文版的编者与译者就诺丁斯教授的观点进行对话、研读,希望他们的交流有助于教师们充分理解和理顺师生关系,更加轻松、自在地去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

    编者:诺丁斯教授笔下的“关心”和“被关心”到底意味着什么? 

    译者: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说明两点。第一,这里的“关心”和“被关心”总是处在某种关系之中;第二,这样的讨论最后总要归结到人——关心者和被关心者,以及他们的关系上。因此说,关心是某种特定的相遇,也可以被理解为某种德性,或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时表现出的某种秉性。关心者道德地行动,从被关心者的利益出发而行动;被关心者自然地回应,这便是最自然的关心和被关心。

    编者:诺丁斯强调“本书关注于如何与他人道德地相遇”。您认为教师与学生如何道德地相遇?

    译者:相遇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这是关心的本体性特征。如果这个关系中没有学生作为“人”在场,那么即使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生也会觉得“没人在乎我”。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有些教师虽然很“关心”,但是“关心”的重点偏向了外在的物,比如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等智力目标,而不是学生这个“人”。相应地,教师与学生道德地相遇,意味着在相遇中努力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双重视角来看世界,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自己,学生的成长远比所教科目重要。这并不是在否认智力培养的责任,而是提醒我们,作为教师要转换思考的角度,从“怎么教这些知识”转换到“怎么教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有助于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思路在学校管理层面同样适用,即学校管理者也需要转换思考方式,从“工作思路”转化到“如何更好地为教师个体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领”上。

    编者: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告诉老师他憎恨数学,于是老师立刻想到必须帮助他重新喜欢数学,然后他就会在数学上表现得更好,这样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但诺丁斯教授把这种情况总结为:“通常,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一些我们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我们使用控制。”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译者:这是个典型地呈现关心本质的案例。关心学生,不是帮助或迫使他成为老师或家长所认为的最好,而是帮助他发现和实现更好的自己。其实每个老师大概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但是,当我们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达到老师和家长所设定的目标时,学生会沦为我们研究和控制的对象。作为关心者的老师,我们能做的是体会他的沮丧,从他的视角出发,和他一起发现自己的动机,而不是用外在奖励或计谋来改变他的态度。控制,让学生去实现我们为他设定的最好,其实正是造成教师职业疲惫感的原因之一。

    编者: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态度来自于相熟。当学生与教师相遇,可以随意地提起话题,提议感兴趣的事情……”但有一种教学观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维护教师的权威形象,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您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译者:诺丁斯提到的这种相熟的态度,是相对于高高在上的疏离感和等级感而言的。相熟的感觉使得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对话,老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也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进而回应关心并建立关心关系。如果教师仅仅为了传授知识而躲在所教科目的背后以维护自己的权威,那么教师最终也可能沦为学生可学可不学的教科书资源。

    编者:诺丁斯教授强调关心关系中的平等,但同时也指出“教师和学生的正式身份必然地造成了不平等的相遇”,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不平等”?

    译者: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关心者,需要包涵学生,需要从自己和学生的双重视角来看待世界,看到学生最好的可能性,激发学生最高的胜任能力。如果学生试图包涵教师的视角,把教师所期望的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会从自己的学业上分心。这样的例子其实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比如有学生会不自觉地根据老师的眼神、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猜测老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

    这种不平等在师生关系中可以说是必须的,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是也不可否认,师生关系中平等的相遇也时有发生,比如学生也会体恤老师的辛苦等。

    编者:教师总是要经常面对没有达到特定目标的学生,应该如何避免去惩罚他们,同样给他们以关心,并确保他们也感受到关心的快乐和追求理解的快乐?关心是否代表没有规则和惩罚?

    译者:首先,整个《关心》一书通过“女性视角”试图让每位老师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重新思考师生关系,重新思考我们目前的教育方法方式是否符合我们最终的目标。从这一点而言,关心和惩罚并不冲突。《关心》所提倡的是老师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如何通过对话,从问题具体的情境入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惩罚来代替教育。其实,合适的惩罚是在教孩子如何道德地生活,帮助他们意识到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并且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即使是惩罚,也可以充满关心。有个案例,学生这样提到他所受到的惩罚。在这个学校里,如果哪个学生违法了校规,就要向校长写一份说明,说明自己如何优秀,从而可以不用遵守学校的规定。每份说明至少要有26句话,需要使用以26个英文字母开头的词来说明自己。如果第二次违反了校规,需要再写一份,再使用不同的26个词。因此,通常新生进校门以后,都会听到老生对他们说:“你不会想要违反校规,因为你得向柯林斯女士解释你有多棒。”这位柯林斯女士因不满芝加哥公立学校的一些做法,所以创办了自己的低学费的私立学校,把那些游荡在街头的孩子和被公立学校认为“没有学习能力的差生”纳入自己的学校中,用严格的校规和爱,教会了他们自尊、自爱和自食其力,使得这些有可能落入社会底层的孩子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第二版)

    [美]内尔·诺丁斯 著 武云斐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