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品荐丨朱小蔓:学会关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读此书!

 风过竹笑 2016-01-26


-------------?-----------


本期推荐者介绍 :朱小蔓
  朱小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专业方向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教师教育。著有《情感教育论纲》、《情感德育论》、《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情感与道德教育的哲思》等著作20余部以及近300篇论文,其中9项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培养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60余人。20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教育界倡导情感教育,形成情感性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论主张。曾任联合国教科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等。

朱小蔓教授


【推荐书目】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内尔·诺丁斯 著  于天龙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推荐理由】

  暑假前,刚刚开完本学期的博硕士课程,与年轻学子一起学原著,讨论分享有关教师、学校、人的培养等种种话题还萦绕脑际,精神愉悦,沁满心脾。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和她的《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正是我们这一轮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为什么选择诺丁斯?因为她针对当代——也即所谓现代之后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严重偏颇提出了她尖锐的批评意见;她以女性独特的道德敏感性,用她哲学—伦理学家的睿智、犀利和良知向美国政府、美国教育界,同时也向世人告诫:在一个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共生共存,认同不同文化差异互补、文明互鉴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重新思考究竟培养怎样的人?我们深感这一话题对于中国学校、中国教师的现实处境、艰难选择与理想追求具有难得和奇妙的契合性。

知道诺丁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她的《关心: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开启了女性研究伦理学的崭新视界:她不仅从道德原则上,而且从道德感性上重视“关心”这一伦理品格;不仅冀希于“关心”作为个人的伦理道德品格,更着力探究、既往于“关心”关系、“关心”共同体如何构建。她与前苏联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季塔连科教授,中国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一样,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成为我决定将情感教育作为一生学术志业的最有力的影响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加感到自己执著的情感教育所致力追求的“学校教育要培养认知与情感协调、知性与感性完整的人”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学术与实践工作。2001年秋冬,时值我的博士学生、坐在轮椅上的侯晶晶构思博士论文选题,她当时已读到这本著作的英文版,也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商量她的选题方向时,我俩一拍即合——以这部著作为基础,研究构建关爱论的道德教育理论。由于师徒切磋而奠定的这份热爱情感,2003年10月,该著中文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刚一上市,我便兴味十足地几乎一气读完。

《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以诺丁斯的“关心伦理”“关心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改革。诺丁斯明确、坚定地认为:“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认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她批评她身处的美国社会“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仍然坚持认为学校的任务是提高学术。我明确反对这种论调。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我们应该教育所有孩子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诺丁斯宣称,该著“将把教育视为这样一种事业去描述”。

教会学生学会关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目标。关心什么呢?诺丁斯提出: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什么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整本书围绕着“关心”主题一个个地具体展开。诺丁斯有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经历:哲学家、大学教授、高中数学教师兼管理者,她还是一个养育十多个孩子的大家庭里仁慈的母亲、温和的妻子,他们夫妇无私并乐在其中地收养了一群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孩子,见证他们的成长。这个大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关心”关系的典范。所以,每一个“关心”主题都被她描述、讨论得那么有生活情趣、有生命气息,说的是不同年龄的孩子们的故事,是自己在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中的见闻,透射的则是深刻的思想、充满智慧的洞见。她明确指出,关心的核心集中于人们共同生活,集中于人们共同创造、维系和提升积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育哲学家,她富有远见卓识:相信当今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再也不能通过学校教育为社会输入只会竞争、不会合作,只会嫉妒抱怨、不会关心与负责的人了。

为了培养学会关心的人,学校和教师应当怎么做呢?诺丁斯理性公允地承认学校并不是不要学术成就,学会关心的教育模式也并不与学校现有的模式完全对立。但掌握知识、争取学业成就说到底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行动、学会共同生活,而不仅仅为了个人谋生和出人头地,陷入狭隘的学习目的、丧失了学习对于人的精神养护价值。为此,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避免用统一的标准、以短期内的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业绩。她呼吁一定要在校园里建立起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多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

至于怎样做一个会关心的教师?我以为这更是诺丁斯最富创造性的思想。与传统教师不同的是,现代教师的关心不是单向的、静态的、先在的个人道德,她强调教师要有能力构建与学生的关心关系:教师率先做出关心学生的行动,用心体察、并回应学生的真实需求,在实践中反复求证其关心的方式与效果,教会学生敏于并积极反馈教师的关心,如此过程使得师生在相互确认关心的意图及其适恰性中彼此生长出更多的道德意愿和能力,师生关系变得富有道德生活意义。

10多年来,我常常给学生、给中小学教师介绍诺丁斯和她的关心理论,参与者从不感到她的理论枯燥和空玄;她仿佛是站在自己身旁的资深老教师对现代教育病症的洞悉和批判,也仿佛在对中国教师的疑惑做耐心的疏解:关心的道德关系是建构的!她启迪人们思考那些裹挟着你的、不满意的教育现象如何改变,激发你对更加合理、更加健全的学校教育的想象、热望和创造。

【书摘】

被关心几乎是普遍的人类愿望。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愿意被拥抱或者被过分注意。但是肯定每一个人都希望被他人接受,每个人都在以各种方式表达这一内在的需要或者愿望。严肃正统的人愿意别人对他报以尊重和敬仰,开朗随和的人则喜欢微笑和拥抱。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人,他们知道何时拥抱,何时恭候一旁。

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关心。他们不愿意被视为数字,不愿意被视为像方程式一样的东西。如果真正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关心,而自己也想给予关心,但就是缺乏所谓关心的秘诀,那么你就会明白我上面谈到的专注是多么的重要了。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关心者,你必须敞开心扉接纳另一个人。你不能说:“哦,这家伙需要关心,让我看看怎么做。对了,这里有七个步骤我必须照着做。”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而不是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