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心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_Littlegirls 2012-03-23

《教育评论》2011年第6

——关心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等,是多重性质的复杂关系体系。现实中,师生之间情感冷漠、关系疏远的现象令人尬师生关系中关心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一种新型的相互关心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目前,师生之间表现出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权威的存在,学生被动服从,课业负担过重,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大门在逐步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却在逐渐缩小。这种师生关系中缺少关心的状态,与学校教育关心目标的缺失密切相关。传统学校教育在关心和学业之间似乎更重视后者,因为学业成就关系到学生未来是否有较好的职业。对此,诺丁斯认为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学校教育是通向智慧的道路而非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成功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这难以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她呼吁,学校决不能只为追求学术目的而放弃对学生的关心。诺丁斯的关心理论,给我们建构今天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显然,学校应以关心为目标来构建新型的“关心型”师生关系。

“关心型”师生关系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主要特征。长期以来,在以知性为主的学科教育中,关心曾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教育者似乎忘记了受教育者。在诺丁斯的关心伦理学理论中,关心表现为一种关系。它以双方之间的连接或接触为最基本表现形式,一方要付出关心,另一方要接受关心。这种关系若要成为一种关心关系,二者必须构成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关系。作为关心者,其心理状态表现为专注和动机移位。被关心者的心理状态则呈现出接受、确认和反应。一个关心关系的完成需要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被关心者接受他人的关心,然后显示他接受了这种关心,这种对关心的确认反过来再被关心者认知。应当指出,关心关系并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关系,双方都需要付出,也都会有所收获。在学校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不少教师在尽力地关心学生,却很少得到学生的回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对关心状况的调查中师生回答有差异的原因。由于关心是相互的,教师关心的“单向度”是不可能实现师生之间“双向度”的产生。同时,学生的关心培养不可忽视但是,师生关心的关系性,并不意味着关系的对等性,二者具有不对称性。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有的是对称的,有的是不对称的所谓对称关系,指主体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的、不确定的依存关系中; 不对称关系则指主体之间处于一种倾斜、差异或不确定的关系之中。通常,教育学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描绘成平等关系,从社会学属性上看师生是民主平等的。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地位恰恰是不对称的。师生之间作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关系,可能在地位、权利及信息等方面不对等。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这是单一方向的教育,即单向度教育。教育者( 主要指教师) 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受教育者( 主要指学生) 相对于教师,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这种权威地位不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社会角色所赋予的。教师特定的社会身份,只要在学校这样的场域内其权威就会显现。在学校组织中,教师的文化总是体现出“规范性文化”和“权威性文化”特征,导致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往往是发号施令者,而学生的文化却体现出“需求性文化”和“受抑性文化”的特征。学校组织的这种异质结构,使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命令—服从型的关系时,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权威等方面具有优势条件,另一方则处于低下和服从的地位,这是影响师生关系不对称的重要原因。师生之间是单方的权威性,例如教师可以命令学生做什么,而学生却不能对教师这样做,这就意味着主体之间是不对等的。同时,师生之间又是单方的责任和约束。例如,要求教师对学生负有责任,即要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而学生对教师却不负这种责任。同时,要求教师单方具有容忍性,即人们希望教师具有更好的品性和忍耐力。正如范梅南所说,教育意义上的权威实质上是一个道义服务的描述词,从某种意义上孩子要求成人为他们服务。师生关心的不对称性,要求教师要做一个关心者去关心学生。

关心是学生的基本需要。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也是教导人学会关心的场所。在学校中,学生渴望教师多一点关心。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人们都需要感受到别人在爱护并且关心着自己。在学校里,对于学生来讲,最重要的缺失需要即是爱的需要。没有感受到被人关心的学生,不能够自主地去探索和理解新知识。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感到被人接纳和关心,学生就有可能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并乐于创造与接受新观念,有经验的教师是能够感受到这一点的。显然,学校教师对学生应多一份人性化的关怀。范梅南曾提出教师是“替代父 母”,认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关系。作为替代父母,重要的是要为儿童造出类似家庭般的亲密无间的安全感及责任感,保护儿童免遭家庭中可能存在的虐待和伤害。教导年轻一代如何生活,学会承担责任,也是教师应有的神圣职责。

需要指出的是:关心是用心交流的,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只要用心去交流,都可以得到很好地收获。如果没有相互接受、尊重和热爱的基础,只把关心当做一种伎俩使用时,就会给人以虚伪的感觉。只有在学生知道教师关心他们时,才会对教师的关心给予反馈,从而促进自身的道德建设和学习。可以预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将会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