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院的发展与昌盛——徽州104座书院

 默灵馆 2014-03-30

徽州书院源远流长。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御史张讷奏言:“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注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记载:“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婺源《董氏宗谱·凤游山书屋记》记载说:“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由来尚矣。我郡邑曾建紫阳书院,以甄别取士。四乡或间立书院,以讲学、会文。”

徽州书院都设山长,主持书院工作。大都聘请饱学之士和有名学者作主讲,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课堂讲授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其教育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所以,明清时期,多数书院都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徽州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的,同时,也有少数是官办的。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多少书院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61所,有的说64所,有的说70所,有的说93所,有的说114所,有的说124所,有的说260多所。(注2)造成说法不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命名为“精舍”、“书屋”等看法不一致,有人将其划人启蒙学校,有人将其归为经学学府。所以,徽州共建有多少书院,很难有个准确的统计数字。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介绍歙县斗山书院时说:“元明间,姚连、唐仲等作精舍讲学。嘉靖十年,知府冯世雍葺为书院。”由此可见,精舍不是书院明矣。但是,有些精舍确实类似书院。书屋是不是书院呢?婺源《董氏宗谱·凤游山书屋记》回答说,不是。其文曰,徽州“一家一村,亦各有书屋。书屋者,即古所谓家塾也”。

现将徽州以书院命名的学校列下:

1.桂枝书院:北宋景德四年(公元l007年),绩溪胡忠建,“以教乡族子弟,群一族之英,兴一族儒学之昌”,地处宅坦胡氏宗祠右。(注3)

2.龙川书院:北宋天禧年间(公元l0l7~1021年),张舜臣建,地处婺源龙川。元代胡炳文等著述于此。(注4)

3.秀山书院: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休宁汪若楫建,地处藏溪南山之阳。(注5)

4.乐山书院:北宋政和年间(公元llll~1117年),绩溪许润建,“讲道其中”,“名声甚著”,地处沉山。(注6)

5.西山书院: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休宁程大昌建,“以淑学者”,地处会里。(注7)

6.柳溪书院:原处休宁县城西门外柳溪,元末汪洗自柳溪迁邑南汊川。明代,汪尚和“讲学于此”。(注8)

7.槐溪书院: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绩溪戴季仁建,地处县东。后毁,裔孙戴祥重建。汪元锡记。(注9)

8.紫阳书院:南宋淳佑五年(公元l245年),州守韩补建,理宗赐额日“紫阳书院”,地处郡治南门外。后多次迁徙。明弘治十四年(公元l501年),知府彭泽重修。(注10)

9.心远书院:祀婺源乡贤俞皋。永乐间(公元l403~1424年),诏祀“明经著述者”。(注11)

10.秘阁书院:宋歙县直秘阁汪叔詹、汪若海建,地处二十三都西溪。(注12)

11.万山书院:宋婺源程傅宸建,地处九都金竺。(注13)

12.山屋书院:婺源许月卿藏书处,地处许村。(注14)

13.东麓书院:宋靖康元年(公元ll26年),绩溪城西周氏宗族支丁胡舜陟建。(注15)

14.翠岩书院:南宋,休宁五城黄氏宗族七世子弟黄发,“举明经不就,筑翠岩书院”。地处五城。(注16)

15.翰林书院:宋代,休宁方塘汪氏宗族子弟汪龙孙,为“宋学士,尝建翰林书院于方塘中村”。(注17)

16.横绿书院:宋代,休宁方塘汪氏宗族子弟汪洽为“省元,尝建横绿书院,学者云集”。地处方塘。(注18)

17.剑潭书院:宋代,休宁剑潭程氏宗族子弟程师长“业儒,建剑潭书院,有《剑潭赋》”。(注19)


18.西畴书院:南宋末年歙县鲍寿孙,元曹泾、方回讲学其中。地处棠樾。清嘉庆八年(公元l803年),鲍澈芳重建。(注20)

19.易安书院:宋元之际,歙县呈坎后罗氏宗族建,地处呈坎村。(注21)

20.友陶书院:元初歙县汪维岳建,地处丛睦。维岳入元不仕,以陶渊明自况,隐居教授。(注22)

21.南轩书院:元至元年间(公元l264~1294年),休宁汪逊曾任山长。(注23)

22.晦庵书院: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l287年),知州汪元圭创建,地处婺源文庙侧。延祜元年(公元l314年)火。后至元间(公元l335~1340年)复建于县学之东北。至正壬辰(公元l352年)毁于火。明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县曾忭重建于保安山,更名紫阳书院。(注24)

23.明经书院:元至大三年(公元l310年),婺源考川胡淀建,胡炳文任山长,地处考川。元末,“兵毁”。明成化十六年(公元l480年),胡溶重建,“族人协谋捐赀,以相其成”。(注25)

24.集成书院:元至正十一年(公元l351年),黟县黄真元建,“以教其族中子弟”,地处黄村。捐田立义庄曰“厚本”。婺源汪泽民记。(注26)

25.商山书院:至正间(公元l341~1368),婺源汪同建,地处休宁浯田,延朱升、陈光为师。(注27)

26.南门书院:元建,地处歙县南门。明初毁于兵火,唐桂芳重建于东门。(注28)

27.翚阳书院:元绩溪程燧建,地处十一都仁里。燧先世“累世簪缨”。“因念遗泽,构此院以教育子姓与其里之后(俊)秀者”。元末兵燹。明弘治初,程儒重建。(注29)

28.湖山书院:元初婺源理学家胡一桂结庐讲学于此,清道光十三年(公元l833年)创建书院,地处南乡太白。(注30)

29.竹溪书院:元至正年问(公元l341~1368年),祁门方贡孙建,地处县城北隅。(注31)

30.师山书院:元至正年问(公元l341~1368年),歙县郑玉门人鲍元康等“以受业者众,玉所居不能容,乃相与即其地为之。中书省名曰师山书院”。地处师山。郑玉讲学处。(注32)

31.费公书院:元代,歙县岩镇闵氏宗族子弟闵道源,任太平路教授,“上章请立费公书院”。地处岩镇。(注33)

32.道川书院:元代,婺源大田五镇倪氏宗族子弟倪士安,为纪念理学家倪士毅,“于居傍为构书院,以容讲学之士。学者扁额日‘道川书院’。仍捐田四十亩,以赡四方学者”。(注34)

33.月友书院:元末,休宁鬲山程氏宗族子弟程翊夫(号月友),“尝创月友书院,与赵东山、倪尚纲、倪尚谊、陈伯同、陈自新、朱允升……诸贤,肄业其中”。(注35)

34.凤池书院:元末,姚琏讲席之处,地处歙县三十一都深渡。(注36)

35.枫林书院:元末,休宁理学家朱升建,讲学其中,地处歙县二十五都石门。明太祖曾赐“梅花初月”扁额。(注37)

36.阆山书院:元至正中,婺源汪同建,地处阆山。延赵沈为师,“以教乡之俊秀者”。明弘治时已废。(注38)

37.石丘书院:元末,婺源里人胡孟成建,以居来学,地处邑西考川南。至正壬辰(公元l352年)兵毁。(注39)

38.屯山书院:元明之际,休宁屯溪潘氏宗族子弟潘珙(号屯山),“与宪副雪湖冯公吟咏,素善,构屯山书院,以教子姓”。(注40)

39.樟源书院:元明之际,婺源新溪程氏宗族子弟程焕创建,“捐资成就贫士,德声著扬”。地处沙阳。(注41)

40.青山书院:元明之际,婺源新溪程氏宗族子弟程焕创建,“捐资成就贫士,德声著扬”。地处沙阳。(注42)

41.龙峰书院:明洪武九年(公元l376年),绩溪胡德裕建,地处龙川。成化年间,胡富重建。(注43)

42.东墅书院:明洪武十五年(公元l382年),绩溪东市黄氏宗族子弟黄克敬,“授南京户科给仕(事)中,转河南道监察御史,建东墅书院”。(注44)

43.北园书院:明初歙县凌庆四建,“日聚徒阐明程朱之旨”,地处沙溪。(注45)

44.窦山书院:明初祁门程景华建,地处善和里。“筑室贮书数千卷,延经师以教”子弟。(注46)

45.桂岩书院:明初婺源里人戴天德建,地处桂岩东。成化七年(公元l471年),戴善美重建。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戴善美和戴铣改建于里之翁村,“割田购书,以训乡族子弟”。程敏政记。(注47)

46.白云书院:明初歙县唐仲实讲学于此,地处槐塘。(注48)

47.率溪书院:明成化五年(公元l469年),休宁程希隆建,“以为其孙文杰、曾杰及族人讲习之所”,地处率口。(注49)



48.东山书院:明正德末,郡守留志淑与知县洪皙建;嘉靖九年(公元l530年)知县陈光华重建,更名“环古书院”;万历四十四年(公元l616年),知县陈翀奎重建,仍名东山书院;清多次重修。地处祁门县治东眉山。(注50)

49.斗山书院:元明间歙人姚琏、唐仲等作精舍讲学;嘉靖十年(公元l531年),知府冯世雍葺为书院;万历十九年(公元l591年),许国、凌瑁重建。湛若水曾讲学于此。后多次重修。地处歙县府城东斗山之巅。(注51)

50.崇正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知府冯世雍建,地处歙县二十都塌田竺溪寺。(注52)

51.南山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歙县唐皋、郑佐建,地处岩镇南山之麓。清初,移镇西;乾隆三十六年(公元l771年),仍复旧址。(注53)

52.碧阳书院:嘉靖四十二年(公元l563年),黟县知县谢廷杰即儒学旧址建,地处碧山之阳。天启时为魏忠贤所毁,崇祯时修复,乾隆时撤销。嘉庆年间知县吴甸华重建于横江之滨。(注54)

53.颖滨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绩溪知县赵春以文定公祠(苏辙祠)改建,地处县城新西街。(注55)

54.天泉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冯三石建,湛若水讲学于此。地处休宁歧山石桥岩之左。(注56)

55.福山书院:嘉靖年问(公元l522~1566年),婺源县湛若水门人建。岁久倾颓,后封官余世安重修。地处县南45里。(注57)

56.世贤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建,地处婺源县城牧民坊。(注58)

57.李源书院:明中期祁门里人李汛建,捐田二十亩,“为族之子弟能读书者之助。学士程敏政记”。地处县东李源。(注59)

58.尊罗书院:嘉靖年间(公元l522~1566年),婺源游震得兄弟建,以资来学,仰止堂祀朱子、先儒。(注60)

59.万春书院:绩溪涧洲许氏宗族子弟许万三建,地处涧洲。后毁。明嘉靖年间,许钥“尝与侄时涧捐赀修复”。(注61)

60.双溪书院:婺源海川太原王氏宗族子弟王伯淳,为宗人府仪宾,“特请重建双溪书院”。地处海川。(注62)

61.方壶书院:明代,休宁西门汪氏宗族子弟汪灿,“倡复柳塘故址,建方壶书院,尝倡修本宗谱”。(注63)

62.漳溪书院:明代,休宁五城詹氏宗族子弟詹忍默,“始筑鉴塘别墅,广辟书塾书楼,为漳溪书院。乡进士张宗道、令尹项宠、训导程珧、程恭、项慎辈,迭相肄业其中”。(注64)

63.还古书院:万历二十年(公元l592年),休宁知县祝世禄等倡建,地处古城万安山。明末和清代,不断重修。(注65)

64.崇文书院:万历年问(公元l573~1619年),六县四方绅士讲学于此。地处歙县溪南。(注66)

65.桃源书院:天启二年(公元l622年),黟县七都余心建,又名时习堂,地处石墨岭。后倾塌。(注67)

66.淋沥书院:地处黟县五都淋沥山,诸生讲书处。明天启时,被魏忠贤所毁。(注68)

67.海阳书院:崇祯八年(公元l635年),休宁知县王佐创建,地处县前街西南良安驿旧址。十六年(公元1643年),改称“瞻云书院”。清代,不断重修。(注69)

68.天都书院:崇祯十六年(公元l643年),知府唐良懿兴书院,贡生吴经邦倡建。清康熙十二年(公元l673年),知府曹鼎望重建。地处歙县西城外。(注70)

69.明德书院:明末婺源俞懋衡建。(注71)

70.道存书院:明季建,地处歙县五都大和坑。清乾隆年间(公元l736~l795年),叶之堪等重修。“五都士子会文之所”。(注72)

71.明善书院:明休宁商山人吴继良建,地处商山。(注73)

72.霞源书院:明婺源知县朱一桂建,地处二十五都霞坞。康熙年间毁。(注74)

73.山雾书院:明婺源正学方灌清建。(注75)

74.中天书院:明代建,为诸儒讲学处,地处黟县七都渔亭。天启年间为魏忠贤所毁。(注76)

75.东园书院:明绩溪胡有明建,裔孙胡松重建。(注77)

76.新兴书院:明建,地处绩溪仁里。(注78)

77.谦如书院:明绩溪陈于泰归籍后建,又名蜀川书院,地处蜀马,“有记”。(注79)

78.新溪书院:明休宁里人朱暹建,太平应纪记,地处十五都。(注80)

79.眉公书院:清顺治九年(公元l652年),绩溪知县郭四维倡建。乾隆二年(公元l737年),知县王锡蕃更名敬业书院。汤显忠掌教,“一时肄业者众”。四十六年(公元l781年),刘焕後“延师课士”。地处县儒学基地。(注81)

80.二峨书院:清绩溪知县李之铧建,地处儒学基地。(注82)

81.蒋公书院:康熙年间(公元l662~l722年)建,地处婺源县东门外四都巷。(注83)

82.二峰书院:康熙年间(公元l662~1722年)建,地处婺源词川。冯大山题额。(注84)

83.汤公书院:乾隆三年(公元l738年),绩溪士民倡建,祀训导汤显忠。地处县署左。(注85)

84.双杉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婺源王廷鉴建,并捐腴田七十余亩,以赡族中读书、会课、膏火、考费。地处城北。后族众增建。(注86)

85.竹山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歙县里人曹翰屏建,地处二十八都雄村桃花坝。(注87)

86.问政书院:旧歙县学内名宦祠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l770年),知县张佩芳“以规制不称,无以容学者”。贡生程光国等斥资改建于学东江家坞。(注88)

87.古紫阳书院:乾隆五十五年(公元l790年),歙县曹文埴、鲍志道、程光国等倡建。地处县学后。“名之日古紫阳书院,欲别于紫阳山之书院也”。(注89)

88.骐阳书院:乾隆年间(公元l736~1795年),婺源中云王在文倡族重建,为族人讲学、会文之所。地处中云村。太史俞炜题额。(注90)

89.岩溪书院:嘉庆十九年(公元l814年)建,地处歙县二十六都文公舍。(注91)

90.濂溪书院:道光二十三年(公元l843年),绩溪城西周氏宗族以光霁书屋改建,地处县城周氏宗祠之左。(注92)

91.东山书院:道光八年(公元l828年),绩溪胡余德捐建。(注93)

92.开文书院:道光二十七年(公元l847年),婺源延村、西冲、渎屋泉、思溪、汪村合建。地处北乡思溪吴河。(注94)

93.西乡书院:道光年问(公元l821~1850年),婺源臧聪等倡建。(注95)

94.教忠书院:咸丰七年(公元l857年)建,地处婺源北乡清华镇黄家村。(注96)

95.玉林书院:咸丰年间(公元l851~I861年),婺源项儒珍建,为乡族子弟肄业之所。地处周溪。(注97)

96.崇报书院:同治二年(公元l863年)捐建,地处婺源县东门大街。原为左宗棠生祠。(注98)

97.飞布书院:地处歙县府城新安卫前之西。(注99)

98.岑山书院:地处歙县二十六都小溪。(注100)

99.崇本书院:地处歙县十六都西溪南。(注101)

100.桂林书院:婺源蕉源吴氏宗族建,地处蕉源。(注102)

101.藻潭书院:地处婺源清华。(注103)

102.词源书院:婺源词源王氏宗族建,祀参军王希翔、王延钊,地处词川村。(注104)

103.天樱书院:婺源县清华建。(注105)

104.蛟潭书院:地处祁门县查湾。(注106)

无书院之名,而有书院之实者,也有一批。如,歙县的江东道院、三峰精舍、初山精舍;休宁的东山精舍、心远楼;婺源的四友堂、富孝堂、正经堂;祁门的遗经楼、钟山书堂、神交精舍、石龙精舍;绩溪的石丈斋,等等。(注107)

教育事业的发达,提高了宗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人才。明天顺年问(公元l457~1464年),徽州知府孙遇在《新安文粹》序一文中说:

“古称新安大好山水,故山水之秀钟,而为人多能文章,若休阳苏大景元所选可见矣。景元以郡入所著诗文,起唐、宋及国朝,披沙拣金,去十百而取一二,名曰《新安文粹》,盖以侈是邦人物之盛,然非夸美,皆实录也。予由地官属四知新安,几十六年,土风民习,颇知其详。政务之暇,观民风,出郊垌,循行阡陌,虽穷乡僻壤,亦闯读书声。……尝观六经子史,其间注释发明奥旨者,自周、程、张子以下,新安人物过半。……文献之传,显于唐,盛于宋;迨文公朱夫子出,阐明圣学,折中群言,而斯郡文风遂大显于天下。自是而后,有潜心经学者,大率宗朱子而羽翼之。如陈定宇《四书发明》、胡云峰《四书通》、倪士毅《四书辑释》、陈复心《四书章图》、汪克宽《春秋纂疏》、鲍云龙《天原发微》、胡一桂《周易纂疏》、郑师山《春秋阙疑》、朱枫林《六经旁注》、赵东山《春秋属辞》……其他名公巨卿及遁山林、栖草野,雄文大作,音韵铿訇,足以追配古作者尤多。”(注108)


徽州宗族教育的水平和宗族人才的文化素质可以从张心斋《洪愫庵玉图歙问序》一文看到一斑。其文曰:

“王弁州先生来游黄山时,三吴两浙诸宾客从游者百余人,大都各擅一技,世鲜有能敌之者,欲以傲于吾歙。邑中汪南溟(汪道昆——引者)先生闻其至,以黄山主人自任,僦名园数处,俾吴来者各各散处其中,每一客必有一二主人为馆伴。主悉邑人,不外求而足,大约各称其伎,以书家敌书家,以画家敌画家,以至琴奕篆刻,堪舆星相,投壶蹴鞠,剑槊歌吹之属,无不备。与之谈,则酬酢纷纷,如黄河之水,注而不竭;与之角技,宾时或屈于主。弁州大称赏而去。”(注109)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三吴两浙文化,就区域文化来说,是属于佼佼者。但是,就这个“世鲜有能敌之者”的庞大文人旅游团体,有时还敌不过歙县的文人。由此可见,徽州宗族文人文化水平之高。

民国时期,由于宗族对教育事业特别重视,所以,宗族绝大多数子弟都受过初等教育,中学生比比皆是,大学生和留学生也不少。据我们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黟县南屏叶氏宗族大学毕业生有:叶芳硕、叶长荣、叶绍祺、叶祖期、叶玉如(女)等数人。留学生有:叶芳琏,留学美国,建筑工程专家;叶仲玑,留学美国,教育家;叶敏修,留学日本,任黟县碧阳、敬业两校校长。(注110)歙县呈坎前、后罗氏宗族大学生有:罗运楷、罗敏修、罗会煜、罗会烈、罗时润等数人。留学生有:罗会坦,留日,教育家;罗运松,留日,教育家和实业家。据不完全统计,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有大学生32人,留学生5人,专家l4人。

注释:

(注1)道光《徽州府志·学校》。

(注2)参见吴景贤《安徽书院志》;民国《安徽通志稿·教育考·书院》;《徽州的书院》,《徽学通讯》第l3~14期增卷;吴存心:《源远流长的徽州古代教育》,《徽学通讯》1989年第l期;李琳琦:《徽州书院略论》,《’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秉铮:《徽州书院沿革述略》,《徽学研究论文集》,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徽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

(注3)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一。

(注4)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5)弘治《微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6)康熙《徽州府志》卷一五《人物志·隐逸》。

(注7)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8)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9)弘洽《徽州府志》卷五《学校》;嘉庆《绩溪县志》卷五《乡学》。

(注10)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11)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12)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

(注13)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六《建置.学校》。

(注14)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15)《黄山》1985年春季号。

(注16)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17)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18)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19)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20)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21)歙县呈坎后罗氏《传家命脉图·宗枋再造引言》,抄件。

(注22)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

(注23)康熙《休宁县志》卷六《人物·隐逸》。

(注24)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

(注25)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26)嘉庆《黟县志》卷一〇《书院》。

(注27)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28)《紫阳书院志》卷一三。

(注29)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30)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六《建置·学校》。

(注31)康熙《徽州府志》卷一七《杂志·古迹》。

(注32)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3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3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注35)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36)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37)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38)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39)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40)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注41)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42)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43)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4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45)民国《歙县志》卷一〇《人物·士林》。

(注46)程昌、程钫:《窦山公家议·窦山书院记》。j

(注47)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48)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

(注49)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50)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5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52)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53)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54)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55)嘉庆《绩溪县志》卷五《乡学》。

(注56)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57)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58)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59)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60)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61)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注62)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注6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6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注65)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66)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

(注67)嘉庆《黟县志》卷一〇《书院》。

(注68)嘉庆《黟县志》卷一〇《书院》。

(注69)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70)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71)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72)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73)康熙《徽州府志》卷一五《人物志·尚义》。

(注74)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

(注75)民国《重惨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76)嘉庆《黟县志》卷一〇《书院》。

(注77)《安徽书院考》,《安徽史学》1985年第5期。

(注78)苏辙:《栾城集》卷~四《辞灵惠庙归过新兴书院基屋壁》。

(注79)嘉庆《绩溪县志》卷五《乡学》。

(注80)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

(注81)嘉庆《绩溪县志》卷五《乡学》;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82)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

(注83)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祀典》。

(注84)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85)嘉庆《绩溪县志》。

(注86)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87)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88)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89)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90)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91)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92)《绩溪城西周氏宗谱》卷首。

(注93)《徽州的书院(附书屋)》,《徽学通讯》第l3、l4期增卷。

(注94)民国《重侈婺源县志》卷六《建置·学校>。

(注95)道光《徽州府志)卷一一《人物志·文苑》。

(注96)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六《建置·学校》。

(注97)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四《义行》。

(注98)民国《重侈婺源县志》卷六《建置·学校》。

(注99)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100)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

(注101)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注102)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103)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104)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七《建置·宫室》。

(注105)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四《义行》。

(注106)同治《祁门县志》卷一一《舆地志·古迹》。

(注107)参见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学校》;康熙《徽州府志》卷七《营建志·学校》;道光《徽州府志》卷三《营建志·学校》;同治《祁门县志·古迹》。

(注108)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一《词翰》一。

(注109)许承尧:《歙事闲谭》第一二册《王弁州诸人游歙》。

(注110)赵华富:《黟县南屏叶氏宗族调查研究报告》,《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本文转自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第一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