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等待梵高

 小小个磊磊 2014-03-30

这样的画面,令人匪夷所思,而这正是梵高心目中的色彩世界。

    在给兄弟的书信中,除了对囊中羞涩的反复倾诉,梵高描述最多的就是色彩的奇妙变幻。梵高早期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画作,色彩多以灰暗沉闷为基调,那时他一心想当农民画家,画面的阴沉和了无生气,十分契合当时乡村穷苦破败的景象。

    画风的巨变,是梵高在接触了日本浮世绘和巴黎印象派之后。尤其晚期移居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南方炽热阳光下的自然美景,与北方冬季的寒冷阴湿形成鲜明对比,山水草木庄稼的五彩斑斓生机勃发,使梵高心旌摇荡,神思恍惚,——

    “深蓝色的天空中,散布着一朵朵比深钴蓝的基本蓝色还要深的蓝色的云,以及另一些像银河的蓝白色的、比较明快的蓝色的云。在蓝色的深处,闪耀着星星,绿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玫瑰红色的,像珠宝一样,比巴黎的星星还要明亮。海是一种很深的群青色。”

    一个普通的海边场景,演变成幻影般的迷彩时空,是常人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还是梵高对色彩具有不可思议的超常感知力?

    “春天是温柔的——嫩绿的谷物与粉红色的苹果花。秋天是黄色的树叶与紫色调子的对比。冬天是雪与物体的黑色轮廓”,“夏天是各种蓝色与黄铜色谷物的对比”。季节的情绪总是表现为色彩的脉动,光线的魔棒又使这种脉动千变万化,梵高一直为自己把握色彩的知觉力沾沾自喜,为了时刻保持对色彩的新鲜感和敏锐度,他不惜忍饥挨饿,常年漫游在乡村旷野。

    有人嘲弄梵高的画是“一堆颜料”,他大不以为然。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梵高认为,再现客观的物象是照片的任务,而他要着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早先读梵高的画,不理解画中(如《麦田上的乌鸦》、《星夜》、《夜晚的室外咖啡馆》等)何以常常弥漫着一种死亡挣扎的恐怖,实际上他是在用自己仅有的武器——画笔对抗冷漠的世界,尽情释放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压迫感和不安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