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较《诗》甚长 甚幻 甚丽 甚明”之一 ——屈原《离骚》详解

 丘山书屋75 2014-04-01

较《诗》甚长 甚幻 甚丽 甚明之一 ——屈原《离骚》详解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一共有372句,2490个字。从篇幅的宏阔看,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这篇诗的诗题称作“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解释过:“《离骚》者,犹离忧也。”意思是说,“离骚”的意思是“离忧”的意思。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上也解释说:“离,别也;骚,愁也。”即“离骚”是“别愁”的意思。这个解释与司马迁基本上一致。根据近人考证,“离骚”是“劳商”两个字的不同的写法。“劳商”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的名称。《楚辞》中本来就是有用古代歌曲作为篇名的,像《九歌》、《九辩》等。所以把“离骚”看成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的名称,也可供参考。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过去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篇作品是屈原前期的作品,在楚怀王当朝时写的;另一种认为是屈原在顷襄王时,也就是再放江南时写的。我们知道屈原曾两次流放,后一次流放是在顷襄王时。从《离骚》作品本身考察,诗里提到一些地名,像“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丽陈词”、“朝发轫于苍梧”“九疑缤其并迎”。沅水、湘水都在江南;屈原到“重华”(帝舜)去陈词,到九嶷山求神灵,这些地方也都在江南,并距屈原当时流放地不远。而他第一次放逐却是在汉北。这一连串的地名、联想,可证明《离骚》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点找到证据,诗中有些是属于叹老的心情描写,哀叹自己老年已经到来。如“老冉冉其将至”,老年渐渐地降落到我身上来了。这应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另外,诗中随时流露出一种屡屡受到挫折的绝望的心情和决死之词,像“九死未悔”、“伏清白以死直”、“阽余身而危死”等,这和屈原再放时的心情也是相吻合的。所以,一般人都认为《离骚》是写在屈原的晚年。

《离骚》是一篇才气纵横、感情起伏的长诗,整个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极端痛苦和忧伤。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具体斗争来表达:一是他与腐朽贵族政治集团的斗争,一是他自己思想上的波折,也就是写他在严峻环境之下,与自己思想里的脆弱一面进行斗争,即思想中的自我斗争。因此,就整个诗篇的结构来看,我们必须把它分成两大部分:

从诗的开端“帝高阳之苗裔兮”,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他在楚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段经历。起初他满怀信心要在楚国革新政治,并且为革新政治培养人才,他一心要辅佐楚王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中兴之王,使国家政治走上正轨,走上富强康乐之路。但是,由于群小从中破坏,怀王的动摇,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遭了挫折。于是,他谴责了楚王的反复无常,哀伤自己所培养人才的变节,揭露了旧贵族颠倒是非以及对他残酷的迫害。同时,他也表示,决不与旧贵族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洁白之志,至死不变,决不同流合污。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捉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开首的几句。 “高阳”,指传说中的颛顼帝的年号。“苗裔”,后代子孙。这是说,传说中的古帝王颛顼就是我的祖先,我就是他的后代。在历史上相传楚国的国君也是颛项的后代,这实际上表明他和楚王共祖。“朕皇考曰伯庸”,“朕”,我,后世一般认为“朕”是皇帝称自我专用,可在秦始皇以前,“朕”是通用的,老百姓称自我也可用“朕”字。“皇考”的“皇”,是光大的意思,是一种美称。“考”,古人称死去的父亲叫“考”。这句说:我死去的父亲,名字叫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诗人自己的生年。“摄提”,指摄提格,古代记年用的一种术语,“摄提格”这一年是寅年。“孟陬”的“陬”是正月,“孟”是开始的意思。“贞”是正当的意思。正当是寅年,又是“孟陬”这一个月(正月,古代也称作寅月),即他生于寅年寅月。“惟庚寅吾以降”,“惟”是发语词,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庚寅”,指日子,古代用天干地支来记年记日,“庚寅”这一天属于寅日。“降”,诞生。一般认为,屈原之所以对自己的生年这样乐道,因他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览”,观察。“揆”,估量,揣摩。“初度”,初生的样子。是说,我父亲观察和揣度了我初生的情况(巧合)。“肇锡余以嘉名”,“肇”,开始。“锡”,赐的意思。开始赐给我一个“嘉名”(美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和“字”作动词用,于是给我起了一个名字,名叫“正则”(公平的法则,屈原名字叫平,字叫原,“正则”暗含“平”的意思)。“灵均”,是美好的平原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原”。一开始,首先叙述了自己的世系,祖考,以及生年,美名等等。说自己与楚王本是同宗之亲,之所以这样,是因他对楚国存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清朝人张德纯在《离骚节解》中曾对屈原一开始为什么这样写作了一点解释,他说:“首溯与楚同源共本,世为宗臣,便有不能传舍其国,行路其君之意。”是说,他与君国存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能等闲视之,强调了自己的责任。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爱国和忠君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屈原强调他与越王同宗,实际上是表示他必须对君国负起自己职责。在这几句话中,也说到自己的生年,美名等等,因为这诗本身带有自传性质,又对自己的生年、美名作了夸耀性的介绍,这表现自己生来就有美好的素质。

    接着写屈原对自己品德、才能和理想的表白: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日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纷”,众多,繁多的意思。按照《楚辞》的句例,常常把状语放在一句之首。“内美”,指内在的美好的品质。这句说,我既有这样多的内在的好品质。“又重之以修能”,“重”,加上的意思。又加上我还有非常优秀的才能。“扈江离与辟芷兮”,“扈”,楚国的方言,就是披带的意思,披在身上。“江离”,是一种香草。“芷”是一种香草,“辟芷”,是长在幽僻之处的香草。“纫秋兰以为佩”,“纫”,编织的意思。“秋兰”,也是一种香草。“佩”,身上的一种佩饰,装饰的东西,花环一类的东西。是说我采集了江离,采集了香草、白芷,然后又和秋兰编在一起作我的佩饰(装饰品)。这是用佩带香草来比喻诗人对于德和才的进修。 “汨日”,水流的样子,楚国方言把水流很快称为汨日”。“将不及”,来不及的意思。光阴就像流水一样,很快流过去了,好像很快就抛弃我,使我来不及做多少事情了。“恐”,担心的意思,我担心的是“年岁之不吾与”。“与”,指和某种东西在一起,引申为“等待”,担心年岁先我而走,不等待我。“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早晨。“搴”,用手采摘。“阰”,土坡。“木兰”,一种香木,木兰树,据说这种树去皮而不死。“揽”,也是用手采的意思。“洲”,水中的小块陆地。“宿莽”,也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据说这种草是经冬不死。这是早晨采木兰,晚上又采宿莽。也是一种比喻,比喻诗人不断修行自己的品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指光阴,时光。“忽”,很快的样子。“淹”,淹留、久留的意思。日月、时光很快就流逝过去了,不能久留。“代序”,交替的意思。过了春天不久又到了秋,过了秋不久又回到春天来,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轮回代替,光阴过得很快。“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思、想的意思。“零落”,凋落。想到草木都不能久葆自己青春,很快就要零落,因此我心中很担忧。“美人”,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是指楚王,一种说是自喻,指诗人自己。“迟暮”,到了老年。我们在这里就把它当作指楚王,担忧楚王很快地就会到了老年。我们看,他一方面担心时光飞驰,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同时也担心楚王守旧因循,使政治革新的事业不能很快顺利进行,而耽误了楚国前途。这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前途而焦虑,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于是他就劝告楚王珍惜好年华,丢弃那种秽恶的行为,改变因循守旧的态度,希望楚王在他和贤臣的辅佐下,能像骑上骏马一样,使楚国得到迅速的振兴。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不”,何不的意思。“抚”,仰仗,仗恃。“壮”,壮年,还没有到老年。“弃秽”,放弃一些不好的行为。这是说楚王,你何不趁着自己还年轻而放弃一些不好的行为。“何不改乎此度”,何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呢?“度”,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楚王的态度,让他改变过去那种因循守旧的态度;一种是指法度,革新政治,把过去那种旧法改换成新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指骏马,好的马。“驰骋”,奔驰。“来,吾导夫先路”,“来”是一种招呼的语气。“吾导夫先路”,我在前面引路。“先路”,指作先驱。如果你想使楚国振兴,想改变旧的行为、旧的措施,使楚国得到振兴,那我就来帮你在前面开路。接着诗中列举了历代兴亡事例,并表示他决不怕艰难险阻,要帮楚王做一位中兴之主: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岂余身之惮殃兮”, “惮”,怕。“殃”,遭殃的意思。难道我害怕自己身子遭殃吗?我怕的并不是这个。怕什么呢?“恐皇舆之败绩”, “舆”,车子。“皇舆”,国君乘坐的高大的车子,这是比喻,比喻楚这个国家。我担心的是楚国这个国家“败绩”,遭受毁灭。“忽”,急急忙忙的样子。“先后”,跑前跑后的意思。我急急忙忙地跑前跑后,为了什么呢? “及前王之踵武”,是想赶上前王的脚印。我之所以对国家跑前跑后地效劳,就是为了想让楚王你能继承前王的事业,随着前王的脚步来走。“踵”,是脚后跟的意思。“武”,足迹、脚印的意思。“前王”,过去旧注上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说“前王”是指“三王”,历史上所说的“三王五帝”,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他们分别是夏、商、周三国的开国之君。还有—种是指楚国本身历史上的三个英明的君主。不管“前王”是指哪一类,总的意思是,他要竭尽全力辅佐楚王,要使日益衰败的楚国能重新得到振兴,能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

但诗人这一片为国赤忠之心,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却因触犯了守旧的贵族利益,而招来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们妒嫉他,围攻他,在诗中打比喻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比喻腐朽的贵族、群小们。“蛾眉”,本来是说美女的意思,古代形容女子的眉毛长得美,像蚕蛾眉一样,又细又弯。这里是比喻才德美好。腐朽贵族们却对他才德美好的品质非常嫉恨。“谣诼”,造谣,诽谤,“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我。“善淫”,善于迷乱。这是一种诬蔑,说他遭到旧贵族的诬蔑诽谤。诗中又写楚王听信谗言,最后也不信任他了,“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荃”,本是香草的名字,这里指楚王。“中情”,本心的意思。连楚王也不察我的本心,即反而信群小的“谗言”。而我对离别并不感到为难。“齌怒”(大怒)。屈原写他为了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起来的一些人才也变质了,用培植香草来比喻他为楚国培植人才,“翼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本来希望自己所培植的香草能枝叶长得高大茂盛,等到一定时候来进行收获(“俟”,等待,“刈”,割取收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群众之芜秽”,虽然我种的芳草,它们凋落了,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但最使我悲哀的是“众芳之芜秽”,我所培植的香草后来都变质了,变节了,本来是芳草而变成芜秽了。

    《离骚》的前半部分,是诗人对自己大半生斗争历史的回顾。首先叙述了自己的家世,生年、美名以及进德修能的情况,特别是叙述了自己曾经以急迫的心情想帮助楚王刷新政治,以便使祖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却遭到了当时楚国上层社会腐朽贵族们的嫉恨,楚王相信了小人的谗言,不再信任屈原了。他苦心培养的人才也都变节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的时候,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的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是指当时上层社会的腐朽贵族说的。“竞进",争着追逐私利。“贪焚”,贪爱财货,贪图享受。这是说,当前那些腐朽的贵族们都是争着来追逐自己的私利,充满了贪心。“凭不厌乎求索”,“凭”,楚国的方言,满的意思。“求索”,指对权势、财货的追求、索取。是说,他们从不满足对名利财货的追求,从不厌足。“羌内恕己以量人兮”,“羌”,发语词。“恕己”,对自己宽容。“量人”,用尺度去要求别人。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宽容,但却用很严格的尺度去要求别人。“各兴心而嫉妒”,“兴心”,生心,他们心里生出很多嫉恨人的念头。在诗中,他还大胆地指责了楚王的反复无常,不可依靠,他说:“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初”,当初。“成言”,有所约定。当初楚王曾跟我约定,要进行政治改革的活动。“后悔遁而有他”,“悔”,翻悔。“遁",逃走,这是说心意有所改变。后来你就翻悔,有了其他的打算了。“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我并不以为离开你觉得很为难。但使我伤心的是什么呢?是“灵修之数化"。“灵修”,指楚王。使我感到非常伤心的,是你楚王反复无常,屡屡变化。最后,诗人就以坚持理想,绝不妥协的誓言,结束了对自己早年这一段政治生活的回忆,写道: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朱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民生各有所乐兮”,人在生活当中,都是各有各的爱好。“余独好修以为常”,但是我却唯独好修炼自己的德操。“以为常”、习以为常、恒久不变的意思。“虽体解吾犹来变兮”,“体解”,古代的一种酷刑,肢解的刑罚,所谓“五马分尸”。是说,我即使遭到酷刑,也不会改变主张。“岂余心之可惩”,“惩”,惩戒,意思是,我的心难道是受到惩戒就可以改变的吗?这是表达自己一种非常坚决的信念,表示他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自己的理想,虽惨遭不幸,也绝不改变。

在政治上斗争失败,也就是遭到诬陷、排挤以后,他将要到什么地方去呢?何去何从呢?于是全诗就过渡到第二大部分。诗中假设了女媭、灵氛、巫咸这样三个人和他对话,这实际上是写他在严酷的斗争中,自己一些心理状态。这人物和对话,不一定实有其人,也不必实有其事,只是为表达思想斗争而假设的。诗中写女媭用亲人的身份来关心他,体贴他,劝他放弃那种耿介、刚直的性格,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免遭杀身之祸。但这与屈原的思想操守完全相反。接着写他到重华那里去陈词,并回顾了许多历史事实,以古鉴今,加以否定,自认其主张没错,决不放弃原来的操守。又假设向灵氛问卜,向巫咸求教。灵氛和巫咸都劝他出走,既得不到信任,就离开楚国。最后写屈原自己下离开之决心,于是写了一大段出走的情节。在想象中,也就是浪漫主义的幻想中,他构思了驾着飞龙,乘着瑶车,开始远行的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当写他在天空中遨游时,无意中看到了自己的祖国,看到了故乡,赶车的人非常悲伤,为他驾车的马也扭头踏足不肯再继续前行了,诗歌写到这里骤然而止。因此我们感到那种无限的爱国深情似乎仍然弥漫于整个宇宙之间,他对于祖国的衷心的热爱,不能须臾脱离的诚挚强烈的感情,最后得到了最完满的表现。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天乎羽之野。汝何博寨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婵媛”,喘息很急促的样子,在感情非常激动时,表现出的喘息样子。“申申”,反复的意思。“詈”,责骂。是说不断反复地责骂我。说什么呢? “鲧婞直以亡身兮”,“鲧”,大禹的父亲。在神话里,鲧因为同情人民遭到洪水的祸患,曾偷天帝的息壤来解救下方的人民,但他却得罪了天帝而被杀了。女媭用鲧的故事来劝告屈原,就因为过分刚直,才遭到杀身之祸。“终然夭乎羽之野”,最后终于被杀在羽山之下。“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博”,指学识很广博。“謇”,很忠贞、正直。“好修”,爱好节操、高洁。“纷独有此姱节”,“纷”,众多的意思。这是说,为什么你非要有这么多美好的节操不可呢?按女媭意,不让屈原再向腐朽的黑暗势力斗了,凡事只要随大流,明哲保身就可以了。应当说这种思想是很有代表性的,所以屈原自己的心情实在难以被人理解。但他仍不以女媭意见为对,为证实自己是正确的,他就幻想渡过湘水,向葬在九嶷山的大舜去陈词。当他向帝舜(重华)陈述了历代兴亡的历史事实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后,觉得自己的理想、主张得到了重华的肯定,是对的。指出古代国君,凡是昏乱、残暴,贪图享乐的都没有好下场,只有那些兢兢业业、能做到举贤授能、遵守法度的才能长久地享有天下。屈原对历史的看法,实际上也是对楚国当时如何才能摆脱败亡危机的一种看法。他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强烈愿望所鼓舞,幻想仍能找到一条通向“哲王”的道路(所谓“哲王”是指楚王说的)。诗中写他:上叩帝阍(天门),但阍者(守门人)却闭门不纳,不接待他。他又下求“佚女’(美女)去为他通消息,但最终也没成功。这天上实际上是人间的象征,在天上所遇到的冷遇,实际上也是诗人在现实社会所遇到的。他现在明白了,要得到楚王的信任是不可能了。一再遭到挫折、冷遇,他感慨万端: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溷浊”,污秽,黑暗,意思是,当时社会善恶不分,非常溷浊黑暗。“嫉贤”,嫉贤害能。“好蔽美而称恶”,“好蔽美”,总是好掩盖别人的长处,抹煞别人的美德。“而称恶”,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总是去说别人的坏话。“闺中既以邃远兮”,“闺”,本指美女住的房子(闺房)。上一段曾写到去求美女,而不可求。“邃”,深的意思。她住的地方是那样远,人是难以追求到的。“哲王又不寤”,“哲王”,贤哲之王,这里指的是楚王。“寤”,指醒悟,“不寤”,叫、唤都不醒。“怀朕情而不发兮”,“情”,我怀着一片忠贞之情。“而不发”,没有法子加以倾诉。“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我这样下去怎么能够永久忍受得了呢?他在极度苦闷彷徨中,又去找灵氛占卜,找巫咸降神,并向他们请教出路。“灵氛”,传说古代一个善于占卜的人;“巫咸”,传说一个神巫。所谓神巫,他可以使神灵附在他身上,于是他就可以代神说话了。当然这是一种迷信。找灵氛也好,找巫咸也好,都是一种假托,一种比喻。写灵氛告诉他什么呢?是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什么地方没有香草呢?你何必总记挂你的祖国、故乡呢?意思是劝他离国出走,另找可以施展自己抱负的地方。巫咸也叫他趁着年青,急去寻求。“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你要努力上天下地去寻找,你要寻找那个和你主张相同的人。“榘”和“矩”是一个字,古代用以画方的工具。“矱”,是量长度的一种工具。按字面土说,你要去找和你的尺度一样的人,和你的观点、主张相同的人。于是他决心想去国远游,离开楚国。可当他驾着飞龙,乘着瑶车,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却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于是,替他赶车的仆夫悲伤地落下泪来,为他驾车的马也踏足扭头不肯前行,没办法他终于留下来了。这几句诗是: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陟”,登,往上攀登的意思。“升”,指上升。“皇”,指皇天。“赫戏”,指天空中一片光明的样子。说,他驾着飞龙上天了,在天空一片光明中,“忽临睨夫旧乡”,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睨”,旁视的意思,用眼睛一瞥的意思。“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仆从也感到悲哀了,马也有怀恋之意,就驻足曲身不愿意再往前走了。

诗最后有一段“乱辞”,叫“乱曰”。“乱辞”是说乐章的尾声的意思。写他热爱祖国,但君王却误解了他,不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可离开与爱国是不相容的,最后他只能用死来殉理想了。诗人非常痛楚哀叹说: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已矣哉!”意思是算了吧,一种很深的感叹。“国无人莫我知兮”,楚国是没有贤人能了解我的。“又何怀乎故都”,那我何必还留恋我的故国呢!“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与他们这些人不可能在一起合作,实现我美好的政洽理想,那我就要追随彭咸,彭咸,是传说中殷朝的大夫,后来投水而死。屈原也要投水而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