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MBA学习实践】从经验到领导力塑造

 一道解万方 2014-04-01

管理智慧QQ c总群:275108184(原群已满)

同学会微信私号:vipguanlizhihui

管理智慧自媒体(ID:shzb2010),2013最佳管理类自媒体,由著名管理学者包政先生团队运营,文章页面底部广告由腾讯广点通提供。已入驻鲜果、网易、搜狐、今日头条。

 

本栏目是管理智慧自媒体和人大商学院EMBA中心联合推出

文/傅雪松  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学员,任职于中央电视台。

 

【导语】:从经验到领导力的跨度有多远?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学员、中央电视台综合部副主任傅雪松的切身体会是:来人大学习以前我一直认为:当官的都是领导(管理者掌握着重要的权力);“因人设事”是个贬义词(管理者必须控制自己的下属);领导等同于管理(权力来自于管理的职位);领导不能过多地陷身于具体的实务细节之中(管理者必须确保一切运转顺利)……

但是难道不是吗?这样的群体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地置入我们大脑了。(对应一下哈佛十大经典文章《初为领导》看看,这几乎是组织中人的共同误区。)它使得我们远离了作为领导者的内在本质,对成功者的“初始心”视而不见,以至于在认识的歧途上越陷越深。

傅雪松把这一系列认识的转变形容为“醍醐灌顶”。更重要的是,这是她重新回到自己的切身观察、实践中,深刻反思后的顿悟。

——要想真正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敢于在实践中硬骨头,千锤百炼,与敢于直面自我,适时反思、整理心得,自我内生为一种进步的力量,缺一不可。

【正文】什么是领导?来人大学习以前,我的结论是当官的都是领导,现在我认为:能让人发自内心去追随的才是领导。从三十岁开始当小领导到现在四十岁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中层管理干部,十年的管理经验加上人大EMBA的入门学习,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领导,怎样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领导。

一、  关于“我”

我,傅雪松,女,1971年生于黑龙江。个人经历简单:7岁上小学,连续读书17年,24岁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编导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毕业,分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至今。

当“领导”的傅雪松,十年三次变换岗位,经历相对丰富:2001年,三十岁,成为新闻中心采访部最年轻的制片人,接手一个小组,经过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把这个组打造成采访部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的新团队;2006年8月,再次被领导调任到采访部另一个组,带领大家创造了短暂的辉煌后,于2007年调任新闻中心综合部秘书组组长,从业务管理岗转型到行政管理岗;2010年7月,经竞聘成为综合部副主任。从业务到行政,从团队一把手,到部门副手,从对二十几个人科组管理的实践到对整个中心管理的全局近距离观察,感触良多。

二、  实践+学习+反思带给我的几点感悟

进入人大EMBA学习以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重新梳理了自己当“领导”的这十年,力图通过反思自我,提高认识。

   感悟一:因人设事,才能打造出有创造力的团队

在没来人大学习前,我一直认为“因人设事”是个贬义词。但在上过宋远方教授开设的课程“基业长青”,并对照反思自己过往的管理验,我豁然开朗: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因人设事,才能打造出有创造力的团队。我现在明白,当年我在采访部当科组长时,能够先后把两个部门最弱的科组打造成让全部门刮目相看的新生力量,主要靠的就是“因人设事”:一是让合适的人上车,二是给车上的人找到最适合干的事。

2001年11月,我成为新闻采访部科技组组长,当时我面临的状况是:这个组算我一共13人,其中五十岁以上的老同志8人,分管的部口: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在以经济报道为主的新闻采访部绝对非主流,士气低落,大多数人对我的能力表示怀疑,尤其对于我是否能够让那些连部门领导都要让三分的老同志们来支持我表示怀疑。对于30岁,刚刚当上小领导的我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如何建立个人威信并带领团队突出重围是当务之急。在经过对这个团队一个月的观察以及对整个新闻采访部业务的全面分析后,我得出如下结论:八名老同志都曾经有过年青时的辉煌,但知识陈旧,未能跟上电视的快速发展,虽然不服老,但已无法高质量完成工作,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4名二十几岁的年青同志更关心自己的事业发展,工作热情高,不怕吃苦,但从业时间短,很难驾驭深度报道,个人能力有待提高。

基于以上人员特点,并针对采访部以时效性、新闻性不强的成就报道为主,新闻性报道严重缺失的现状,我为科技组制定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业务上以采访部最短缺的新闻性报道为突破口;人员上,大量引进那些愿意去做“真新闻”的年轻同志,并针对每位团队成员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寻找最适合干的活儿,放大每个人身上的亮点。如老同志重点关注送上门的请柬类新闻,形象好的主攻出镜,逻辑思维能力强、形象一般的重点钻研深度报道等等。在人员待遇上,也是实行分层次管理,五十岁以上的老同志在保证每月的平均奖同时,做一条片子发一份钱;年青同志按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多劳多得,工资不封顶。

“因人设事”的做法,让科技组的年青同志迅速通过节目在部门和中心崭露头角,原来一些不看好科技组的部门同事突然发现,科技组总是能干出大事来,在科技组工作的许多年青同志能够比其它科组的人更快成为部门和中心的鼓干。原来不支持我的几位老同志,也觉得科技组强了,他们脸上都有了光,转而支持我的工作。2005年我就是带领着以这个组为主要成员的13人报道小团队在世界最高峰完成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直播“重测珠峰”,创造了至今无人超越的中央电视台在极端条件下直播用人最少的纪录。2006年,我转战另外一个采访部公认的最差组,综合组,也是采取同样的办法,让这个组把没有分管部口的最大劣势转换成不用为紧盯部委日常小消息而分心的最大优势,带领团队成员专心去做最擅长的调查报道,很快打出知名度。

“因人设事”实际上体现的是对每个个体的极大尊重,而个体能量的最大发挥,最终会成就一个有战斗力、创造力的团队。正如宋远方老师讲义中引用的那句话:“我不知道将会把公司带到何方,但我知道只要以合适的人才为起点,通过问他们一些正确的问题和让他们进行热烈的讨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条令公司繁荣昌盛的道路。”

感悟二、只有善于反思并不断自我完善的管理者,才能把自己淬炼成人人愿意追随的真正意义上的领导。

“领导不等于管理”这是EMBA学习中又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论断。记得在“基业长青”的反思环节,大家曾经共同讨论过,一个好领导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才能。我认为,只有那些善于反思并不断完善自我的管理者,才能把自己淬炼成人人愿意追随的真正意义上的领导。

在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社会,领导往往等同于正确。纵观生活中的所谓领导往往都是靠威势来压服人,有几个领导是真正被下属所真心追随的呢。

正如《管理学》第三版第218页所论述的:“在管理过程中,作为一名主管人员,不应站在下属的后面推动与鞭策他们,而应站在前面率领和引导他们前进,鼓舞他们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就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群策群力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它不仅仅使人们乐意去工作,而且使人们充满热情并信心十足地去工作。”

我认为要想成为这种理想的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除了基本的素质外,最重要的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学习能力,二是要建立反思的习惯,在不断的反思中完善自我,提高人格魅力。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学习有两种,一是向书本学习,每天坚持的阅读会让人思维敏捷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以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为例,直到今天他都保留着每天阅读的好习惯,他的思想深度和出口成章、刀刀见血的评论水平,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这个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之上。白岩松虽不是个管理者,但道理是一样的,一个思想陈旧的管理者又怎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呢。二是在实践中学习,在竞争中向对手学习,在工作中向同事学习。还是以我的工作经历来说,我现在任职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综合部,是整个中心的行政管理部门,经常要协助领导去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这样就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所有的中心领导和部门领导,几年的观察中,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些不断学习的领导,都是能够保持水平,并不断提升的一群人,而那些不愿学习,总是抱着已有想法害怕变革的管理者,往往是水平越来越下降反而不自知,路越走越窄,还抱怨生不逢时。

关于反思,我认为要做到两个层面:一是对过往工作的反思,一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工作层面的反思,能够让一个领导者不断固化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尤其是像在人大EMBA课堂上这种所有人面对一个问题共同反思的做法还能够给人直面自己的勇气和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对“如何做人”的反思能够让一个领导者不断完善人格,一个优秀的,让人敬重的人,才能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最终成为一个让人愿意追随的领导者。

感悟三、大领导也要关注关键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大家驱动全局。

此次到人大EMBA学习,除了课堂内的学习外,下发的那本《明茨伯格论管理》对我的启发也非常的大。它回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以前根据我对管理学有限的一点了解,我总认为大领导就是要让别人去干活,自己不能过多的陷到具体事务中去,但我所面对的事实是,我们的大领导经常抓的都是一些细节问题,但事实又证明相当有效。

这是为什么呢?

读了明茨伯格的书我豁然开朗;谁说优秀的领导者不能关注细节,对那些切中要害的细节问题的解决,往往最能让下属摸得清头脑,从而明确大目标,驱动全局。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最近两年的新闻改革来说,领导我们进行变革的是曾经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引领了1993年第一轮新闻改革的教父级人物副台长、新闻中心主任孙玉胜。2009年8月,他重回新闻中心之初,抓的第一个改革是新闻节目的包装。包括新闻节目标题字号变大,新闻节目加题图等等。当时很多人对此有非议,认为他是只抓芝麻不抓西瓜。但今天,当我学习了管理学的一点知识,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发现:由于当时我们在包装上的改进全部参照的都是国际一流媒体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向人家进行了充分的学习,而且从简单事情入手,让大家不知不觉中克服了恐惧心里,自然而然从字幕等小细节扩展到对国际一流电视媒体节目的关注和研究。同时这一改进实际上向大家传达了一个最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不仅仅要做到国内第一而且要做到国际一流,哪怕是在字幕这一小小的细节上。两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我们的领导者很少发表什么战略性、规划性的演说,却通过对一个个切中要害的细节问题的解决让新闻频道脱胎换骨,两年来,新闻频道的收视率翻了一倍,传播力,影响力的提高有目共睹。

人大EMBA的学习让我明白,领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必拘泥于任何大师的理论,实用,有效才是最关键的。 

三、   做一个真正意义上领导者

我现在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领导工作,在未来我如何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不是靠职位上的威势来让下属服从我,而是靠领导者的魅力来更多的人来追随我。

我认为要想让自己真正达到这一境界,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尚有三点需要改进和提高:

1、充分尊重下属,做一个优雅的领导者。当好领导首先要做好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尊重他人,不因自己的位高权重就随便口出恶言,伤害他人。以前做制片人的时候,我因在工作中脾气火爆而出名,讨论选题和审片子的时候常常话说得很难听,但好在生活中我是个没什么脾气的人,跟大家的个人关系都相当不错,而且往往事后,都会真诚地跟人道歉,因此人缘尚佳,我的很多老部下,也一直都跟我保持着很好的朋友关系。原来我一直认为,只要的我出发点是为他们好,他们就不会怪我。直到后来,我来综合部工作,有机会站在中心这个平台上去观察所有的制片人和主任如何做领导,结果我发现,那些更多考虑他人感受,更多尊重别人的领导往往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尤其八O、九O后开始慢慢成为我们的工作主力后,我发现他们更关注自身的感受,也更看重领导对其个人的尊重,传统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做法,在新生代面前已渐渐失去力量。我常想,如果真能穿越该多好,那我一定做个优雅的管理者,我们的团队也肯定更优秀。

2、放下清高,做一个沟通高手。在现在的这个职位上,我清楚地看到,大多数部门和部门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实际都是由沟通不畅造成的,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和我们的管理者缺乏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关。在人大EMBA过程中我对“沟通的意思是分享,而不是说和写”的观点印象深刻。如果我们的管理者都能认同这一观点,愿意与人分享,那工作中的大多数矛盾都会迎刃而解,纵观新闻中心的全部六十多位处以上干部,我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些管理的高手往往都是沟通高手,不仅善于跟下属沟通而且善于跟领导沟通,从而为自己的团队获得来自领导层的更多的支持,为自己的团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3、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直面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不断提升领导力。将反思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习惯,反思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关照,内心安静下来,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和这个社会。我愿一直保留这个习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提升领导力。 

公号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的官方微信(ID:embarbs),EMBA微生活,微信大视野。多元展现最新管理前沿知识,深入企业管理实践, EMBA各项精彩活动通知及实录。欢迎走进最回归管理教育本质的EMBA项目,更有机会实地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的课堂,与国内外管理大师面对面交流和沟通。 

管理智慧近期最受欢迎文章:

回复24查看《深阅读:雷军不会告诉你的那10%“米”笈》

回复30查看《包政:中国企业成长的共同难题》

回复30查看《深阅读:对症“互联网焦虑”,有三剂药方》

回复30查看《包政:中国企业的管控模式学西方?错了!》

回复31查看《重磅:海尔管理模式的风险》

回复58查看《董雷赌局,马云赢了!?》

回复45查看《华为突然发力,要超越谁?》

======================================

【包政工作室】

一年只服务2家企业!包政先生再度出山,领衔深度咨询服务!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及联系方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