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疑惑:医院针灸只见针不见灸,传统技术怎么都不用了 天枢肚脐左右三指宽 中国江苏网4月2日讯 手持燃烧的艾条,弯着腰,对着穴位熏……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灸法,如今已难得一见了。一站就是15分钟,收费却只有10块钱,“吃力不讨好”让这种有效的传统疗法从很多医院悄悄销声匿迹了,临床治病面临“有针无灸”的尴尬。 咋都看不好的眩晕,被艾灸熏好了 去年2月开始,46岁的杨女士莫名出现了眩晕。由于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杨女士不得不去医院看医生。抽血,化验,拍片,一番检查下来,除了颈椎稍微有点生理弯曲,什么问题也没发现。在医生的建议下,杨女士先后尝试了牵引,推拿,拔火罐,中药西药也吃了几大包,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多,花了4000多块钱,眩晕不仅没好,反而越来越重了。 在医院上班的表哥听说后,建议她去秦淮中医院找院长薛亮,试试他的针灸能否治好。看了CT片子,薛亮认为,是颈椎病引起的不错,但还没有到压迫神经的地步,而是颈椎肌肉紧张压迫血管引起的眩晕。薛亮开出的方子也很简单:先是针灸,然后带到另外一个烟雾缭绕的治疗室,由一位医生拿着艾条在穴位上熏。每天一次,仅仅6天时间,杨女士的症状竟然全部消失了。最后结算,全部花费只有360块钱。 如此低廉的费用让杨女士吃惊不已,她不明白,医院针灸怎么都只见针,不见灸,疗效这么好的技术怎么大家都不用了? 烟雾大不赚钱,曾经的主流灸法难觅踪影 记者了解到,上个世纪,艾灸确实还是临床上一个主流疗法,施针后通常会配合艾灸,两者结合来治疗疾病。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物美价廉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南京的医院里已难见踪影了,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听说过艾灸这个词。 “烟雾大,不赚钱,是它逐渐退出治疗舞台的主要原因。”薛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艾灸一次收费只有10块钱,而医生却要手持燃烧的艾条,弯着腰,对着穴位熏15分钟,费工费时又麻烦。一天下来,一位医生顶多能看20号病人,也就200块钱。刨去成本,还不够给他开工资。加上现在医院都是中央空调,艾灸时产生的烟雾无处消散,还容易引发火警报警。 正是这种“付出多,回报少,吃力不讨好”,造成从事艾灸治疗的人越来越少了。导致很多医院已经慢慢“淡忘”了艾灸这一传统疗法。 临床“有针无灸”,疗效大打折扣 “为什么不赚钱,我们还在坚持,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疗效。”薛亮告诉记者,在古代,针和灸是一体的。中医认为,“针之不及,灸之所宜”,很多疾病在针刺穴位的同时,还要靠艾灸熏,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薛亮说,《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温中、逐冷、除湿”,也就是说艾叶能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因此人体的虚寒症状,都可以通过艾灸来缓解,对于风寒,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肾气不足引起的腰酸痛,颈椎受凉引起的疼痛等这些虚寒型疾病,能促进气血经络运行,排出寒气。“因此,如果单纯都用针刺穴位,而不加艾灸,疗效会大打折扣,少则打4折,甚至对折都有可能。”薛亮说。 为了解决艾灸时烟雾缭绕的问题,薛亮专门在天花板上安装了吸盘,用来吸走烟雾。如今,他还研究出新方法,将艾条和中药浸泡的红布裹起来,在穴位上进行推拿,通过手法按摩,艾灸的温热刺激和中药浸透,能更好地治疗疾病。在薛亮眼里,艾灸是中医的瑰宝,只能创新,不能丢。 疗效好收费少,中医被迫“洋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中医的优势是“简、便、验、廉”,但如今一个“廉”字,却成了中医的“致命伤”。 南京某中医院一位主任说,低廉的价格让医院和医生都没有积极性,在医院要发展、医生要养家糊口的客观要求下,赚钱的冲动中,中医院日渐“洋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中医特色日渐淡薄。他举例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开放性骨折等必须手术外,70%的骨折都采用小夹板治疗,但因为担风险,不赚钱,也逐渐退出治疗舞台,现在都改开刀了。据了解,如果用小夹板,即便最严重的骨折全部搞定也就两三千块钱。相反,如果换成外科开刀,加上内固定、上钢板、打钢钉,则要花几万块钱。对医院而言,经济效益一下子就上来了。所以,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积极开刀。 “如果再不提高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收费,未来艾灸等一批中医特色技术濒临失传也不是没有可能。”薛亮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让“花费少、疗效好”的中医特色治疗手段生存下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政策予以保障,也需要让这些技术实现价值回归,否则医院、医生难有积极性,这些物美价廉的治疗技术将会离患者越来越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