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之方,艾炙

 华仔2010 2015-09-28
一、初识艾灸庐山真面目
说起艾灸,大家可能已不陌生。艾灸属于灸法的一种。是中医“砭、灸、针、导引按摩、药”五大技法中的一种。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即扎针,“灸法”即艾灸,由于它们常同时使用,故统称为“针灸”。凭借无毒副作用、疗效好、操作简单之优势,针灸早已名扬海内外。
扶阳之法,灼艾第一
初次见识艾灸的神奇功效,是在我10岁那年。当时,因为正值全家吃年夜饭,小孩子又特别爱过年,却被打断,所以印象很深。当时,一位邻居急性心衰,被当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病人当时情况很差,已经意识不清。无奈之下,请我爷爷给予治疗。当时,如同“魔法”一样,通过30分钟的艾灸治疗,患者就逐渐清醒过来。也正是这个“小魔法”,令我对中医着迷。
还有一个病例,同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脑梗死的中风患者,身体左侧偏瘫不能动。当时我已经15岁,在爷爷的指导下亲自参与了治疗。我用悬灸的办法灸百会穴,爷爷灸涌泉穴,还有关元穴。整整灸了6个多小时,我的手都酸了。但是,经过6个多小时的治疗,患者基本康复。
上述疾病,在今天确实都是非常棘手的疾病,可在当时,我却认为治疗这些疾病是非常简单的。以至于刚进中医院校读书那年,我常跟同学甚至老师进行争论。直到实习时,我亲眼目睹很多疾病不可治疗,结果我也“眼见为实”。只是,心中始终有疑问:为何从不见医院的医生给患者做灸疗?如果像我小时候那样治疗,是否也真的治不好?可惜,当时因为没有处方权,不能独立给病人治病,没有机会实践,因此这个疑问一直深藏了多年。
艾灸为何如此神奇?疗效到底如何?实际上,我们的祖辈早已明示。只可惜,因为效益、怕痛苦等原因,我们丢掉了这一瑰宝。艾灸的机制,艾灸的疗效,是建立在扶阳的基础上的。自古以来,艾灸就是扶阳的第一大法。
宋代著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艾灸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传统艾灸几近退出医疗舞台
然而可惜的是,近代史上,艾灸已几乎退出了医疗的舞台。原因有三:
第一,传统艾灸与现代艾灸有所不同。传统艾灸,又名直接灸,是将点燃的艾叶堆或艾条直接放置于皮肤上燃烧。尽管疗效颇佳,其效远超过当今的各种中医方法,然而由于会烫伤皮肤,人们多无法接受。为了减轻艾灸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人们发明了隔物灸乃至悬灸。
第二,尽管隔物灸与悬灸确实不再烫伤人体,人们能够接受,但是,疗效却大打折扣,其疗效已无法满足人们临床的需要。
第三,经济效益方面,艾灸与扎针收费相差不多,但是比起扎针,艾灸动不动就要数小时的施灸时间,实在是耗时耗力。在完全讲究经济效益的今天,注定了艾灸要退出医疗的舞台。
因此,几乎所有的医院只有针而无灸。个别医院尽管还保留了一点艾灸气息,却也是有其形而无其实,仅仅是在扎上银针的同时,在针尾巴上象征性艾灸一两分钟。这种象征性的艾灸,根本没有任何疗效上的意义,却把“艾灸无效”这个千古诬陷之罪完全坐实了。
热敏灸,重夺“头号”宝座
20世纪90年代,一些热衷于艾灸的中医人士,开始科技创新,试图开发一种无烫伤且疗效更佳的新灸法。2006年年底,由江西中医学院的陈日新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终于找到了这一新型的艾灸技术——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经卫生部权威评定为原始创新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这种艾灸尽管依然是不接触皮肤的悬灸,但由于通过选择了独特的“敏化穴位”,从而使艾灸的疗效提升了3倍多。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穴位是一个非常明确、固定的点,而实际上,却仅仅是因为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而犯的错。穴位的本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准确地说,经络与穴位并非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功能的存在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知的某种功能状态。这种功能状态会因为身体的变化而变化,并对不同的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反应。有的对热刺激比较敏感,有的对力的刺激比较敏感,还有的对化学因子的刺激比较敏感。对热敏感的穴位就是热敏化腧穴,非常适合艾灸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