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必背古诗篇目

 百城主人 2014-04-03

01.    

汉乐府

青青园中古代的一种蔬菜。 朝露待日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园中碧绿的葵菜,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晒干。 春天

散布,洒满。德泽恩泽。 万物        辉。常恐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把 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       

至,     枯黄。同“花”。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百川

来到,树叶儿黄落       百草也           凋零。                       千百条大河

无数条江河。川,河流。东到  海,         西归。 少壮    不努力, 老大

奔腾着          东流到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西流?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

徒然,白白地。伤悲。

只能是空空      悔恨了。

【说明】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

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02. 七 步 诗

 

煮豆燃豆豆秆。过滤。(chǐ)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      过滤          豆豉

以为 汁。萁在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下燃,豆在釜中小声哭。原本。

做成了豆浆。豆秆在锅                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

   同根生,相煎互相残害。煎,煎熬,隐喻迫害。何太  急。

是生在同一根上,  煎熬                   我何必这么着急!

【说明】本诗作者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03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家    老大年纪大了。回,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鬓毛额角边靠

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年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

近耳朵的头发。(cuī)疏落,衰败。    儿童  相 见             识,

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从何处来。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说明本是作者贺知章(659-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04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靠岸。停船靠岸。烟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日暮

把船停泊在       烟雾弥漫的沙洲旁,      日落黄昏时

         新。 野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      

旅人又增加了新愁。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水清澈,

               人。

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说明】本诗作者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宿建德江》是写旅途愁怀的诗,构思巧妙。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写小船停靠在建德江中的小沙洲边准备住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但新愁何在,作者没有明说,却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江边日暮风景:茫茫旷野,天幕低垂,似要笼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轮明月,在舟边荡漾。在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惟有明月来陪伴孤独的游字。明月让他获得了慰藉,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愁”是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05   

王昌龄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长云暗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孤城遥望玉门关在今甘肃玉

青海               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击败。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        西部的敌人

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终不还。

                             誓不回还。

【说明】本是作者王昌龄698-757年),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06竹里馆

 

独坐幽静。竹林。里, 弹       又,再。长啸撮口出声对

     独自坐在幽深的  竹林          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           长啸。

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深       人不知, 明  月 来   相照。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说明】本诗作者王维701760年),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谈、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表明自己虽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07.古朗月行

 

     不识月, 称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

     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做的圆盘。  又怀疑它是    瑶池的

居住的地方。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

仙镜,飘荡在云霓之间。 仙娥与桂树, 在月中隐隐浮现。玉兔放下药杵,不知道

      餐。蟾蜍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月食就是蟾蜍食月造成的。蚀圆影, 大 明指月亮。

是为谁制这仙丹。却有那可恨的蟾蜍,        把月亮啃食得残缺不全, 使月亮

夜 已 残。羿古代神话传说中善射的人。昔落九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鸟,所以“乌”为太阳的代称。, 天人

如此的黯淡。回想当年, 英武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                    为天上人间

  且 安。阴精指月亮。沦惑沦没、湮没。去 去远去、走开。    观。

解除了灾难。 月亮          这样沦没而迷惑不清, 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

忧 来 其 如 何,凄怆(chuàng)凄惨悲伤。摧心肝。

不然,又能如何呢!只有凄惨悲伤,      忧心如焚。
【说明】本诗作者李白李白(701~762年),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这首诗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08.独坐敬亭山

 

   鸟 高飞   尽, 孤云独去悠闲。。 相看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    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

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只有       敬亭山。

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说明】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

这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09.秋   

 

白发          三千丈, 因为。愁似这样的意思。长。 不知明镜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         忧愁才有这样        长。 不知  镜子

里,     何处得      秋霜形容头发像秋霜一样白。

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秋霜。

【说明】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忽传收蓟北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初闻乍听到。

     在剑门关外               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乍听到

涕泪眼泪。满衣裳。 却看回头看。妻子愁何在,    胡乱地卷起。诗书

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        妻儿没有了愁容,胡乱收拾着          诗书

      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作伴好还乡。

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      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穿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便下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立即动身走巴峡               穿巫峡,                然后经襄阳         而转向那

   阳。

旧都洛阳。

【说明】本是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被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官军:唐王朝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11.赠   

 

锦城指成都。成都旁有锦江,所以称成都为锦城。丝管弦乐和管乐,此处泛指音乐。纷纷多而乱的样子。这里指看

锦成里                                       声,

不见、摸不着的乐曲, 半入江风     入云。 此       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

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  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间

几回听到。

能够几回听闻。

【说明】这首绝句是为赠送花敬定而作,内容是赞美花家所演奏的音乐。其中“半入江风半入云”是点睛之句,它不但写出了音乐从城中向空中、向郊外的弥漫,写出了花家音乐的繁盛,更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描摹了抽象的音乐之美。那流淌不息的江水,江上柔媚的清风,以及袅袅婷婷的行云,给人一种流畅、轻柔、悠扬的感觉,使人联想起“行云流水”、“响遏行云”这样的词语,这些都加深了人们对所描写的音乐的感受。后两句感叹这样的音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难得一听,直接给音乐以无可比拟的赞誉。整首诗围绕音乐,或作具体形象的描述,或记述自己的遐想,有虚有实,巧妙地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听。

花卿:即花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功。卿是对男子的美称。

12.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名李范,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受封岐王,喜欢结交各样朋友,接待各种人士。宅里寻常经常。见, 崔九名崔涤,任

在岐王宅里                               经常          看见您,在崔九

殿中监、秘书监等官职,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也喜欢结交待友。九,在兄弟中排行的顺序。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堂前数次听到你的歌声。而今江南

    景,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又逢您。这里指李龟年。

已是风景如画,在这落花时节               又碰见您

【说明】李龟年是一个受到皇帝特别优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乱后,却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为人演唱。当时杜甫自己也经历了落第失子的磨难,晚景凄凉。这一相会不能不使杜甫感慨万千。“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不但有开元盛世的繁荣,也有年轻杜甫的充满了浪漫情调的生活和理想,而这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都已成为过去而荡然无存。“寻常见”、“几度闻”,流露出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恋之情,也流露出了希望破灭后的哀怨。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了眼前的现实,所以,即使是在景色秀丽的江南,而诗人所看到的只是花瓣的飘零,它象征着这个美丽的春天已经永远地消失。这首短小的绝句包含国势哀变、人世沧桑,而看起来自然流畅,毫无痕迹,显示了极为高超的艺术功力。这是杜甫绝句中最富有时代生活的二十八字。因此,本诗被推举为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

13.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家花满小路。, 千朵万朵压枝柢。

     黄四娘家的                  小路上开满了鲜花,          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留连因喜欢而不愿离去。戏蝶时时舞, 自在自由自在。娇莺恰恰唐代人的口语,正好。啼。

嬉戏流连的         彩蝶不停的飞舞,自在娇媚的      黄莺啼正在这时         啼鸣。

【说明】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独步:独自散步。

14.逢雪送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青色。山远, 天寒   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贫。

傍晚路经远方苍     山下, 天寒茅草板房                              更清贫。

柴门篱笆门。听。狗叫。, 风  雪 夜  归人。

敲响柴门      听见了        狗叫,            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说明】本是作者刘长卿(726~790年),唐代诗人。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逢雪送芙蓉山主人》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15.寒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暮春的长安城里    漫天舞着杨花, 寒食节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日暮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赐给。

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        颂赐

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家。

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                                              家。

【说明】本是作者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寒食》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1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最爱,只爱。幽草涧边生, 上有     黄鹂深树    鸣。 春潮春雨。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     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带雨的春潮

带雨晚来   急,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无人   舟自指随意飘浮。

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            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说明】本是作者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所以格外生动。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17.塞下曲(其二)

 

林 暗 草 惊  风, 将军夜引弓拉弓,开弓。平明清早。    白羽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        黎明时        寻找射出的箭,

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陷入。指箭射入很深。在石棱中。

发现它深陷         在巨石中。

【说明】本是作者卢纶(748~800年),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塞下曲(其二)》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18.竹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歌声。 东边日出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                   歌声。  东边出太阳

西边   雨, 道是无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还有晴。

西边下着雨, 以为它没晴                                       原来却有晴。

【说明】本是作者刘禹锡(772~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平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19.乌   

       刘禹锡

朱雀桥在南京城秦淮河上。边野草作动词用,即开花的意思。, 乌衣巷口夕阳为了押韵,

朱雀桥边             一些野草开花,                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旧时王谢东晋时声望、权势最显赫的王导、谢安两大贵族世家。堂前燕, 飞入寻常普通。

当年豪门                         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

百姓家。

百姓家里。

【说明】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六朝时为贵族聚居的地方。

20.忆    (选二)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熟悉。。 日出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           比火还红艳,

春来江水绿如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能     怀念。江南?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江南忆,       忆是           杭州。    山寺月中寻     桂子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像天堂一样的杭州。 游玩山寺寻找皎洁月中的桂子,

《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登上郡亭

   上看        潮头。何            游?

枕卧其上玩赏那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重新玩游?

【说明】本诗作者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忆江南》第一首诗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忆江南:词牌名。

第二首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概括出两样最富特色的杭州风物。张宗橚《词林记事》卷一引《南部新书》云:“ 杭州灵隐山多桂树。僧曰:' 月中桂也 ' 。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传说!初唐诗人宋之问咏灵隐寺诗云: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他把浙江潮和月中桂作为典型的杭州景观写进诗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多次到灵隐游月、寻桂,也曾多次高卧郡亭眺海、观潮。怪不得当他身居洛阳时,这些便很自然地成为美好回忆了。

21.悯    

 

春种一粒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谷子。四海全国之内。

      春天种下一粒粟种,                   秋天收获万颗粮食。    四海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农夫还是。饿死。

没有荒田,                 农民还是      活活饿死。

【说明】本是作者李绅(772~846年),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粒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22.秋   

     

银烛白色的蜡烛。秋光冷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烛光             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         轻举罗扇

流萤萤火虫。天阶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 织女星。

追赶飞舞的流萤。   宫中     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说明】本诗作者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秋夕》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独自坐在石阶上眺望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毕竟还有一年一夕的相会,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双星的动作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

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天晚上相会。

23.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客行      故乡。 鸡声   茅店    月,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        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

人迹   板桥    霜。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叶落山路, 一种落叶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                          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

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花明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墙。 因思

白花只点缀驿                           墙。   回想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作者曾在此寓居。梦, 凫雁凫(fú,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满回塘。

夜来               甜蜜的故乡梦, 满眼是凫雁                       散布在池塘。

【说明】本诗作者温庭筠(812~870年),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参加考试,八叉手即写成八韵,人称“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商山早行》这首诗是一幅早行图。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紧接着诗人将镜头转向两种植物,一方面暗示出季节,同时也点明商山的风物特征。面对眼前独特的山景,诗人不禁想起夜里梦到故乡的情景,那儿没有这些绿叶白花的树木,却是野鸭、鸿雁栖满了堤岸曲折的池塘。这段对梦境的回味,不仅贴合商山早行的具体情境,也照应了开头的“客行悲故乡”,将诗人的羁愁旅思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24.梅   

王安石

墙角    数枝     梅, 凌寒冒着寒冷气候。独自开。 遥知距离很远就知道。

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冒着严寒      独自傲然盛开。远远看已知道那不

是雪,因为。暗香不易感觉到的清香。来。

是雪,因为         有一阵阵清香         飘来。

【说明】本诗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bū)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誉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以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bū)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誉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以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25.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方好才显得美丽。, 山色空蒙烟雨茫茫的样子。

      水波闪动              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            雨中也

也。指景色奇妙。想要。把西湖比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

显得神奇。       如果        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总相宜。

无论淡妆浓妆她             总是美丽。

【说明】本诗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2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水, 中间 多少

     郁孤台                下这赣江的流                     水,    水中有多少

行人泪。西北望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可怜可惜。无数山。

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青 山      遮不住,毕     东流去。 江  晚正愁余 使我忧愁。,山深闻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声鹧鸪。

【说明】本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菩萨蛮:词牌名。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27.朝天子· 咏喇叭

 

喇叭,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曲儿小, 腔儿大。官船来往乱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官船来往乱

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去辨出    真和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又吹伤了那一家,只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说明】本词作者王磐(约1470~1530年),明代诗人、画家。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精通音律,以创作散曲著称。

《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首以辛辣的讽刺手笔所在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现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

朝天子:曲牌名。

28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指中国。  活力,生命力。(shì)依赖,依仗。   雷,

九州内        生机勃勃            要有               风雷激荡,

      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喑:哑。终究、毕竟。可哀。

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实在           可哀。

我劝天公         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

不 拘 一 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人才。

打破一切清规戒律              去选用                     人才。

【说明】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更名巩祚,号定庵、羽岑山民,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土,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他的诗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语言恣纵雄奇。

这是《已亥杂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附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目录

 

   

 

   

汉乐府

长歌行

韩 翃

寒 食

曹 植

七步诗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北朝民歌

敕勒歌

卢 纶

塞下曲

骆宾王

咏 鹅

孟 郊

游子吟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刘禹锡

竹枝词

贺知章

咏 柳

刘禹锡

乌衣巷

王之涣

凉州词

刘禹锡

望洞庭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刘禹锡

浪淘沙

孟浩然

春 晓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白居易

忆江南

王 翰

凉州词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出 塞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从军行

杜 牧

山 行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杜 牧

清 明

王 维

鹿 柴

杜 牧

江南春

王 维

竹里馆

杜 牧

秋 夕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李商隐

乐游原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温庭筠

商山早行

高 適

别董大

王安石

元 日

李 白

静夜思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李 白

古朗月行

王安石

梅 花

李 白

望庐山瀑布

苏 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李 白

赠汪伦

苏 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 白

独坐敬亭山

苏 轼

惠崇《春江晓景》

李 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苏 轼

题西林壁

李 白

早发白帝城

李清照

夏日绝句

李 白

秋浦歌

陆 游

示 儿

李 白

望天门山

陆 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 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杨万里

小 池

杜 甫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杜 甫

赠花聊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杜 甫

江南逢李龟年

朱 熹

春 日

杜 甫

春夜喜雨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杜 甫

 

林 升

题临安邸

杜 甫

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王 冕

墨 梅

柳宗元

江 雪

于 谦

石灰吟

贾 岛

寻隐者不遇

王 磐

朝天子·咏喇叭

张 继

枫桥夜泊

郑 燮

竹 石

张 继

枫桥夜泊

郑 燮

竹 石

张志和

渔歌子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说明】本要求背诵篇目除课本中已选录的篇目外其余的28篇均在此书稿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