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球、地球运动的计算 (一)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依据:两地的经度相差15°,两地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 方法: 1、已知经度求时区 时区数≈经度÷15 (四舍五入取整数。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 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时,东+西-。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区时±两地时区差,东+西-。 4、时区差=甲时区数-乙时区数。 5、已知两地地方时及一地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所求经度=已知经度±两地地方时差÷4分/1°,东+西-。 6、已知某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求该地经度 所求经度=120°E±(当地北京时间-12)÷4分/1°。 7、已知某地的日出或日落的北京时间及昼长或夜长求经度 ①先求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 当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日出+昼长/2=日落-昼长/2 ②再用6中的公式求解。 8、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二)两个日期范围比的计算 依据: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到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一天;反之为旧的一天。 方法:180°经线的地方时为n时,则新一天的范围为n×15°。由此,新一天/旧一天=15°n/180°-15°n。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依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 方法: 1、某地昼(夜)长=该地纬线圈昼(夜)弧度数÷15°/小时; 2、昼长=日落地方时-日出地方时=(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 3、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4、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5、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 2、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3、日照图中晨线上各地均为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均为日落。然后依据两地的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的关系计算。 (五)太阳高度的计算 1、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ф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和δ位于同一半球取-,否则取+)。 3、两地的纬度差=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 4、极昼区中的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 5、tanH=杆长/杆影长。 (六)对zhi点的计算 两个点关于地心对称。其经度互补方位相反;其纬度相同方位相反。 (七)地球运动速度的计算 1、地球自转的速度: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 ; 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2、地球公转的速度:角速度在远日点(7月)较慢,在近日点(1月)较快;线速度与此类似。 3、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八)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的计算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 说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 (九) 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十)其他 1、北半球某地的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纬度。 2、出现极夜极昼的最低纬度与当日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3、同一条经线上的纬度差等于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 二 地图的计算 1、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①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②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③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④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2、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经线上1度= 3、绝对高度 即海拔。由等高线直接判断。 4、相对高度 即两地的海拔差。 (1)等高线地图中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计算陡崖的高度时x为相交等高线的条数。 (2)等温线地图中 气温每下降 5、坡度的计算 坡度=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的实际水平距离。 注意:两地的水平距离并不等同于两地实际距离。 ①等压线图中的风力大小可参考公式tanA=M/N(M表示等压距,N表示实际的水平距离)进行比较。 ②等压线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tanA=M/N(M表示等压距,N表示实际的水平距离)。 由于tan为增函数,则比值越大,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的温差也越大。 6、地球表面两地间最短距离的计算 地球表面两地间最短距离就是过这两地的大圆上的一段劣弧。若两地均在晨昏线上,则晨昏线上的这段劣弧为两地的最短距离。L=111*cosA千米。A为这两地所在平面过地心的地心角。 三 温度的计算 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海拔每上升 2、当对流层的气温变率小于 3、焚风效应:气团每下沉 4、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地下深 四 人文地理的计算 1、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当年出生人口-当年死亡人口)/当年总人口 3、人口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4、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15—49岁)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 5、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 6、人口出生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7、死亡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8、人口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总数/15—64岁人口总数。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9、性别比=总人口中男性人数/女性人数。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来表示。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19.2:100。 10、XX的人均占有量=XX的总量/人口总数 11、垦殖指数= 某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12、人口算术密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 13、人口生理密度=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可耕地面积 14、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5、复种指数=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 五 其他的计算 1、地震释放能量的计算 震级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M= 2、地下水的埋藏的计算 如井深,井水与地面的深度等 3、河流的径流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4、地理图表的计算 据图回答。 5、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计算 原理:某地多年的平均收入与支出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