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医札记之余批景岳 +读医札记之三焦法象+读医札记之证治概论+读医札记之辨气血虚实(治病法轨)

 连元康lian 2014-04-05
余批景岳
景岳一书,每症引经义,有论症论治,述古辨古之详而又断以己见,从不
因人成事,令人有所适从。此医中之名家,犹诗中之李杜也。近世不知公,谓
偏于温补,不知公殆长于温补者也,公更长于补阴以了千古未完公案。盖天地
之道,一阴一阳,并行不悖者也,乃方书所载。补阳之方极多,而补阴者,自
长沙地黄汤外,别无良方,亦千古大缺陷也。景岳制左右归饮,以补六味八味
之不及;制理阴煎以配理中汤;制金水六君煎,以配六君子汤;制补阴益气煎,
以配补中益气汤;又制一二阴等煎,以治阴虚有火者。于是,阴阳配合,而患
阴虚一症者,始有良方调治,而无偏胜之虞。此实千古大功臣也。因书未经人
批,故特表而出之。
或问余曰,景岳重阴分,丹溪亦重阴分,景岳之不足丹溪,何也?余曰:
景岳之所重阴分者,阴中之阳也,故用药温。温主春夏生长之气,地黄、枸杞、
当归之属是也。即阴虚有火亦不过用甘凉甘平之品,如生地、麦冬、酒芍之类
是也。丹溪之所重阴分者,阴中之至阴也,故用药寒。寒主秋冬肃杀之气,黄
柏、知母之属是也,此不可不辨。
古今医道至景岳始全,何也?天地间,有阳即有阴,二者原并行不悖。古
人着方,多在阳分,而阴分中之称尽善者,自长沙肾气丸外,方不多见,亦千
古遗憾!况今人病阴虚者,十居七八;而其中之补阳者,十居八九。燥润相反,
阴阳误治,如此杀人,而人罔觉,良可悲也!自景岳出,诚有见于水为天一之
源。肾为先天之本,精能化气,阴阳互根之理,而治病制方,多重阴分,以补
千古不及,观补阵一类,可以见矣。
简评:对景岳的评价客观公正 。此文摘自《医学集成》。

上焦法天,纯乎清气,在脏为心肺之部,
上焦之邪必在初感,其病浅,药用轻宣透达,药重反过病所。
上焦失治,传及中焦,其病深矣。
中焦法人,为气交之中清浊之界,在脏为脾胃之部,其受邪也,阳明独多,如省垣都会,万物辐揍也。有在经在腑之别,不可混治。
实投攻下,热用寒凉,虚进参芪,寒宜姜附,瘅疠可破可逐,
湿热可清可燥。中焦失治,传入下焦,伤及血分,
其病笃矣。下焦法地,纯是浊 阴,
在脏为肝肾之部,药用滋填。火则清之,
寒则温之,湿则利之。下焦失治,
伤及肝肾,十难救一矣。
薛东庆按语:摘自《医中一得》,三焦法象,对临证用药颇有启示。

證治概論----姚國美醫稿

古訓有云、善學醫者、必多讀無方之書、古如內難諸經、近如諸家各論、類皆闡明證治之原理、而于分證用方、則多從略、蓋以證治外便、各具其理、原理既明、方藥自為我用、不此之求、徒曰某方可治某病、是捨本逐末、散漫支離、言者雖罄竹以書、不能盡其毫比、學者徒按圖索驥、反誤用其聰明、竊餉遺學子、不敢不古訓勘求、爰捨原證治、著為論說數十篇、顏曰病理、于理則詳、于方則缺、雖然明理通達、學遺兼修、醫必有方、乃能形諸實效、譬之內難奧旨、必得傷寒金匱之辨證處方、而後具用已顯、編著愚蒙、曷敢僭擬古訓、將以病理所論、原為達用此本、自當更求方法、庶幾不落空言、而議治必先議證、免踏方書通弊、因以證治名篇、一依病理所據提綱、略分六氣五臟、條舉證象方治、俾學者前後互參、明理用之一貫、因證論治、得臨床之初基、復以證治不能盡言、但求運用、知所下手、以故舉證則取正常、舉方則取乎正、不敢徒騖高深、導後學于奇異、所謂能舉人規範、不能使人巧也、夫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果能兼治初基、更求深造、傷寒金匱、乃證治合言知祖書、議病則精確無遺、入方則絲絲入扣、必當智力鑽研、服膺弗失、如臨證指南、溫病條辨、溼熱條辨之于時氣輕症、溫疫論、廣溫疫論、霍亂論等之于時氣重症、主痰如丹溪心法、主火如河間六書、主攻如儒門事親、正虛更有景岳全書之主腎虧、東垣十書之主脾虛、薛氏醫案之主心脾氣鬱、肝不條達、以及主肺虛之舒氏六經定法、主肝虛之傅氏女科、諸書莫不各其特長、持論透闢、運用神化、本篇取材、多准乎此、因是篇而分別精求、融會諸說、則神明規矩、自然漸進于巧矣、若畏難苟安、株守是冊、而為篇外無證治大法、條外別無特殊之方、執一廢百、啟立篇之原旨哉。
按语:此篇是姚国美先生文中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姚氏学医博极医源,其推崇的医家,姚国美所编一书业余出版,具较高的可读性。
值得大家学习。其门人有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万友生、孙书伟、杨卓寅、王家瑞等。

 


辨气血虚实

  人身左半身属于血分所主,右半身属于气分所主,古人已有明文,昭示后人,而见一隅矣。惟人身之左右,只能分气血,而终不能知其气血之虚实。然欲知其气血之虚实,惟有于左右两手之脉息中求之,一隅亦可以三反也。

  左三部脉旺,则血旺。或由于血分受邪,虚则血虚,而血分无邪。右三部脉旺,则气盛。或由气分受邪,虚则气虚,而气分无邪。(右脉诊气,左脉诊血。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此亦一定不易之理,毫无疑义。然邪正虽有一定之认识,而治法则变化无穷,盖正固仅有气血两种,而邪则种类不一。惟在医者之悉心诊察,据脉辨证,以证实其病情,择其的当祛邪之药以治之,方能奏效。此即神而化之,在乎其人,非可泥于一定也,兹姑举其大略言之。

  假使左脉浮弦有力,右脉浮大而散者,即气虚挟风症,宜用消风散(除藿朴加芪术)以治之。又左浮紧有力,右浮大无力,或沉细且弱者,属气虚感寒,用麻黄人参芍药汤之类。右脉洪数有力,左脉浮虚或细弱者,是肺胃火炎,将精血耗损之症也,宜用白虎汤加生熟地以治之。又右脉滑实,左脉无力者,是食积症也,并有胃火之证亦如之,宜用大承气汤加归芍以治之。两手脉俱浮洪数实者,是表里气血俱有风热之证也,宜用防风通圣散加减之。两手脉俱虚弱者,是气血俱虚弱也,宜用十全大补汤以治之。左脉平而右脉弱者,此气虚而血不虚也,宜用四君子汤以补气配血。右脉平而左脉虚者,此血虚而气不虚也,宜用四物汤以补血配气。此乃约略而言,至于四诊,亦须彻底相参,心领神会而用之,庶能应无穷之变也。

  霖之治病,每将左右手之脉息,定气血之虚实。再参以望闻问之见证,而用攻补兼施,或补气以配血,或补血以配气,或气血平补等法。即《内经》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之义。此为万稳万妥之治法,无不应手取效者也。盖百病无不由阴阳气血之偏胜而成。如能调其阴阳气血,则诸症不治自愈。此即所谓不平则病,平则无病也。设徒凭其外表之见症,而不据其脉息以为证,何能分别其气血之寒热虚实。若不知气血之寒热虚实而妄治之,何能免《内经》所谓“实实虚虚,以贻人夭殃”。《难经》所谓“泻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也”之诫耶。藉左右手之脉息以辨气血邪正,固霖之创见,然治法亦深合《内经》。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今其条达,而致和平”之旨。数十年来,照此以治百病,无不应如桴鼓,实万稳万当,百试百验之妙法也。霖志在活人,不敢自私,爰书其心得如此。

 



读医札记之薛东庆读医札记之杜执病困医之弊

医以浮、沉、迟、数等脉,分别病之表、里、寒、热、虚、实,非以某脉专主某病,亦非以某病必无某脉。
经云:阳病得阴脉者死,阴病得阳脉者生,是阴病有阳脉,阳病有阴脉也。
又中风之脉,浮迟者吉,大数者危,是中风有浮迟,亦有大数也;
吐衄之脉,洪大者危,沉小者吉,是吐衄有洪大,亦有沉小也。
凡患病者,必先将病之始末细说与医,以脉证病,了然无疑,则药无不效也。
今多有自隐病因,以脉困医,令其猜病,偶合则称为神手,不合则薄为庸才,不服其药,是以明医反不见信,良可慨也。
彼不知古人治病,未有外望、闻、问三法,而独以切脉神其治者。
东坡先生云:吾求愈病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且人生平有六阳脉者、六阴脉者,有左右偏盛者,有反关脉者,凡有疾病,难以合诊。又饥饱、房劳、惊醉之后,脉难作准。
又寒热之病,寒时则脉衰,热时则脉盛,不可不辨。
以上数端,医者临证时,以望色、同声、问因审之,庶可以得病情而手到春生矣

摘自《齐氏医案》

薛东庆评语:持论中肯,客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