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茶香飘万里 2014-04-05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中国古塔从建筑形态上来分,大体可分为:1.楼阁式塔、2.密檐式塔、3.亭阁式塔、4.组合式塔、5.无缝式塔、6.金刚宝座塔、7.宝箧印经塔、8.造像塔、9.五轮塔、10.藏式塔、11.幢式塔、12.异形塔。

    印度的佛塔传入中原后,与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相结合,衍生出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塔。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1—山西应县·木塔

 

    1—楼阁式塔                                                         

    这是我国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的每层间距相近且比较大,一般每层都设有券门(拱门)或假门,一眼望去就像一座高层的楼阁。塔身内部一般是空心的,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攀登。很多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在每一层塔身外部都设有环形走廊平台及栏杆,可供人们登临远眺。另外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外廊加强了塔的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并且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冲刷,提高了塔的寿命。楼阁式塔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古塔类型。广义来说,还包括一些仿楼阁式的小型塔

   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的主流建筑,在南方比较常见。现存著名的楼阁式古塔有陕西西安大雁塔、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广州六榕寺花塔、上海龙华塔,和河南开封祐国寺琉璃塔(开封铁塔)等。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2—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2—密檐式塔

    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多为砖石结构。这种塔的第一层(底层)很高大,设有门窗,有的雕刻佛像或佛经故事;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因而叫做“密檐”。塔身内部多为实心,也有空心,但大多不能攀登。从南北朝到宋金时期,密檐式塔在我国北方地区非常流行,现存的密檐式塔也多分布在北方,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很少再建造密檐式塔了。广义来说,还包括一些仿密檐式的小型塔。

    现存密檐式塔的数量仅次于楼阁式塔,且二者加起来则占了我国现存古塔的绝大多数。现存著名的密檐式塔有陕西西安小雁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等。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3—江西宜丰·洞山良价塔

 

   3—亭阁式塔

   这种塔可以看作单层的楼阁式塔,实际上它同时具有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的特征,外表上如同中国式的亭阁顶上加了个印度式的塔刹。亭阁式塔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早期亭阁式塔为木质结构,后来被砖石所取代。最初亭阁式塔只是为了供奉佛像,后来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现存的亭阁式塔不多,主要有山东历城四门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甘肃敦煌木塔,山西运城泛舟禅师塔等。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4—甘肃兰州·白塔

   

    4—组合式塔

    这里所说的组合式塔,指的是汉藏组合,即一座塔上同时包含了汉式佛塔(楼阁、密檐、亭阁)和藏式佛塔(覆钵、相轮)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上部为汉式塔,下部为藏式塔(上汉下藏型);另一类是下汉上藏型。上汉下藏型极少,下汉上藏型相比之下较多,不过二者合计估计最多二、三十座左右。由于造型特别,存世极少,很多组合式塔都是珍品。

    个人认为这类塔大都不是建造者的本意,而是经过后世修改的,对于“下汉上藏型”塔,即最初建造时是一座汉式佛塔,后来塔身上部损坏了,在重修的时候因某种原因在其上加了一个喇嘛塔顶。例如云居寺北塔,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组合式塔之一,下为平面八角两层楼阁式塔身,上置巨大覆钵及相轮,高度超过30米。根据《白带山志》(傅涛),“盖辽时重建之塔五级,其上三级不知何年顷颓,而塔顶螺旋状者,则明初建耳。”说明原辽代塔为五级楼阁式,后来上三级损坏,明初重修时改建为喇嘛塔。又如独乐寺白塔,辽代塔在内部,现存外壳为明代重砌。而朝阳的双塔寺双塔,根据“朝阳史志办”提供的资料,其上部的覆钵造型为清代重修时改建。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位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者一开始就把塔造成这种汉藏结合体,但这决不会是主流。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5—江西宜丰·亦苇岸禅师塔

 

    5—无缝式塔

    我国塔中有一种塔,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塔的形象,是在基座上安放一个圆形塔,塔体无缝,其构造可谓简单之极。对这一圆形无缝塔体,有的认为是一个大圆球,有的地方径称其形象名曰“蛋塔”或“印塔”,也有提及这种塔的人称之为“窣堵坡”,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名词。

不过我国这类塔,与印度的窣堵坡式完全不相同,它已经中国化了,故称其为“中国窣堵坡”式塔较为恰当,且能与印度之“窣堵坡”塔相区别,免得造成混乱。

这类塔的特点,主要是没有塔刹,也没有十三天(塔脖子),全塔突出窣堵坡;其圆形球体虽与喇嘛塔之塔体相似,但不能认为是喇嘛塔。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6—内蒙古呼和号特·慈灯寺塔

 

    6—金刚宝座塔

    这种名称是针对它的自身组合情况而言的,而具体形制则是多样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则是覆钵式的。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虽然在隋代的敦煌壁画中已有出现,但实例只见于明朝以后。

    由于金刚宝座塔结构复杂,建造繁琐,耗资巨大,因此建造的数量比较少,现存的更加屈指可数了,著名的有北京大正觉寺(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等。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7—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的金涂塔

 

    7—宝箧印经塔

    宝箧印经塔,俗称阿育王塔。另由于这些塔表面鎏金,因而也称金涂塔。箧,即箱子,盒子;印,坚固不朽;经,指《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唐代高僧不空译,为密教三大咒语之一。此咒语共四十句,佛经上说书写、诵读此陀罗尼,或纳入塔中礼拜之,能消灭罪障,免于三途之苦,寿命长远,得无量功德。其实阿育王塔并非等同于宝箧印经塔,前者是古印度阿育王时代所建的塔形,具体形制已无从知晓。而国内现存的古塔中,名字叫“阿育王塔”的,均不属于宝箧印经塔,比如山西代县阿育王塔,江苏连云港海青寺阿育王塔,浙江宁波阿育王塔等。

    这种塔的主体造型就是一个方形塔身,大部分为单层,少数为两层或多层;下部有须弥座,上方四角做出山花蕉叶,中央为一覆钵,上立相轮杆刹。有些实例中,省略了位于四角的山花蕉叶。有学者认为,宝箧印经塔保留了很多古印度佛塔的特征。

    宝箧印经塔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塔,均为石制或金属制,多为中小型,数量较少。五代至两宋时期发展比较兴盛,现存的遗迹绝大部分在南方沿海省份,尤以闽浙地区最多;长江以北极为罕见。实例福建仙游会元寺塔等。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8—安徽蒙城·万佛塔

 

     8—造像塔

    造像塔种类很多。建成一座塔有一个或几个佛像,有的塔在塔身上雕刻佛像,也有在塔的局部雕刻佛像的,亦有两者兼而有之的,这些塔都叫做“造像塔”。我国造像塔的代表有:安徽蒙城万佛塔、安徽潜山觉寂塔、河南开封天清寺塔等。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9—江西宜丰·希运祖师塔

 

    9—五轮塔

    五轮塔起源于密教,所谓五轮,指宇宙五大要素,即地、水、火、风、空。五轮塔即以这五部分组成,理论上标准的造型为(自下往上):方形塔基(代表地),球形塔身(代表水),三角形华盖或塔檐(代表火),半圆形刹座(代表风)和宝珠塔刹(代表空)。由于五轮塔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球形塔身,因此又俗称球形塔。从现存的历代五轮塔实物来看,基本上都是这个规律,只是细节上有所差别。例如塔身有些是一个标准的球型,有的是椭球,还有的是上宽下窄的覆钵型;有些塔身中央辟门,内部供奉佛像。塔座大部分也不是正方形,而以六角形和八角形为多,并采用了须弥座的式样。塔刹有些是宝珠形式,另一些为相轮形式。但无论细节如何变化,其代表的佛教意义都是相同的。

    最早的五轮塔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大约在唐代密宗盛行之时已有建造,惜此时的五轮塔均已不存。国内现存最早的五轮塔实物是五代时期建造的,历经两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绵不断。多分布在中原、闽浙、赣北,尤以浙江沿海地区最多,其他地区比较罕见。

    有些资料将五轮塔和藏式覆钵式塔(喇嘛塔)混为一谈,其实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五轮塔起源于汉传佛教的密宗(汉密,或称唐密,于唐玄宗时期传入中原),而喇嘛塔属于喇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密),完全是独立的两个体系。而且目前发现建造五轮塔的地区都是汉传佛教的地域,基本上没有喇嘛教的市场。

    另外关于五轮塔,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发展。一个是在浙江的许多五轮塔,其华盖部分做得非常精致,塔檐之下做成仿木斗拱的式样,别具一格;另一个是五轮塔随佛教传入日本后,也得到一定发展,日本的佛教徒建造了大量的五轮塔,其中很多都保留了下来,成为唐代文化在异域传播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10—青海湟中·塔尔寺过街塔

 

    10—藏式塔

    藏式塔,又称覆钵式塔、宝瓶塔、喇嘛塔。多分布在藏传佛教(喇嘛教)传播的地区,其外形保留了印度窣堵坡的原始形制。塔的下部是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圆形或圆柱形的塔身,其上为须弥座承托的一圈圈向上收缩的细高的塔颈,即为相轮;相轮多为十三层,因此俗称“十三天”,也有少至五层或多至二十二层的,相轮顶部有的还设有华盖。塔身一般刷成白色,代表佛教的纯洁,显得素雅庄重。

    藏传佛教虽然历史悠久,但金代之前一直在汉族地区成不了气候,直到元代由于统治者的支持才确定了主导地位,到清代亦成为国教,盛极一时,目前发现的藏传佛塔基本上都是元、明、清这三个朝代的。分部地区多集中在辽宁、内蒙古、北京、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即藏传佛教的活跃地区。

除了佛塔之外,元代以后的僧尼墓塔也多采用覆钵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南方的一些文峰塔也采用了覆钵式造型,如湖北钟祥文峰塔。

    覆钵式塔中有一种特殊形式——过街塔(塔门),塔建在一个高大的基座上,基座上开有门洞可通行人甚至车马。其用意在于宣扬佛法,人每从塔门中通行一次,便是拜了一次佛,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拜佛,很多过街塔都修筑在交通要道上。 

    藏传佛教在元、明、清代很盛行,现存的覆钵式塔基本上都是这段时期内建造的,著名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北京北海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青海湟中塔尔寺菩提塔等。

    广义上来说,还包括缅式塔。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11—江西上栗·甄叔禅师塔

 

    11—幢式塔

    我国佛教寺院有经幢的设置,所谓经幢是用石材制作,形状犹如是塔的雏形。它力求模仿塔的形象,故有台基、基座、幢身、腰檐、二层幢身、上部腰檐幢顶等。它常在幢身刻以《陀罗尼经》,用以宣传佛教思想。包括经塔和墓塔,广义来讲,也包括经幢。


 中国古塔的建筑形态分类
    12—江西宜丰·千僧塔

 

    12—异形塔

    除了以上的类型外,我国还有一些特殊造型的古塔。如广州怀圣寺光塔,是一座伊斯兰教塔,外观是一个高耸的圆筒,具有浓厚的阿拉伯古建筑色彩。又如云南西南部经常可见到的具有南亚建筑风格的傣族塔等等。

    还有些塔往往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类型塔的特征。比如天津蓟县渔阳郡塔(独乐寺白塔),下部为八角三层楼阁式塔,而上半部则是标准的半球形覆钵塔,还有十三天相轮,造型十分独特。又如北京门头沟区白瀑寺的圆正法师灵古塔,下半部是密檐式结构,上半部为覆钵式,是密檐式塔向覆钵式塔过渡的典型建筑。

    这些塔,都可以归入异形塔的范畴。异形塔中,有一类特殊的造型——花塔。花塔又叫华塔,塔身的下半部和亭阁塔类似,上半部分是个圆锥形,且高度很大,约占塔身高度的1/3至1/2。圆锥体表面装饰极其华丽,一般密布着多种小型雕刻,题材包括莲花瓣、佛像、佛龛、神兽和各种动植物等。整个塔身犹如一支巨大的花束,光彩夺目。

    花塔和汉传佛教的华严宗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华严经》,在现实世界的最低层有一朵大莲花,其中包含着无数的世界,称为“妙莲花界”,又称莲花藏世界或华藏世界。

    花塔始建于唐代,流行于宋、辽、金,到元代逐渐消失,因此保存下来的全国只有区区十几座,著名的有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北京房山万佛堂花塔、北京丰台镇岗塔和山西蒙山花塔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