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内在联系

 修和 2014-04-06

吴春娥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九江  332000)
【摘要】  四气五味是构成中药性味的两个方面,它是说明药物功效的一种依据,简单的说就是药物功效。由于每一种药物都有它自己的气和味,一般情况下,气味相同,作用也就比较相似,例如具有较好的解表散寒作用的主要是辛温药,而用于清热泻火的主要是苦寒药;气同味异的药,例如同是辛味药,虽然它们都具有收散的共性,但存在着辛温、辛凉之别。此外,还有些药物有一种气味,但是它有多种味道,常见的芒硝就具有苦、咸、寒等味道。可见,中药的性味不是一个单一的组成结构,其错综复杂也就说明了我们要熟悉中药的性味,从而了解其功效。随着中药学的逐渐发展,现代药学的进步,我们要在掌握中药性味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中药学的理论,不断的研究中药性味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且将中药性味和现代药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其很好的用于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 中药性味  现代药学  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139-02
        引言
        中华民族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大量的积累了中药经验,其蕴含着大量的知识,有着深厚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类的健康也有着很大的贡献。我们在研究和运用中药性味的同时,不断的研究其与现代药学的关系,并且将其推向国际化,满足人民对医疗保健的不断需求。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内在联系,即要充分利用中药性味的特点与优势,还要运用现代科学,将中药性味的研究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中药保健的需求。
        1.中药性味的特色与优势
        1.1中药性味的物质特色
        第一,取自自然,较易获得。中药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来自于自然界天然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虽然一些中药是加工制品或者是提炼出来的,但它们的远材料都比较天然,而且加工非常简单,里面没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它与其它的化学药品、生物药品相比,还算是比较天然的,相对容易获得一些。
        第二,品种繁多,选择性大。中药的品种非常多,临床常用药可以达到五百种以上,一些资料表明,中药总数达到了一万多种。虽然临床的中药数量有限,但地区不同,用药差异也比较大。总之,中药的品种繁多,选择性也比较大。
        第三,炮制加工,更增“新药”。由于中药本身的品种比较多,然后根据一药一性这一标准,一种药物经过炮制就将其原有的药性改变了,从而成为另一药物,例如大黄,可以分为酒大黄、熟大黄等[1]。
        第四,毒副反应少,大多安全有效。在药物毒性这一方面,中医是相当重视的。虽然一些药物中有明显的毒性,但它在中药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相对比西药安全可靠。在临床运用中,毒副反应比较少,大多安全。一些中药还用于保健,例如丁香、山楂等药食两用;人参、红花等主要用于保健;三药、大枣等可以当做食物。
        1.2中药性味的优势
        1.2.1中药性味的理论与应用的优势
        中华民族在与病魔长期的斗争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的中药理论,并且有其独特的药性,例如辩证施治的原则、复方配伍的法度、饮片配方与中成药并行等,都是其它药学中难以见到的。中药理论对国内外医药界都有巨大的贡献,为其它药学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指导方法。这也是它受国内外医药界观众的原因,也是很多的用西药或者其它药品治疗不佳的患者喜欢的原因。通常所说的中药走向世界,不仅包括药品不断的走向世界,还包括中药饮片和一些有名的中药大师也在逐渐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并且喜爱。
        1.2.2辩证施治,有利于个体化治疗
        “不同的患者,有同一种病,但由于体质、饮食的不同,在临床表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就是辩证施治的基本观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同病异治”,这充分体现了中药的个体化治疗,其更加合理的进行了治疗用药。
        1.2.3内涵丰富,是产品开发的源泉
        中药不仅有悠久的研究历史,还有品种丰富,记载有大量的文献,因此中药治疗疗效确切。一些中药和其复方的药性,功用,一直都用于临床,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我国对中药的研究有好几百种,由于中药的成分比较多,对药方的研究更是很多了,有的还研发出了新药。总之,新药开发离不开中药及其性味,保健食品的开发也离不开中药性味。
        2.中药性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中药研究的历史久远,并且运用现代科技对中药的性味和成分都做了较深的研究,丰富了中药性味的理论,对现代药学也有着重大的贡献。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受一些传统中药思想的影响,使中药性味的研究不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而有些中医对性味有所研究,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中药性味的研究比较片面,对于药性的研究也是如此,例如针对寒热药性、针对毒性的,其从药效和药性机制方面研究的比较多。
        其次,对中药性味的研究,主要是从五味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研究的是五味的物质角度,并没有从五味的实质性进行研究。
        再次,针对单味中药进行研究时,大多只研究其中的有效部分,不能形成一定的规律。这样研究出来的只是中药性能的某一特定角度,对其认识不够完善。而且由于每个中医对于同一中药进行研究,受到自身思维、知识条件、研究角度的影响,对中药性味的研究版本也是多种多样的[2]。
        此外,在选择中药性味的研究对象时,不注意性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研究出来的说法不一,因而很难揭示中药性味的实质。有些中医认识到了中要性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缺少对中药性味的系统研究。
        3.略论中药性味的四气与五味
        3.1中药性味中的四气
        寒、热、温、凉、平五种不同的药性是中药的基本药性,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性或者热性药物的效果显著,所以习惯称为“四性”,通常也叫“四气”。通过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的总结可以认定出中药的药性,而按照现代医学观点,药理作用是判断药性的一个主要依据。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治热症,像人们熟知的石膏、知母等,其属于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第二,热性药物具有能治寒症的药物属性,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治寒证,例如附子、干姜等,其属于热性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第三,平性主要是指药物的凉性和温性不是很明显,它既可以属于凉性,也属于温性,其作用比较缓和,具有微凉和微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寒性或者热性的病症,都可以用平性的药物来解决。
        中药药性的寒、热、温、凉和病证的寒热都是相对而言的,要想熟知中药的四气,还需要不断加强对其的了解。
        3.2中药与现代药学对五味的认识
        辛、甘、酸、苦、咸、淡六种不同的药味是中药的基本味道,但人们习惯性的称为五味,这也是中药性味的基本分类,其中有些药物还带有酸味、涩味等,而人们习惯性的将涩味分在苦味中,将淡味分在甘味中。亲口品尝药味并将其在临床实践中证实是确定五味的基本方法,它也是药物配置的滋味和疗效的标志。中国很早就对五味有所研究,一些文献上还有记载,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载有:“辛、甘、酸、苦、咸各有所利”[3]。 
        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对中药五味的认识也有所差异,其认为五味主要与药物的化学成分有关系,可以根据化学成分来分类。例如酸味:其主要用来治疗各种滑脱不禁证,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金樱子酸平,具有涩精缩尿,涩肠止泻的作用;常见的覆盆子甘酸,其性味微温,能够很好的涩精缩尿。而现代医学认为酸味中含有一定的机酸和鞣质,其分布广泛,既可以分布在植物的叶子、根、经上,还可以分布在果实之中,例如人们喜爱吃的乌梅在植物果实中广泛分布着。在中草药中,有机酸,有脂肪族的二元酸比较多,还有芳香族的有机酸,菇类的有机酸等。 
        甘:补益和中,缓急,具有补养缓和之力是甘的主要功效。其中补可以很好的治疗虚弱证候,人参甘略带苦苦的味道,能够大补元气,治疗拘挛疼痛主要是缓的功效,大枣甘平具有很好的和中补益效果;甘草甘平,可以和多种药物调和在一起,成为新的药物,能够有效的缓急止痛。但是现代医学对甘的认识略有不同,其认为甘主要来源于糖类、氨基酸及蛋白质等,大部分存在在植物的根和果实种子中。单糖和低聚糖,多糖无甜味是甘味的主要代表,其经过水解后可以生成单糖或者低聚糖。 
        辛: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之效是辛的功效。散主要是用以治疗表证,治疗气滞血瘀证通常运用行,例如麻黄辛带有微微的苦味,性味温和,具有行气止痛的效果;红花辛也必较温和,人们可以用于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等。味多含有挥发油、皂苷等成分是现代医学对辛的认识,其在很多植物中都可以见到,例如唇形科、伞形科、芸香科、姜科等植物。
        苦:能泻、能燥,具有泻火、泻下、降逆、燥湿是苦的功效。例如黄连,具有一定的苦味,其泻火作用特别好;大黄苦寒泻下功效比较好;杏仁微苦,比较温和,能够很好的降气。而现代医学认为生物碱、苷类和苦味质是苦味的主要来源。苦味虽然很难让人接受,但有利于人体的健康长寿和情绪调节。 
        咸:咸能下能软,具有润下、软坚功能是对咸的认识。其主要用于治疗坚结便秘及瘰疬、痰核等症状。其中芒硝苦咸、性寒,具有很好的润下通便作用;牡蛎不仅咸,还略带涩味,性微寒,可以软坚散结;昆布咸寒,对软坚,清热化痰比较有效。现代医学认为咸主要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其不仅有氯化钠,还混有氯化钾和硫酸镁等。在矿石和海藻类药物中分布比较广泛。 
        淡:淡也就是淡而无味,虽然属于甘中,但由于其味道不同,功能也有所差异。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之效是淡的主要功效。例如茯苓甘、猪苓等、淡、平,具有很好的利水渗湿的效果。
        4.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内在联系
        4.1中药西药化,促进现代药学的发展
        对于中药性味的研究,使得中药逐渐的西药化了。主要是因为中药在这些药物中,都占有核心的位置,大多都是从中药中寻找、分离、提取的,用于治疗西医学的疾病,例如黄连素、青蒿素等,它们在中药中的表述基本上没有了,已被计入我国的西药收载中了。中药西药化不仅有助于西药新的发展和变化,还对现代药学有一定的影响[4]。
        4.2西药中药化,丰富现代药学的理论
        中药学在很早就提出了利用西药进行治疗,例如乳香、机制冰片等,将西药中药化,不仅能够实施,还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一,化合物分子组成了中药和西药,都有相同的作用对象,因此中药和西药都具有同一的物质和生物活性。
        第二,中药新品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西药中药化。除此之外,西药中药化还可以发展和完善中药的研究,对现代药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西药中药化,使人们对西药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其不足也有所反思。尤其是在当前西药临床的毒副反应比较强烈,病原耐药性问题严重的情况下,更需要重视中药对现代西药的“增效减毒”作用,从而不断促进现代药学的完善。
        4.3中西药合用,推动现代药学的革新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最早提出中西药合用的。然而由于中药与西药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使得两者的经验积累也有很多不同,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临床效果比单一的西药或者中药的效果好一些。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药和西药是两种不同的医药学体系,将两者相结合,临床经验和理论认识都还有一定的不足,会对其临床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创新,对现代药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4.4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运用
        第一,要注意含毒中药性味的在临床上的运用。由于毒性药材有其自身独特的疗效,也就增加了患者中毒的危险,而且其毒性比较广,可以涉及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因此,要注意毒性中药在现代药学中的运用。
        第二,要注意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性味在现代药学中的运用。例如马兜铃、青木香等,中成药中含有一定的这样的中药成分,不仅会使服用者出现不适,还会照成马兜酸的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肾间质纤维化,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而合理的运用中药性味,可以促进现代药学的进步[5]。
        第三,中药的性味高度概括了中药的功效,每一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而且大多数的中药都是几种性味复合在一起的。因此,将中药的性味运用在现代药学中,可以发挥出中药性味的更大优势,从而促进现代药学的不断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中药的性味是中药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因此,要不断的加深中药性味的研究,从性味的物质基础着手,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药性味的优势,并且将其与现代药学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理论的不断创新,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常学辉,张华军,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J].内蒙古中医药,2010(8).
[2]盛良,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
[3]穆仙丽,赵宗江,魏晨.中药归经研究述评[J].内蒙古中医药,2011(6). 
[4]胡华一,试论中药性味不统一问题[J].中医药信息,2010(1).
[5]刘树民,卢芳,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医药现代化,2011(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