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氏中医@医案 温病13 例@@

 连元康lian 2014-04-06

战汗误温

    
  刘姓妇,40岁,蒲老的同乡人。初夏患温热,战汗后,脉静身凉,状如尸厥,其夫问:“是脱阳吗?”蒲老说:“不,这是大热退后,身冷脉静,如天时酷热,骤然大雨,炎热顿息,风凉气爽。今脉息皆平静,颇能安睡,粘汗不息,余热续出之象,非脱勿惧;若汗后身冷脉躁,呼吸气促,烦躁不宁,珠汗发润,鼻煽膈动,即是脱证。任其熟睡,慎勿呼之,待睡醒后,只以西洋参三钱,大麦冬六钱煎水频频与之,兼徐徐进清米汤,不可与食。”蒲老因远出巡诊,傍晚始归,而家人告之:“刘姓已来四次,病有变”。急往视之,患者果然高热气促,烦躁不安,口渴无汗,脉象洪数。问其原因,其夫欲言不言,再追问之,乃说:中午亲戚宋某过访,说“汗出身冷,脉微欲绝,乃脱阳之征”,处以附子三钱、西洋参三钱,浓煎服之,服后一小时,而烦躁高烧顿起,以致气促。蒲老再以竹叶石膏汤重用西洋参,佐以苇根、玄参[西洋参五钱,大寸冬五钱,茯神三钱,法半夏三钱,生石膏一两(先煎),粳米五钱,鲜苇根五钱,竹叶三钱,玄参四钱],煎成频频与之,以代茶饮,而汗再出,热退气平,仍须进清米汤复其胃气,再以和胃养阴法而愈。蒲老曰:“上述所见病汗,与脱汗迥然不同,常须识此,勿致误也”。
 

附录:温病误补

    
  蒲老回忆前三十年,有同道苟君年35岁,其人清瘦,素有咳嗽带血。仲春受风,自觉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头晕微恶寒,午后微热,面潮红,咳嗽。众皆以本体阴虚,月临建卯(农历二月),木火乘金为痨,以清燥救肺为治,重用阿胶,二冬,二地,百合,沙参,二母,地骨皮,丹皮之类,出入互进。至四月初,病势转增,卧床不起,渐渐神识不清,不能语言,每午必排出青黑水一次,量不多,予以清稀粥能吞咽。适蒲老于四月中旬返里,其妻延诊,观其色苍不泽,目睛能转动,齿枯,口不噤,舌苔薄黑无津,呼吸不便,胸腹不满硬,少尿,大便每日中午仍泻青黑水一次,肌肤甲错,不厥不痉,腹额热,四肢微清,脉象六部皆沉伏而数。蒲老断为阴虚伏热之象,处以复脉去麻仁加生牡蛎,西洋参,一日一剂[炙甘草六钱,白芍四钱,干生地六钱,麦冬(连心)六钱,阿胶(烊化)五钱,生牡蛎一两,西洋参三钱,流水煎,温服,日二次,夜一次]。服至十剂后,病势无甚变化。诸同道有问蒲老“只此一法”者?蒲老答:“津枯液竭,热邪深陷,除益气生津,扶阴救液,别无良法”。蒲老坚持让患者服至十五剂而下利止,原方去牡蛎续服至二十剂,齿舌渐润,六脉渐达中候,服至二十三剂,脉达浮候,其人微烦。是夜之半,其妻请蒲老出诊,说病有变,往视,四肢厥冷,战抖如疟状,脉闭,乃欲作战汗之象,嘱仍以原方热饮之,外以热敷小腹,中脘,两足,以助阳升,希其速通。这时正胜邪却,得汗则生;邪胜正却,不汗则危。不一会汗出,烦渐息。次日往视,汗出如洗,神息气宁,脉象缓和,仍与复脉加参,大汗三昼夜,第四日开始能言,又微粘汗三旦夕,自述已闻饭香而口知味。继以复脉全方加龟板、枸杞、西洋参,服十余剂,遂下床第行走,食欲增强,终以饮食休息之而渐次恢复。蒲老曰:“掌握初诊,是临床的重点,凡初诊必须详审有无新感,若有新感,无论阳虚阴虚之体,必先解表,庶免遗患,今既因误补,邪陷正却而气液两伤,非持续性养阴生津之剂,使正气有可能与病邪一战而复,不能奏功”。

 

热病后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

    教XX,女,27岁,住某医院越两月余,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住院检查摘要(略)

  病程与治疗:会诊时,病人神呆不语,吞咽困难,二便不自知,左上下两肢麻痹如废,右上下肢日夜乱动,体温37℃,饮食依赖鼻饲,呼吸正常,咽间无痰声,舌无苔,质红润,呼之不答,目中流泪,高烧时,见过月汛,今已逾期,再未来潮。详阅病历,前段治疗,是采用以寒治热的方法,曾服辛凉重剂及犀、羚、牛黄等药,于一昼夜之内,服石膏竟达四斤之多,自此神呆不语。据此情况,联想到“寒凉过剂”之弊,而且考虑不仁为痹,躁扰属风,遂议用养血活络、祛风宣痹之合剂送回天再造丸,辅以针刺。

处方:
  当归 白芍 天麻 旋覆花 石决明 紫石英 地龙 桃仁 陈皮 佛手 桑寄生 龟板等出入互用。每日服回天再造丸一粒。先后服回天再造丸二十三粒,而麻痹消失,躁扰不作,言语渐可,遂去其鼻饲,调其饮食,停药休养。越数月,完全恢复健康,而月事亦通。

  按:此症由寒凉大剂攻之过急,药过病所,以致卫阳凝闭而不宣通,神无所用,三焦失司。或曰:以寒治热,正治之法,何为不可?曰:非谓不可以寒治热,但寒凉太过,则卫气郁闭,营气凝泣,热反冰伏,不能达之出表,遂成热病后遗之症。今幸患者为青年,身体健壮,故能借针药之力和其营,通其输,调其从逆,乃有恢复的可能。我们知道,“白虎”为达热出表之剂,石膏有解肌清热之能,但吴鞠通对白虎却有“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的警戒,也就是说必须“凉面毋凝”,而且治病用药,还须注意轻重缓急,中病即。
 
 

热病转寒中(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高XX,男,7岁,住某医院已三日,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摘要(略)

  病程与治疗:会诊时,患儿高烧烦躁,腹满下利,呕恶,苔黄少津,舌质淡红,唇干,予水则拒,爪甲青,面青,日夜不安睡,不食,狂叫不宁,脉沉数弦急,曾服寒凉大剂及至宝、牛黄、犀、羚而病势不减,乃热邪内陷阴中,太阴寒化,厥阴蛔动之象。予以椒梅汤去黄芩、半夏。

处方:
  台党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 乌梅二钱 川椒二十粒 炮干姜一钱 炒枳实八分 浓煎温服。一剂热退,睡安躁减。再剂利止,胀消烦除,并下蛔虫一条,续以温脾和胃调理而愈。

  按:此亦因服寒凉太早、太过,已成寒中之证,而苔黄,脉弦数且急,又与热中相似,其间仅有爪甲青,拒水之差。在疏方时去黄芩、半夏,因原服苦寒重坠之品过多,故减其制,有枳实之苦泄、黄连之苦降,已足中病机,不执成方不变,又说明“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热病转寒中(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朱XX,男,29岁,住某医院已六日,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摘要(略)

  病程与治疗:会诊前曾连服大剂辛凉苦寒及犀、羚、牛黄、至宝之品,但高烧不退,四肢微厥,神识如蒙,时清时昏,目能动,口不能言,胸腹濡满,下利稀溏,随矢气流出,量不多,尿不利,头汗出,漱水不欲咽,口唇燥,板齿干,舌质淡红,苔白,脉象寸尺弱,关弦缓。经会诊,分析脉证虚实互见,邪陷中焦之象,与邪入心包不同,引用吴氏《温病条辨》所谓“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的治法,主以人参泻心、去枳实易半夏,辛通苦降法。

处方:
  人参三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法半夏三钱 白芍四钱

  服后,尿多利止,腹满减,全身汗出,热退。但此时邪热虽去,元气大伤,而见筋惕肉瞤,肢厥汗出,脉微欲绝,有阳脱之危,急以生脉加附子、龙、牡回阳固阴。

处方:
  台党参一两 麦冬五钱 五味子二钱 熟川附子二钱 生龙骨(打)八钱 生牡蛎(打)六钱

  浓煎徐服,不拘时,渐能安眠,肢厥渐回,战栗渐止,神识略清,汗出减,舌齿转润,阴回阳生,脉搏徐复,后以养阴益胃,兼清余热,用三才汤加枣仁、阿胶、石斛数剂,一切正常。停药观察,唯以饮食休息之,观察数日痊愈出院。

  按:此患者因寒凉过甚,已由热中变为寒中,热邪被迫,格拒中焦,故取泻心法,辛通苦泻,病机一转,邪热顿去而大虚之候尽露,急用回阳固阴之品,中阳渐复,但热病伤阴,回阳之后仍宜养阴益胃。

伏暑(流行性乙型脑炎)

    
  王XX,男,28岁,住某医院已三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摘要:(略)

  病程与治疗:会诊时,已服辛凉苦寒数剂,高烧不退(体温40.2℃),头痛无汗,目微赤,胸腹满微硬,大便未行,鼻塞,舌苔中心秽干无津,舌质不绛,口不渴,尿少,嗜睡,但神志清,微烦,脉浮,右大于左,总观脉证乃胃阴已伤,表里郁闭之候。详询病程经过,在入院前,误服辛温药二剂,胃阴被劫。入院后,又进辛凉苦寒,热邪被遏,因议其证:脉浮头痛鼻塞,壮热无汗是表邪郁闭之象,胸腹满微硬,微烦,苔干,大便未行,乃里闭之征,治宜急救胃阴,宣通表里,俾郁闭之邪热,从表里两解,此权变之法,合宜而施之。

处方:
  瓜蒌仁(打)五钱 黄连一钱五分 炒枳实二钱 玄参三钱 鲜芦根八钱 青连翘三钱 银花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豆豉五钱 葱白(连须)三寸 紫雪一钱(冲)

  服后,大便利,浑身微汗出,热退,次日复诊体温降至37℃,烦除睡安,舌上津回,诸证悉平,脉象缓和,继以益胃养阴之品,连进三剂,一切正常,胃纳亦佳,遂停药以饮食调理,痊愈出院。

  按:此证初起头痛寒热,由伏暑挟湿感新秋凉风而发,医者认为寒疟,误用常山、桂枝辛温之剂,病势转剧。入院后经检验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又误于辛凉苦寒并进,结果造成表里俱闭的局面。我们根据脉浮头痛,高烧无汗乃表闭,胸腹满微硬乃里结,必须法用双解。但又因非大实满不可与承气,舌津已干不可再发其表,唯宜清解,故主以小陷胸解胸中微结之热,复以葱、豉引导郁热从表而出;佐以玄参生水,银翘、苇茎、郁金皆微苦微辛轻宣之品,不再耗津,使以紫雪,直透三焦,虽不用表里双解正法,而直收表里两解的成效。并且能使里结自通而不碍正,表闭自透而不伤津,此乃法外求法。说明治病不能死守一方一法,必须灵活运用“辨证论治”。

热结旁流(流行性乙型脑炎)

    
  梁XX,男,28岁,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摘要:(略)

  病程与治疗: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解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会诊时,体温高40.3℃,脉象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目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烦躁不宁,有欲狂之势,神昏谵语,四肢微厥,昨日下利纯青黑水,此虽病邪羁踞阳明、热结旁流之象,但未至大实满,而且舌苔秽腻,色不老黄,未可与大承气汤,乃用小承气汤法微和之 。

  服药后,哕止便通,汗出厥回,神清热退,诸证豁然,再以养阴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按:此患者证见腹满微硬,谵语欲狂,热结旁流,目赤肢厥,身热无汗,脉沉数有力,乃里闭表郁之征,虽屡用清热、解毒、养阴之剂,而表不解,必须下之。下之则里通而表自和,若泥于温病忌下之禁,当下不下,里愈结,表愈闭,热结精伤,造成内闭外脱。说明脑炎治疗并非绝对禁用下法;惟非下证而误下,酿成内陷则属非是。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辨证论治”的实际例证。
 
 
 

暑温挟风(流行性乙型脑炎)

    
  傅XX,女,30岁,1956年8月25日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摘要:(略)

  病程与治疗:病已六日,初起头痛如裂,身微痛,高烧恶寒,食欲不振。曾连服大剂辛凉甘寒及犀、羚、牛黄、至宝、紫雪、安宫诸品,病势始终不减,并迅速发展。会诊时仍持续高烧,头剧痛,身微痛,头有微汗而身无汗,呕吐,下利灰白稀水,腹不痛,小便短黄,神倦目涩,烦闷,口苦,渴不思饮,舌苔薄白,中心黄腻,边质红,月经刚过十日,今日再见,脉象两寸浮数,右关沉数短涩,左关弦数,两尺沉数。观其脉证原属暑温挟风,其头身痛、脉浮系乎风,其心烦、舌赤苔黄、口渴发热由于暑,因服寒凉太过,冰伏其邪留而不解,脾胃受伤,热入厥阴,迫血妄行,并乘虚而内陷阳明、太阴,形成两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一腑(阳明胃经)并病,此时急须温太阴、清厥阴、和阳明,温清和三法并用。方以二香、左金合苦辛为治。

处方:
  鲜藿香三钱 香薷二钱 川黄连一钱五分 吴茱萸五分 法半夏三钱 郁金二钱 佩兰三钱 钩藤四钱 蒺藜四钱 鲜佩叶一两 竹茹三钱 生姜二钱 伏龙肝二两(先煎取澄清液煎药)
浓煎,取80毫升,每服10毫升,一小时一服,因吐甚不纳,故少量而频进。一剂诸证皆平,后以调和脾胃养阴益气而愈。

  按:本例系暑温挟风,服寒凉太过,邪陷厥阴、太阴、阳阴,故治取温、清、和三法同用而病人顺利好转,说明辨证论治的优越性。并且香薷乃清暑解热、利水和胃之药。左金善降肝经逆热之气,佐以法半夏、生姜、竹茹,能升能降,使清阳升而浊热降,肝木条达,脾胃自安。伏龙肝能镇胃温脾。荷叶佐黄连可以清暑消热。郁金、佩兰芳香化浊兼能宣痹开窍。钩藤、蒺藜善去风而不燥,并能舒肝。本方乃苦、辛、温合成,三焦并治之法。由于胃逆过甚,饮水不纳,所以减少药量,使其徐徐浸入,以期受纳吸收。再由于病势严重,治不宜缓,所以药需频进,每小时10毫升,量不过重,运药之力亦强。在这类情况下,采取量少速进的服药方法,每易见效。在这类情况下,采取量少速进的服药方法,每易见效。但本例援用吴鞠通所谓“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之意。实为应变之法,非治脑炎常用之方。



风暑湿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

    
  沈XX,男,7岁,因五天前突然发高烧,伴有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近二天病情转重,于1964年8月13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41℃,脉搏86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110/70毫米汞柱,发育中等,营养欠佳,前胸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双目发直,呈抽风状态,但无谵语。神经系统检查: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膝反射亢进。脑脊液检查:外观毛,蛋白微量,糖1~5管(+),细胞数450/立方毫米,中性29%,单核71%。血化验:白细胞24500/立方毫米,中性84%,淋巴16%。补体结合试验结果1:8。咽拭子培养为大肠杆菌。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

  病程与治疗:入院前五天突然发高烧,伴有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经用抗菌素无效。近二天病情转重,高烧持续不退,嗜睡明显,但无谵语,双目发直呈抽风状态,呕吐,不能纳食,大便干,小便少。入院后,经用抗菌素和解热剂病势仍不解。

  于8月15日请蒲老会诊:高烧持续在41℃以上,身无汗,不时抽风,烦躁,深度昏睡,唇焦,舌少津而不思饮,小便少,面青黄,脉浮弦,舌质淡、苔白厚挟黄。此为风暑湿内闭,三焦遏郁,治宜清暑去风,渗湿宣闭为主。

处方:
  鲜藿香二钱 香薷二钱 扁豆花二钱 杏仁二钱 金银花二钱 川厚朴一钱五分 川黄连八分 白僵蚕二钱 钩藤二钱 淡竹叶二钱 白通草一钱 六一散五钱(纱布包煎) 水煎取汁,频频温服之。并以紫雪丹一钱,分五次冲服。

  8月16日复诊:前方服后未再抽风,神志稍清,而高烧虽减不显,仍处于昏睡状态,动则烦躁,周身仍无汗,面色青黄如前,舌质同前,苔稍薄,脉弦数,前方再服一剂。

  8月17日复诊:身热减,神志清,手心潮润,身仍无汗,大便日二次,舌质淡苔转白腻,脉濡数,原方去厚朴,香薷减为一钱,再加苡仁四钱,白蔻仁一钱五分,绵茵陈三钱,紫雪丹一钱,分五次冲服。

  8月18日复诊:体温再降,仅微有低热,神志已完全恢复,食纳增加,脑症状消失,乃继续服中药调理,痊愈出院。

  按:乙型脑炎有偏热、偏湿、暑风和暑厥等不同,因此,中医治疗乙型脑炎,在目前说来,尚不能拘守于一法、一方、一药,必须强调辨证论治。本例在入院前五天突然高烧,伴有头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入院后高热持续不退,并出现抽风等症状,可见乃暑湿挟风所致,风暑湿内闭,三焦遏郁。由于诊断明,因而在治疗上采用宣透开闭而奏效。

湿热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

    
  李XX,女,3岁,因发烧四天,嗜睡两天,于1964年8月26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神志尚清,微烦,转侧不安似有头痛。体温38.7℃,呼吸26次/分,脉搏126次/分,发育营养中等,心肺(-),腹软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腹壁反射可引出,颈部微有抵抗,巴氏征(+),克氏征(-)。脑脊液检查:潘迪氏试验(+),糖1~5管(+),细胞总数1038/立方毫米,白细胞114/立方毫米,氯化物628毫克%,糖62毫克%,蛋白110毫克%。血化验:白细胞18600/立方毫米,中性87%,淋巴12%。

  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极重型)。

  病程与治疗:患者于8月23日开始精神不振,呕吐,身热,第二日下午体温达39℃,,再呕吐五、六次,予退热剂,体温不减,第三日即见嗜睡,第四日入院。入院后,先予黄连、香薷,冲服紫雪散,第二日体温升高至40℃,加服牛黄抱龙丸,注射安乃近,第三日体温仍持续在40℃左右,但汗出较多,呼吸发憋,频率50次/分,脉搏130次/分,呈现半昏迷状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腹壁、膝腱反射消失,前方加至宝散二分,分二次服,病情继续恶化。

  8月28日请蒲老会诊:神志出现昏迷,不能吞咽,汗出不彻,两目上吊,双臂抖动,腹微满,大便日二次,足微凉,脉右浮数,左弦数,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属暑湿内闭,营卫失和,清窍蒙蔽,治宜通阳开闭。

处方:
  薏苡仁四钱 杏仁二钱 白蔻仁一钱 法半夏二钱 厚朴二钱五分 滑石四钱(布包煎) 白通草一钱五分 淡竹叶一钱五分 鲜藿香一钱 香木瓜一钱 局方至宝丹半丸(分冲) 水煎服250毫升,每次服50毫升,三小时服一次。
 
  8月29日复诊:药后汗出较彻,次日体温下降至37.6℃,目珠转动灵活,上吊消失,吞咽动作恢复,神志渐清,可自呼小便等,原方去藿香、竹叶,加酒芩八分,茵陈三钱,陈皮一钱五分,生谷芽四钱。药后三天,全身潮汗未断,头身布满痱疹,双睑微肿,神志完全清醒,但仍嗜睡,舌苔渐化,二便正常,体温正常,神经反射亦正常,继以清热和胃,调理善后,痊愈出院。

  按:本例湿重于热,故初起用黄连、香薷、紫雪等方,清热却暑,病不退而反进;旋用三仁汤加味,从湿温治,病由重而转轻。可见乙型脑炎不仅偏热,亦有偏湿。偏热,黄连、香薷自是正治,偏湿则非芳香淡渗不效。

湿甚阳郁(流行性乙型脑炎)

    
  张XX,女,5岁半,因两天来发烧,头晕,抽风二次,于1964年8月14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39.7℃,脉搏14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口唇发绀,下腹部及臀部有三、四个针尖大小出血在点,前额有2X3厘米青块,肌张力增强,抽风状态,四肢抽动,口吐白沫,听诊:心尖部II级吹风样杂音,肺(-)。神经系统检查:神志半昏迷,颈项强直,布氏征(+),克氏征(+),巴氏征(+),膝(双侧)反射亢进,瞳孔对光反应存在。脑脊液检查:外观毛,蛋白微量,糖1~5管(+),细胞数12400/立方毫米,中性97%,单核3%。血化验: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中性96%,单核4%。补体结合试验结果(-)。

  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

  病程与治疗:入院前二天感觉头晕,发烧达39.2℃,伴有寒战,精神尚好,曾给解热药后热退;次日体温复升高至39℃,仍感头晕,又给退热剂,但照常玩耍,至中午突然晕倒,问话不能回答,未见抽搐,历时10分钟方清醒;入院前四小时抽风二次,口吐涎沫,持续10分钟方清醒;神志尚清,但不愿回答问话,因之住院,给以青霉素和氯霉素治疗。仍见嗜睡明显,持续高热,至第三天神志渐昏迷,病情逐渐加重,于8月17日决定改用中药治疗,请蒲老会诊:高烧已五天,无汗,抽风三次,神志半昏迷状态,不回答任何问话,有时虽睁开眼睛但无目的,四肢不温,大便不行已四日,不思饮,腹不满,舌质淡苔秽腻,脉浮弦数,中医诊断为湿甚阳郁,清阳蒙闭,三焦机窍失司,治宜通阳利湿,宣通三焦。

处方:
  香薷二钱 扁豆花二钱 鲜藿香二钱 金银花二钱 川黄连八分 山茵陈三钱 滑石块五钱 杏仁二钱 薏苡仁五钱 白蔻仁一钱 白通草一钱 川厚朴一钱 一剂,以水煎取汁频频服之,同时给紫雪丹一钱,分五次冲服。

  8月18日复诊:前方服后,体温降至36.8℃,神志转清,未再抽搐,四肢能动,口唇红润,能回答问话,瞳孔对光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续服前方。

  8月19日三诊:体温37℃,神志清楚,问话回答正确,但仍有嗜睡,食乳尚好,不欲食饭。神经系统症状:颈项部尚有轻度抵抗,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俱为(-)。心肺腹检查皆为(-)。继续原方加减再服二剂,停药观察数天,痊愈出院。

  按:本例暑湿郁闭,湿胜于热,阳郁不宣,三焦失利,法用辛开苦降,芳化淡渗。盖湿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非温不化,非淡渗不利。本例服一剂而体温即为36.8℃,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或问:湿甚阳郁与湿热内闭二案均属湿胜,何以前案用藿香、香薷、黄连、紫雪等有效,而后案用之则无效。因前案属阳郁表闭,故证见高烧无汗,香薷、黄连等适中病机,且大便已四日不行,紫雪能泻热开闭;而后案属内闭,证见有汗不彻,香薷自不必用,兼见腹微满,大便日二行,紫雪亦非所需,由于均有湿邪,其淡渗通阳之品则相同。

 

暑湿挟风(流行性乙型脑炎)

    
  韩XX,男,6岁,因两天来发烧,头痛,嗜睡,抽风二次,于1964年8月18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40℃,脉搏128次/分,呼吸28次/分,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腹均阴性,神倦嗜睡,偶有烦躁。神经系统检查:颈项部有抵抗,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腹壁、提睾、膝反射俱为(+)。脑脊液检查:外观薄毛玻璃样,蛋白(+),糖1~5管(+),细胞数602/立方毫米,中性81%,单核19%。血化验:白细胞24900/立方毫米,中性83%,淋巴16%,单核1%,咽拭子培养:有甲类链球菌,奈瑟氏球菌属。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重型)。

  病程与治疗:入院前二天开始发烧,头痛头晕,嗜睡,食欲不振,入院前十小时内抽风二次,曾用解热剂无效,病情逐渐转重,体温升高达40℃,嗜睡明显,入院后即用西药治疗,仍不见大效。

  8月19日请蒲老会诊:证见高热无汗,面潮红,嗜睡明显,偶有烦躁,舌质红,苔白中挟黄,脉浮弦数,此为暑湿挟风,表里两闭之象,治宜清暑去风,表里两解。

处方:
  香薷一钱五分 扁豆花二钱 川厚朴一钱五分 金银花二钱 淡豆豉四钱 炒僵蚕二钱 淡竹叶二钱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葱白三寸(后下) 六一散四钱(纱布包煎) 并以紫雪丹一钱,分五次冲服。

  8月20日始服前方,8月21日复诊:体温基本正常,偶有低热,能坐起食饭,大小便转正常,除颈部尚有轻度抵抗外,余症皆消失,前方续服一剂,不再用紫雪,服后诸证皆平,食、眠、便俱正常,停药观察以至痊愈出院。
 
  按:本例入院前曾用解热剂,入院后又经用西药等各种措施,于会诊之时病情逐渐转重,但服药之时,病势已见转机,加之用清暑去风、表里两解之法,适中病机,因此获效很速,先后两剂而获痊愈。可见,中西医团结合作治疗急重症,有其优越性。
 

暑湿并重(流行性乙型脑炎)

    王XX,男,9岁,1956年8月23日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略)

病程及治疗:8月19日发病,高热、头痛、嗜睡,次日发现神识不清,23日入院,已见昏迷,体温39.6℃,无汗,目赤,无大便,小便黄,脉象浮洪有力,舌苔黄腻,确为暑湿并重之证,拟用辛凉重剂。

处方: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生石膏二两 知母二钱 淡竹叶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三钱 淡豆豉一两 葱白五寸 鲜芦根一两
次日,体温38℃,目赤已退,仍昏睡,未出汗,小便黄,大便仍未行,口不渴,舌苔黄腻,脉仍浮数有力,是暑湿之邪尚伏而未去,宜清暑利湿。

处方:
  茯苓皮三钱 杏仁二钱 香薷二钱 鲜藿香三钱 郁金二钱 生石膏一两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黄芩二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茵陈三钱 神曲三钱 淡竹叶三钱
服药之后,汗出热解,体温降为36.8℃,神识清楚,脉亦缓和,予以清热和胃之剂。

处方:
  茯苓皮三钱 苡仁四钱 蒺藜三钱 钩藤(后入)三钱 连翘三钱 桑枝五钱 生稻芽四钱 鲜荷叶一两

  服后食欲恢复,余证皆愈。次日出院。

  按:本例暑湿弥漫三焦,营卫闭塞,汗腺不通,热不得解,故先予辛凉解表,新加白虎中复以葱、豉,防其内犯,而热去湿伏仍宜宣透,乃更以二香与正气散加减,服后湿泄热透,引邪外达,遂无惊厥之患。从这里使我们体会到,温病虽然忌汗,而于清解之中,辛开宣透之药仍不可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