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子病历“信息孤岛”现象明显

 老年头 2014-04-07

电子病历“信息孤岛”现象明显





    [导读]不同医院根据其信息化水平不同,对电子病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各大医院往往根据自己的机构特点和规范抱团发展,发展自己“体系内”的电子病历系统。要实现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电子病历信息整合与共享,难度很大。“信息孤岛”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流程标准化环节。


    标签:电子病历信息化





       


       
           
               
           
           
               
               
           
           
               
               
           
           
               
               
           
       

               
    方案中心频道——最新热文推荐

               

               
               

               
               

               
               

               
               

               
               

               
               

    标准不统一导致沪上医院成“信息孤岛”


    在不久的将来,看病的人可以抛开那些潦草如“天书”的纸质病历,携一张就诊卡或社保卡,即能轻松就诊、配药、付费;可以在A医院求医,再到B医院复诊;敲击键盘就能查看个人病历,各种检验报告一目了然,不用再劳命伤财重复检查……近日,卫生部下发通知,在北京、上海等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政的推出,让沪上一些医院和业内专家议论纷纷。虽然申城医院“电子病历”的试点在数年前就已拉开帷幕,但大多是单兵作战,各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壁垒高筑,标准不统一,发展缓慢。


    “天书病历”让病人傻眼


    卫生部印发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从今年3月就开始实施,但是截至目前,上海大小医院医生撰写“天书病历”现象仍然屡见不鲜,不仅常常让病人看得傻眼,医生看了也常常“云里雾里”。


    今年74岁的市民张女士向《IT时报》记者反映,今年夏天她到长宁区某医院看病,又是做心电图、又是验血,医生在病历上写诊断结果、开药方,由于字迹潦草,竟然没几个字看得懂。更令人郁闷的是,几个月后张女士到另一家医院复诊,医生自称看不懂病历,让张女士又把所有检查做了一遍。“这不是折腾人嘛,每一次看病都要从头来起,既浪费了病人的时间,也白白花了冤枉钱。”


    而市民杨先生也反映,现在不少医院看病,光排队付费、取药就要花费大量时间。有时候看一个小病就要一天时间,让人难以接受。


    用信息手段实现医患“双赢”


    电子病历不仅仅是用电脑输入病历,它还是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实时采集病人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原始记录,包含病案首页、首次病程录、各种病程记录及手术记录等20多种病历文书、各种医嘱、检查与检验结果等。


    岳阳医院是沪上首批采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医院之一,主持系统建设的原信息科主任宫克奇对《IT时报》记者说,岳阳医院从2002年起就推行电子病历,存储量大,信息完整,且避免了手写病历潦草难懂的情况。“目前,我们医生书写住院病人病史的时间从原来的2~3小时缩减到30分钟左右。系统自动生成的病历模板,不仅帮助医生减少重复劳动,也可以实现病历文本的规范化,便于医生调用和查询病人资料,同时也利于医院对医生的管理和考核。”


    而在曙光医院,医生可以通过工作站软件方便地查询病人的历史病历、检验结果等信息,软件还能帮医生分辨病人的在院状况,便于对病人的管理。目前曙光医院的设备大多能识别条形码,并能在检验结束后自动根据条码将检验结果发回到医生手中,从而实现了信息流的畅通。


    随着“上海申康中心”的建立,电子病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申康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负责23家市级医院的投资、运营和管理。2006年10月,申康中心率先启动医联工程系统的建设。目前,医联工程覆盖了申康中心所属的23家市级医院及所属6家分院。


    申康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医联中心主任于广军介绍,23家联网医院的电子病历已实现互通共享,病人就医时,医生能查询到该病人过去在联网医院内就诊的信息,包括处方、检验报告、住院病案、影像和诊断报告等等,不仅免去了病人可能再次化验、检查所支付的多余费用,也为医生继续诊治病人提供详细信息。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医联网查询自己的化验报告等资料。


    医院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电子病历在沪上已似雨后春笋,也有医联这样的联合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但其余各大医院往往根据自己的机构特点和规范抱团发展,发展自己“体系内”的电子病历系统。要实现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电子病历信息整合与共享,难度很大。“信息孤岛”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流程标准化环节。


    大多数医疗单位都有自己的流程标准,挂号、门诊、手术、住院、健康体检等方面多少有些差异,在病历书写上,也会有各自的术语和习惯,影响信息交流和互通;国家对于医院电子化相关的流程、规章、制度等并没有相应的统一规范,各地区、各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如何统筹平衡也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宫克奇对《IT时报》记者说道,上海医联内的23家成员单位,之所以能做到信息互联、资源共享,原因在于申康中心对其的投资、运营和管理。虽然各单位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但都使用规定的数据接口,如字段名、长度都有相应标准,确保上下线传输的统一性。但要在其他医院都实现这样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记者了解,不同医院根据其信息化水平不同,对电子病历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有些医院在医生完成手写病历后,再将其内容重新输入电脑并存档,该医院就将此称为“电子病历”。其实不然,真正的电子病历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医疗服务质量跟踪研究、治疗与操作的监测,为保险机构、政府机构和基金组织提供信息,还可以支持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如卫生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病历组合分析,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卫生服务管理和大病防控等工作。


    利益不均 医院缺乏动力


    驻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则认为,医院的水平存在差异性,在医院之间完全实现资源互通,涉及到医院利益不均的问题,这需要在政府层面进行大范围的统筹和协调。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医院为了防止病患流失到其他地方通常会用尽各种方法,如果病人信息共享,许多慢性病病患可能就不再会舍近求远看病了。另外,医院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利用率不高就代表赚钱少,所以一般其他医院的检测报告都不被认可,要求病人重复检查是常有的事情。


    除了信息共享的问题外,电子病历所涉及的个人隐私和资料安全性,也使一些病人忧心忡忡。对于个人信息和病情资料,有些病人不愿对外公开。但是资料一旦进入信息网络进行流传,很有可能“覆水难收”。此外,电子病历的信息分布高度集中,调看、查询手段快捷,在网络环境中传播和存储,如果出现数据丢失或遭到黑客攻击,信息被盗,后果将不堪设想。


    医生担心医术被“偷师”


    在电子病历的推广过程中,除了病人的各种信息,医生对病人诊疗的信息、所开的药方、各类检查报告也会同时上网。医生有自己独到的治疗方式,如果公开共享,是否会侵犯医生的知识产权?


    岳阳医院的宫克奇医生介绍说,这个问题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上海申康中心各联网单位目前的操作方式是,只将病人的检验报告、住院病案、诊断报告等基本诊疗信息上网,而医生使用的处方用代号表示,处方内容只能在本医院查看,其他医院无法查阅。


    传统的病历需要有医生签名,才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医生的签名也是电子病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电子病历与电子签名相匹配,在发展电子病历的同时,普及和推广电子签名,也是值得行政主管部门重视的问题。”宫克奇说,“目前,在岳阳医院内,只能将电子病历打印出来,由医生签字备案。但这种方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期待法律为电子病历“正名”


    目前,我国法规还没有对电子病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法律作用做出具体统一的明文规定。一旦遇上医疗纠纷,电子病历很难作为呈堂证供。在和纸质病历共处的日子里,电子病历仍处于尴尬的位置。


    驻沪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熊思东说,国家首先要将电子病历法制化、规范化,确保电子病历的权威性,确保公平、公正。此外,电子病历系统必须具备完善的监管体系来保证病历不被删改,其真实性、合法性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和社会的信赖。


    诸如隐私性、安全性等问题也可以逐步解决。熊思东说,“国家对于电子病历要制定规范化流程,个人隐私应该如何保护?什么部门拥有怎样的权限?信息加密、备份如何操作和管理?这一切需要在试点工作中摸索道路、寻找问题,才能最终将电子病历工程做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