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态理解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2)

 沩江学者 2014-04-07
         

  美国政治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认为,合法性的基础包括意识形态的基础、规则基础和有效性基础。政治认同包括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内容,政治认同的逻辑顺序是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在于公民的利益认同,政府绩效为政治认同的维持提供了经验性基础,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制度认同是公民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其价值指向是制度的公正性,制度认同为公民政治认同提供了价值基础,是政治认同的关键。

  价值认同即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只有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心理与利益需求,价值认同才能为公民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支撑或情感归属,它在政治认同系统中具有根本性。人是社会人,人的情感归属在政治认同结构中具有主导地位,因此,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可见,不能仅仅从政府绩效与制度认同等层次来获取公民认同,而更多的是要依靠社会公众的政治共识,依靠公民价值认同的支撑。

  切入点:公民权利保障和公民文化建设

  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公民是政治认同的主体,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要紧紧围绕公民做文章,以公民权利保障与公民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第一,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在一个社会中,只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才能自动生成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才能得到根本保证。在我国,政治认同的对象主要是政府。政府做好让权于民,让利于民,就必然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肌体的优势和作用,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激发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

  第二,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提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公民文化是与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公民文化是社会政治稳定的政治文化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参与以及治理能力建设,都属于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要加强公民文化建设,通过政治社会化提高公民的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以及治理的能力,培育具有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的现代公民。在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增强公民对社会发展与稳定的责任感,培养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民的双向认同,形成广泛政治共识,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