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智夫勤 2014-04-08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还指出:“只有唤起人们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这说明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把学生从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一个自我教育者,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实现自我发展。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的认识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活动。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其实质上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符合道德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它是德育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四种基本心理成分。前二者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后二者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而每一种基本心理成分,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来自外部的教育只有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主体的自我接受,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才能够取得教育的真正实效。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理、自立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探索 
      
自我教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正确地对其进行引导。其中,方法的选取是工作成败的关键。我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采用了“爱心+鼓励-垃圾桶”的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爱心”、“鼓励”、“垃圾桶”三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概念,通过“加减”运算,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 
       1.
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他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对如何进行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情感教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情感”是自我教育的关键。 
      
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的过程,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互动,从而唤起其内心世界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和完善的过程。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情感的人。教师以父母般的爱去感化学生,把他融进集体,使他亲身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真诚之心,这样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力。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单亲家庭学生占一定比例。这些学生性格上人都存在着孤僻、敏感、不合群等弱点。为了让这部分学生尽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我从关心他们的学习入手,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发现,处在单亲家庭的学生有一个共性:就是普遍缺少“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的心里便明朗起来。在其中一个学生过生日的当天,我不仅祝福她生日快乐,还送给她一份生日礼物。这个学生非常高兴,对我也很感激。从那天以后,这个学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朗了许多,上课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起来。 
      
实践证明,用爱去感化学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使教育收到实效。 
       2.
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需要”驱动的,这种需要往往表现为一定的价值追求。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个体的内在需要与价值追求对个体起着指向作用,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强大的促进因素,这就是个人尊严感,尊重自己,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由此可见,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内在需要与价值追求主要源于自尊心与上进心。 
    
中学生处于少年时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当学生的某些行为举止受到教师的鼓励或肯定性评价时,他就会显得十分高兴,因为他的行为表现受到了肯定,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当一个学生受到他人诚心诚意的鼓励时,他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自我尊严感,他会努力表现出不使对方失望的行为,表现出与受到这种鼓励相称的行为。 
    
我们班生源情况复杂,学生水平差异大,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堂纪律差。我发现学生有违纪现象就对其批评、训斥,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正在苦恼之际我看到“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的古训,便想到了解决办法。周三下午学校要开例会,临走前我对学生说:“有人说我们班纪律差,但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优秀,每个人都能管住自己,不会在教室里乱跑、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会后我匆忙赶回教室,发现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大家都在认真的自习。从这以后,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鼓励措施,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的班风大为好转,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们,内心希望受到老师的鼓励、认可,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因此,他们会萌发一种努力奋发、积极向上的动力,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一个不经意的鼓励或者表扬,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大胆去掉垃圾桶 
      
教师要使学生由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一个自我教育者,必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把学生当作整个管理过程中与教师平等合作的伙伴,真诚地相信、尊重、理解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打造各种自我教育的平台,挖掘其潜能,调动其内因,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以前,我们班学生每天也按时打扫教室,可是教室后边的垃圾桶周围一直散落着零星的垃圾,直接影响整个教室的环境。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自觉维护教室卫生的平台,我以此为题召开了一次班会。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去掉我们教室后边的垃圾桶,让同学们将自己的垃圾直接扔到校园里的垃圾桶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看到条件已经成熟,我及时加以引导,列举了这样做的好处,并以班规的形式定了下来。一个学期过去了,在同学们的自觉维护下,教室卫生保持得很好,一直在全校的卫生评比中获“优”。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管也是为了不管。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需要班主任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相应的氛围和环境,多开展主题班会等集体性的自我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从他律逐步过渡到自律,使外在的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自觉接受、亲身体验、实际应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良好的品质。 
      
当然,教师在主题班会等活动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要恰当地参与、引导,让每个学生通过自我分析,达到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通过“爱心十鼓励—垃圾桶”的实施,使我更加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同时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当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注意总结经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最终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用“自我教育”这把金钥匙开启素质教育的大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