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炳亭:教学改革的方向---重建教学意义

 云卷云舒漫 2013-07-03

教学改革的方向:重建教学意义

(2013-03-20 13:56:09)
 
      教室是个什么地方?

   有人这样一言以蔽之:它不是house,是home。但我仍然以为,教室仅仅作为“家”来解读依然是狭隘的,它还应该更“大”点,甚至可以从“微社会”、“微国家”高度为启发教育者对“教室”做一番思考。“教室”只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吗,如果它真的能成为我们实施全面完整教育的“实验室”,那么,挑战又会是什么?改革教育实验室计划仅仅是改变教室布置吗,为什么我们传统的教室里只有教学而难以找到教育呢?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一间间“教室”只为教学而存在而忽视淡薄了学生的生活乃至于生命状况呢?因此,教室的改革将会被有志之士提进综合改革的日程中,我认为这将一定是“课堂改革”的“升级战”,是继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关系之后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攻坚战。

  我依然以为,在杜郎口之前的所有改革基本属于“改良”,即改变课堂教学的机构,最主要的特征是先讲后讲、少讲多讲、讲后再练或者练后再讲等等,如此而已。杜郎口的贡献就在于把改革向前推了一大步,即从改变教学结构走向改变教学关系——构建新的“学为本”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敢触动自前苏联以来统治中国教育界这么多年的“教中心”,是了不得的。在我看来,如果再往前走,教学改革的方向一定是“重建教学意义”,也就是最终必须回答教学到底为什么而存在?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生活,抑或什么也不为,或者是只为学生终究是一个作为生命体的“人”?这个“回答”会从根本上动摇、瓦解现有的教育价值体系,乃至于会颠覆很多教育人的存在价值,有些人或许会吓出毛病来也未可知的。

  教育首先必须具有道德应成为一种起码的共识。我这样讲,显然是怀有情绪的,即是在说传统教育没有道德,它一方面不把学生当人,另一方面同样不把教师当人。但可悲的是,教师中的一部分人虽可能有深切的这种感受却并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于是,他们会反对改革。让颇让人沮丧。所谓教育要具有道德,是指教育必须要为人负责,即对师生的权益、兴趣、生活、生命、发展负责。如果一所学校不能让师生感觉到有基本的“满意”,无论它升学率多高,都是不道德的!其实,无论什么样不道德的学校,归根结底都是某些——决定着这所学校发展的关键人物的不道德。谁生下来就是为了考试而存活的?但显然我又不是在绝对排斥考试,我是说考试不应仅仅成为教育的唯一内容。

  教育的内容还包括什么呢?

  我相信任何一个有所思考的教育人都能回答这个问题。

  因而,我提出改造教室计划,并且希望所有的教室都能真正“把人放进教育里”,教育实验室具备三大功能:学习场、生活场、精神场。三者齐全才是“为人”的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可是,传统教室只是简单的学习场,严格说它甚至没有真正学习的发生。也就是说,要构建“三个场”,首先必须先构建“学习场”——即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改造教室而完善另两个场。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活”、“精神”都应该是“教学”的内容,其实,一切与“人”相关的内容都应成为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生活”显然不能说教育是健全的,没有精神更不能说教育有什么价值。所以,“重建教学意义”则有了意义。如果说学习场的指向是“学习能力”,那么,生活场的指向一定是“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而精神场的指向是“信念价值”和“社会责任”,假如一个人不能为社会和他的同类们做点什么的话,他就一定是一个为所欲为、自私而缺乏道德和责任的人。我希望,这样的“三个场”培养出来的一定是能拯救中国和世界的人——他不会贪污腐化、他不会与民为敌、他不会发动战争。他未必是一个完人,但他一定是一个公民。

  我们需要公民,更需要一个公民的国家。因此,我说教室应是“国家的雏形”——教师和他的几十个学生同伴一起,开始缔造一个“理想”的国家。

  无论什么样的计划、理想,都有赖于今天的教育者去做。

  总得去做,不做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哪怕只有少数人觉醒了,开始“实验”了,那我们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重建教学意义只能依赖于在教室里完成。这显然与教室的重要性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构建没有课堂的课堂,甚至让学校的每一寸空间都有“学习”发生,则显然教室的重要就会大打折扣,然而,我们一向太关注教室,我们甚至会等学生进去教室之后把门窗关闭,我们以为要学习只能走近教室,而在其他地方的学习似乎都不是真正的学习。对教室的膜拜不能说是荒谬的,但至少说有些过分。好吧,那就从改变教室开始——让教室先多一些“功能”和“使命”行不?让教室成为教育的“母体”去孕育我们所期待发生的一切,这就是我基本的初衷,要知道人行为的变化是人格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室正是“人格和环境”的母体。

 我所畅想的“教育实验室”如何描述呢?

 我尝试用最俗气的概括方式来概括,“12345678”。

 1、一魂:教室之魂,也可称为“班魂”,即班级信念力和精神合力。

 2、二意:两个意义,即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

 3、 三场:三个场所,即学习场、生活场、精神场。

4、四要:四个要素,即专心课堂活动;正确的角色感;良好的个人兴趣;团队的共同理想、目标、价值观。

5、五化,五个特征,即教育化、生活化、社会化、艺术化、资讯化。

6、六性,六个属性,即促进学习、重视生活、增加社会性、培养民主精神、满足身心需求、增进探索和创造生活的乐趣。

7、七区,七个区域,即学习区、社交区、读书区、自我展示区、社会区、探索区、精神区。

8、八角 ,八个角落,即医卫角、爱心角、智趣角、宝藏角、动手角、运动角、留言角、涂鸦角。

  然而,这一切真正考验的仍然是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如果我们能真正回到办教育的根本目的上来回答,则无需更多的争执。我必须要说好的教育是有共性的,在我看来:1、办学思想上是“以人为本”的;2、在办学目标上是“面向未来”的;3、在学校管理上是“人尽其才”的;4、在文化建设上是“有容乃大”的;5、在课程设置上是“尊重需求”的;6、在课堂教学上是“师生相长”的。

 其实,理解了教室是个什么地方,也便能懂得学校是个什么地方了,也就知道在今天如何当教师、做教育了。

 今天,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很多教育人未必知道这些“常识”,因而,改革也就愈加显得艰难而富有意义。

 

附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