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市创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纪实

 革命老区 2014-04-08
郑州市创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纪实
】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13-06-04  浏览 315 人次

  5月31日,郑州被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这一荣誉是国家在政法综治领域设立的最高综合性奖项,由中央综治委、中央组织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四年评选一次。评选标准包括公众安全感、平安创建、严打整治、防控体系建设、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社会管理工作等多项指标。

  此项殊荣既是我市政法综治工作获得的最高荣誉,也是对我市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最高褒奖。

  一切绝非偶然。多年来,郑州市大力倡导“务实综治、责任综治、网格综治、创新综治”,破解了一大批长期困扰社会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新路子。

  打防结合:

  营造安居乐业的治安环境

  预防和打击犯罪,是政法系统义不容辞的“主业”。

  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综治和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全市按照“抓基层、打基础、上台阶”的理念,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为打造“平安郑州”,市财政每年投入17.9亿元专项建设资金。

  为强化科技防范,我市启动实施“天网”工程,将技防建设纳入为民十大实事,每年市财政投入不低于50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3.5亿元,构建全天候全覆盖视频监控体系。

  为加大巡防力量,我市每年出资1.2亿元组建了每个社区不少于9人,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15人的专职治安巡防队,全天候地开展巡逻防范。

  在科技防范的同时,郑州市实实在在打击犯罪,实实在在服务市民。

  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从2007年起,市公安机关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四严一创”活动。

  “命案攻坚”、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打击“假农资”、围剿“假冒伪劣食品”……据统计,四年来,我市公安机关综合打击效能、“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经济犯罪四项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全省第一。一系列专项行动的开展, 有力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平稳。

  群众安全感的提升在两组数字对比中得到体现:

  24.32%、12.86%、8.57%、2.35%, 这几个看似平淡的比例数字,正是郑州市2007年至2010年四年间刑事案件发案率的下降曲线;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市公众安全感从2007年上半年的84.4%提高到2010年底的95.32%。

  2012年,全市刑事案件总量同比下降13%,命案发案率同比下降13%,群众安全感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前列。

  如今,全市划分为110个巡防网格,公安、巡防、武警全天候巡逻防范,日均刑事类警情始终控制在80起左右,远远低于周边其他省会城市,郑州成为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

  检察机关建立“一站式检务中心”,持续开展“五进”千家行大走访活动,先后走访企业263家,帮助基层解决问题80余件。

  法院系统开展“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案件集中办理”活动,审结案件560件,追回工资1000余万元,建立社会法庭126个,调处矛盾纠纷8000余件。

  司法部门组织13支群众工作队、220余名机关干部、490余名司法所工作人员、9500余名人民调解员融入三级网格,承办法律援助案件1791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9560人次,开展群众法律服务90余万人次。

  艰辛付出得到真诚回报。2009~2012年郑州市连续四年被评为“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省辖市”。

  生活在这座城市,郑州人会说,我们感觉很安全。

  润物无声: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社会管理更需如此。

  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期。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出现的社会矛盾,市委书记吴天君说:“要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切实尊重群众意愿,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全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做到常排查、早发现、早处置,同时要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汇集民意促稳定、以合作共管聚民力、以成果共享顺民心,把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解决在苗头、解决在前头、解决在源头,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最大的受益者。

  2008年8月20日,随着郑州市8340位人民调解员由业余转为专职,这支隐藏在社区里的调解力量,将专职为居民调解纠纷,为全省人民调解员制度的变革开了先河。

  为化解民事纠纷,我市推进“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大力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各类人民调解组织2653个,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8615名,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2万余件。

  为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综治网络建设向村社延伸。目前,全市共建立一级网格197个,二级网格2996个,三级网格18089个,搭建起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

  经过实践探索,郑州市通过构建条块融合、上下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治安防控和社会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个社区、每个单位、每个楼院、每个家庭,实现了人民、行政、司法三调解的对接,社会矛盾化解逐步实现了从事后处置、被动应付向事前预防、主动掌控的转变,社会管理关口前移,有效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社会管理难题。

  如今,“大调解”机制的运行,更是推动郑州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驶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使97%的社会纠纷、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安全阀”和“减震器”。

  创新管理:

  “网格”网住百姓烦心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社会管理这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郑州市搞好这一工程的利器就是管理创新。

  2012年4月27日,郑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

  “转变领导方式,光喊不行,必须从机制体制上落实。”市委书记吴天君在大会上说,网格化管理,实质就是针对现行管理制度弊端开展的一次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

  作为全市网格化建设的发源地。经八路街道办将整个辖区划分成55个网格,每一个网格指定一名社区网格责任人,如果说社区主任是“小巷总理”,那么网格责任人就相当于“网格总理”,网格范围内所有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基层问题都要管。

  曹南南是经八路办事处55个网格长中的一个。每天一上班,她就要在自己的“格子”巡查。如果发现情况,无论是排水道堵塞,垃圾堆积;或是发现占道经营,邻里纠纷,她能解决的就当场处理,不能解决的即时将信息上传至办事处电子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办事处会根据情况进行下一步处理。

  办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网格化管理的着眼点是服务群众,“网格化办公”强调“条款融合、职责明晰、联动负责、逐级问责”。这也确保了“格子”里发生的大事小情都有人管事,实现矛盾纠纷事项“一体化”调处,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

  如今,一张全新的“大网”覆盖省会,包罗社会万象、覆盖百姓民生;众多“格”,实现责任到人、摒除死角盲区。每一天,全市数以千计网格员在规定的“格子”内工作,履行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七大职责。网格员每天处在社区、街道和人群之中,成为发现城市问题的移动“探照灯”。

  4年来,全市在网格内上报各类维稳信息3万余条,化解矛盾纠纷2.3万件,排查各类安全隐患2万余个,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4万余个,实现了社会管理方式由“被动处置问题”向“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由“事后执法”向“源头管理服务”的转变。

  郑州,正阔步迈入“网格化时代”。

  源头活水:

  民生优先筑稳城市和谐之基

  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改善民生是各级政府最大的政治。我们将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尽最大的努力,更多地减轻所有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在郑州的创业成本、就业压力、安居负担,更多地改善所有老年人和困难职工群众的生活待遇、医疗待遇、社保待遇,更多地解决所有市民的饮食起居安全、出行休闲方便、消费物美价廉等问题,努力让省会市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懿在2013年的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必须加强改善民生。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新郑模式”不可不提,而“新郑模式”的实质就是“民生优先”。

  在新郑市,老百姓和政法机关几乎天天打交道,但绝非发生了什么案情,蒙受了什么冤屈。而是他们有法律服务贴心到家的检察院和法院,更有一个“万能”的110电话,拨通110,不仅能报警,还能解决水、电、气、暖、应急抢险等涉及民生的一系列麻烦事。

  2011年,新郑把“民生110”指挥中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充分利用110报警服务台在全市人民心中的影响力,依托公安“110”指挥中心,延伸成立为民服务中心。

  “警务110”变身为“民生110”后, 无所不管的110成了群众的贴心“保护神”,在帮助群众“解围”的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难点的消化剂。“我们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解决反映的问题,力争将一切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的因素消弭在萌芽状态。”110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以民为本,以民为先,是新郑市能够成为全国创新试点的源头,也是郑州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口。

  在开展民生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改变以往救济和救急型惠民,而从体制上和机制上长久解决民生问题,变间接惠民为直接惠民。

  为了关注民生,贴近百姓,郑州市不断创新社区警务模式,由基层社区民警出任社区副书记或副主任,发动全市3万多名政法干警和群防群治力量,深入社区、村庄,从关系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影响群众生活的“小案”破起,从关系群众安全的“小隐患”整起,最大限度便民惠民。

  为缓解交通拥堵,政府每年出资4300万元招聘2413名暂住人口协管员和1200名交通协管员,充实到网格中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和交通秩序治理。

  为深化平安郑州建设,我市招募70余万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并在全市家庭、社区、校园、医院、企业、机关、市场、景区、餐饮业等16个领域广泛开展“细胞工程”,构筑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层层推动创建体系,以一个个“细胞”的小平安累积郑州市的大平安。

  为切实改善民生,2012年,市政府重点实施就业再就业、卫生医疗、教育倍增、公共安全管理等十项民生工程,当年全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512亿元,增长2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

  仅去年一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解决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幼儿园96所,新增市区中小学优质学位5万个、幼儿园学位2.5万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整村推进年度任务,扶贫标准提高到3000元,比国家和省定的标准高700元,民生“十大实事”基本完成。

  创新脚步铿锵有力,风清气正沧海扬帆。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课题,郑州没有片刻停歇,更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正由“平安郑州”向“幸福郑州”大步迈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