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材用不用,网络词语都在那里

 横渡大海的航船 2014-04-09

教材用不用,网络词语都在那里

2014-04-08 00:13阅读(298)评论(1)

  文/晏扬 

  “高大上”、“白富美”、“女汉子”、“土豪”、“屌丝”、“坑爹”……这些网络词语不能出现在教科书和政府的红头文件中,这是《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中的明确规定,该办法于4月1日起施行。

  自从有了网络,就有了网民自创的网络词语;自从有了网络词语,就有了它该不该进词典、进教材、进课堂、进作文、进政府公文的争论。争来争去,结果无非是见仁见智、公说婆说。从反对者的角度看,词典、教材、政府公文都是很正规、很严肃的东西,应该规范而严谨,而网络词语往往是不规范、不严谨的,因此不能进入词典、教材和政府公文。

  但支持者认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这正是语言的生命活力所在。所谓规范词语也是老祖宗“自创”的,古人可以,今人有什么不可以?现在很多看上去不太规范的网络词语,用的人多了,大家约定俗成了,慢慢也就变得规范了。可以说,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在一家报纸做评论编辑,作者来稿中时常出现网络词语,我曾为该不该把它改过来而伤脑筋,要知道,报纸无疑也是很正规的东西。不过后来我想通了:新闻评论应该最贴近时代脉搏,既然有些网络词语大家都懂、都在用,而且可以为评论增色添彩,用一用又有何妨?当然,适度谨慎是必要的,要尽管注意语言规范,尤其要与评论的内容和语境相契合。

  于是在我编的评论版中,有时会出现“女汉子”、“土豪”、“屌丝”、“坑爹”等网络词语,但对于一些很不规范甚至很多人不懂的网络词语,我还是会把它改过来,比如“酱紫”、“涨姿势”、“喜大普奔”、“我勒个去”等。

  所以,对于使用网络词语,我的看法比较“中庸”,网络词语可以用,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情况,看语境,看这个网络词语是不是比较成熟并被广泛认可。实际上,近年来词典编撰也在“与时俱进”,把一些较为成熟、稳定、认可度高的网络词语收入词典,当然,这种收录也是比较谨慎的。

  以此来看河南省的规定,未免过于“一刀切”。政府公文禁用网络词语尚可理解,但教科书是面向孩子们的,他们最有兴趣也很有必要了解时代的新鲜事物,这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之一,教材里适当使用网络词语,反而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何况,禁是禁不了的,教材里没有网络词语,孩子们会到网络上自学。

  其实,不管教材用不用网络词语,网络词语都在那里,不多不少,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当大家都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教科书假装不知、拒不使用,多少有些掩耳盗铃。结果可能是:这些网络词语因为大家都在使用并不显得“另类”,反倒是固步自封、不食人间烟火的教科书显得“另类”和刻板。

 

分享到:
  最后修改于 2014-04-08    阅读(298)评论(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