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有效课堂的观察和思考

 转识成智了然 2014-04-10

对有效课堂的观察和思考

走了一些课改学校,有些校领导课改的决心很大,但是教师的观念改起来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得有办法。其实一些校领导的做法值得商榷,有的急功近利,有的引领不够,有的自己对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刻等等,使得一些学校的课改进展受阻,发展缓慢。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发现一些并不是教师而造成的问题。

例如教学模式的创建,有的是教学干部琢磨出来的,有的是教研组长搞出来的。但教师运用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有的并不知道模式中的环节的衔接和作用,所以课堂流程不流畅,更谈不上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模式不仅没有使课堂有效,反而阻碍了教师的艺术性发挥,有的甚至使教学环节僵化,有的老师说课改了,自己反而不会上课了。其实原因很简单,仍然没能真正走出传统教学的怪圈。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有一些这样的情景展现在我们头脑中:学生背着硕大而沉重的书包,做不完的习题,愁眉苦脸而答不出满堂问的问题。课堂中教师带着镣铐在痛苦地跳着木偶舞蹈,没有快乐,学生越来越没了灵性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愉悦的体验,问题根源在于课堂的死板和僵化!

有人这样概括传统教学方式的:

1.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

2.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

3.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美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4.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可以看出传统课堂只是学生接受的容器,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在表演,学生机械地接受、机械地训练;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厚,应付学习。传统课堂成为一根独木——灌输!

可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活动的主体。

传统课堂和课改课堂的区别

 

表现方面

传统课堂

课改后的课堂

课堂活动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发展

单向发展

多方面的发展

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探究式学习

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行动

学习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学习

批判思维,基于选择决策

教学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的、现实生活的背景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项传递

(双向)多项交换

可以看出真正的有效课堂,要从教学模式的建构、导学案的使用、把握课标、熟悉教材、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等方面改革,真正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