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一节好课“真难”

 江山携手 2015-10-31

上一节好课“真难”

上一节好课“真难”我是一名老师,一直在思考一节好课什么样。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应该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一节好课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要上好,却真的很难,一节好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有乐趣:

目前,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缺乏学习的热情,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厌学现象也逐渐增多。美国心理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有我国古代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会增强自己的学习欲望,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逐渐地变成一个勇于研究、富于创新的人。

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兴趣可以使学生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不愿意干的事往往也干不好。我们老师一定要抓住“兴趣点”展开教学,教师要找准一个最佳切入点,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使“兴趣点”的挖掘和利用真正能起到以点带面, 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2.有理念:

教育者首先要树立的教育理念。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限制了老师和学生的发展,束缚了手脚,我们就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要用发展的辨证的眼光去认识新的课堂。好课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将学生看作可被点燃的火炬,是知识和方法的自我建构者,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者。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使之主动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现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关注所有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要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人的发展。” 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有体验:

知识与体验共生,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学生也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的、经历的事,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

华盛顿大学有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看过的容易记住,做过的容易学会”,这生动地说明了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体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这种探究将超越知识范畴而扩展到情感、价值观领域,将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4.有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现代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互动的有目的的活动不可缺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设置了不少学生个人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

俗话说得好,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人都得到两个思想,甚至更多。孩子通过相互之间的叙说,不仅了解了他人想法,更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倾听、思考中发展自己的思想,提升自我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与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

5.有思考:

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变得聪明起来,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强调思考的意义:“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他还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最为重要的,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思维活动,才能为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一节好课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老师往往说得越多,提供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思考和行动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益就越低,学生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没有个性与创新。

“乐思方有思泉涌。”课堂上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独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有质疑:

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质疑,是成功课堂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好问也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可贵的求知欲的萌芽,思维火花的迸发。作为老师我们最主要的是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处提问,敢于向“书本”质疑,向“真理”质疑,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增强和提高。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创新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源泉。

古人云:“学贵多疑”。“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长进了学问。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之中的探索者、学习者,要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与困惑。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有教师还会出现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不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的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

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你的课堂也就会因质疑而精彩!

7.有生活

知识本身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之中。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鲜活教材。作为一名教师,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应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一节好课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8.有缺憾: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不是求顺、求完美,课堂教学不是设计好的完美无缺的圆,而是动态生成的有缺憾的艺术。好课无须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这种课是属于常态下的课,有缺憾的课,不图热闹,不追求形式的课,对教师有感悟,对学生有启迪,因而是扎扎实实的课。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犯错,教师要相信“没有尝试过错误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允许学生出错,要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学会自己在错误中改正,在跌到处爬起来。这样的课称为扎实、充实、真实的课。

9.有智慧:

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定的结果,好课应该是有师生的真情实感和智慧的交流,是内容丰富,师生双方活跃,给人启迪的课,是充满创新、富有个性的课。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就是智慧教育,我们要让校园、让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像沐浴阳光一样沐浴智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极力推崇智慧教育,并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

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智慧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创新教育创始人张志勇研究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每一堂课都要在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受智慧的洗礼!”

智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过程,一种境界。智慧教育的真谛是给予学生以智慧,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其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建构智慧课堂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更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有人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每一次上课我都让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我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我的心胸才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也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每一堂课都值得我再次深深的品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