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书籍和传说中,对曾国藩一生的功业归于慧眼识人、选人、和用人,正是用好了人,才成就了他辉煌的业绩。那么,俗称大清“圣哲”的曾国潘是如何选人用人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发现谜底就是重在一个“察”字,也就是他所说的“相”字。这种独到的识人用人方法,谓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典范,实在让后人赞佳至今。 据资料记载,从一八五三年开始,曾国藩与太平军抗衡了十一年,每当择吏选将,他都要先“相”再委,“相”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短暂的接触,目则一个人的五官神骨,再通过问话和交流,判定出真伪表露。“相”出清浊劣优后,还要进一步洞察刚柔,依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测卜出人的福祸和忠奸勇猛,最后依据需要委以重任。 湘军中有一员大将名叫江忠源,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考取了举人,在乡集训团练,后因参加了平定部分“青莲教”有功,被提任知县。从笫一次见面,曾就“相”出此人将“名立天下,忠节烈死”,遂大胆提拔重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打合肥,已提任至巡抚的江忠源带病督战。不料守将元炜的一个部下是太平军内线,引太平军攻入城内。江闻此变,知城难保,就决心以死殉城。当他拔剑自刎时被部下发现制止,强行扶他上马离城。但江猛击马头落地,乘隙投河自尽,江的显名殉节和曾国潘的“相”测不差分毫。 曾国藩对那些家境贫寒,有胆有识的“草根”英才也特别关注和用心培养。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四月,李鸿章奉令率军上海与太平军决战。为鼓士气,临出发前,选了一些年青军官接见训话。在接见前的一个小时,曾国藩化妆独入宿馆,见军官们有的在猜拳饮酒,有的在下棋唱歌,只有一人坐在南面的窗台下看《史记》。从宿馆巡视出来,他又故意拖延接见的时间。在宿馆等候了半个多时辰还不见召见,军官中的刘铭传按捺不住性子,寻众发作道:“对部下那此怠慢,实在令人心冷,如战事岂不要延误军机。”话音刚落,曾国潘和李鸿章步入大堂,众人都为刘铭传捏了一把汗,担心会降罪于他。谁知曾国潘走到刘铭传跟前,见窗台下看书的军官就是他,不但没有责怪,反而久久笑脸“相”望。见刘“颜广面长,钟声铁脸,有雄侠威棱之气,'相’定此人日后非成大气。”当即嘱李鸿章好生看待和多加培养。果然,刘在上海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智勇双全,军功卓著。就这样,刘铭传从一名小军官成长为一名将军,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统兵台湾成为第一任巡抚。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以后,权势更大用人更广了,但他对“相”用人才则更加谨慎,尤其对那些有背景、托关系、走后门、买官得来官名的庸才,更是“相”后打入“冷宫”不用。有一次,朝庭推荐两人到他府上任职,说这两人能文善武,可下笔千言,对天下事颇有见解。曾听后非常高兴,随即接见了这两人。“相”见完后,曾国藩对推荐的官吏说:“姓刘的一脸郁抑不平之气,将来很可能不得善终。那姓陈的将来也最多做到三至四品官阶,不会有很大的作为。”一年过后,姓刘的官员调随郭嵩焘出使西洋任副使,但此人在外常与正使郭嵩焘闹矛盾,当时朝庭由李鸿章主持政事,就奏撤副使一职回国。刘回国后十分不满,也奏李鸿章十多条罪名当杀。由于朝中的所有官员不敢得罪李鸿章,对刘的一派胡言不加理采,连刘的故交也不和他来往,有时请客也无人敢登门,刘坐在家中越想越气,不久就抑郁而死。另一姓陈的官员也由于为人底气不足,又不愿随俗,官位到五品时就告老回家休息去了。 曾国藩识人用人虽有眼力和高明之处,但也不是百分之百准确和没有失误,也有考察不力“相”走眼的时候。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曾国潘在湘营检查时遇一校官,见面后那校官对时局和战事滔滔不绝,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对攻打南京有一套力论。没过几天,曾就选调这名校官去督造炮船。不料,校官到任没几天,就盗领几千两银子逃之夭夭。待卒前来报告校官挟银逃跑,请发兵追捕时,曾这才梦如初醒。由于战事紧张,才没有派兵前去追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