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司里的那些人和事儿

 长庆wcqjs 2014-04-10

泡在这块地儿的时间也很有些年月了,基本上也都是潜水的状态,偶尔忍不住也只是冒两个泡儿而已。日子长了,有时候想想也应该蹦达蹦达,分享一点自己这疙瘩的事儿。既然这里大伙儿都是搞技术的,那就聊聊听到见到的公司里面的那些人和事儿,权当是饭后休闲吧。当然,如今这网络实在是太发达了,人肉起来也特别厉害,所以为了避免尴尬,闲扯之时俺也少不了要张冠李戴,东拉西扯的胡言乱语一番。事儿当然都是那些事儿,但人却不一定就是跟事儿对应的那个人,看客万勿认真对待,甚至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公司是老美的公司,地方是在北美,做的东西很杂,本人涉及到的部分以模拟/数模混合IC为主。大概的背景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既然是慢慢聊,那就从干活儿的人聊起吧。

 

人物一:老A

 

这里的老A跟士兵突击没啥关系。老A就一典型的老美,四十来岁,光是在这家公司已经修炼了十多年的光景,十八般武艺自然都是纯熟无比。要是老A年轻二十岁,那绝对就是一标准的阳光男孩。一天到晚都是乐呵呵的,甚少有见到其苦大仇深的表情。做人做事儿那是绝对的细致周到,对新进公司刚毕业的初哥菜鸟级人物也是礼貌有加,从语言到行为都很客气,但又不是让你感到有距离的那种,而是从骨子里面透出一种亲和力。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在公司做过实习,后面到公司来工作的哥们儿还指定想到老A手下。遇到公司内部的管理结构调整,想要跟老A的人也总是少不了的。至于能不能跟上,那最终决定权当然在上层的老大们手中。由此可见老A受欢迎的程度。

 

老A追求各种户外运动,对于跳伞之类的高危项目甚是热衷。或许这也是受家庭的影响吧,听说他老爸也是一个跳伞运动的爱好者。老A每年总要跳N次伞,公司里面自然也少不了要摆上很多的照片。谈起跳伞来总是少不了各种亲身经历的话题,甚至包括发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让我等这帮陆鸭子们眼睛鼓得跟牛蛋一般大。因为跳伞的原因,每每当公司买个人保险的时候,老A都是属于被特殊对待的对象,因为保险公司也都跟猴一样精,你娃搞些危险动作,那怎么说也得让你担待那些风险跟责任吧。

 

除了跳伞,老A还时不时搞些让我等目瞪口呆的事情。去年还是前年冬天的时候,这哥们儿跑去山里面参加什么越野跑。窗外就是快零度的温度了,山里面就更不用说了。光是跑步倒也没有啥,老美热爱跑步的那可绝对不是少数人,但是项目里面还包括诸如趟过沼泽地,甚至潜水之类的项目,那就让人不寒而栗了。这哥们儿自个儿也在感叹,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不过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只是回来好几天鼻子都是堵着的。大概是血液里面带着户外运动的基因吧,老A每年的年休假也总是提前一年就早早的定好了。上山,下湖,跑海边之类是少不了的。因为假期早定,即使遇到项目忙也能够成行,只要关照安排好就行了。这一点当年还真是让我等初来乍到的老中惊得目瞪口呆。项目那么紧张,居然还敢出去休假,要换成国内,说不定还没有回来就已经被扫地出门了。

 

这种事情看看也就是了,我等胆小,还是不敢这么玩儿的。要想休假都是等到提前几周,看看不怎么忙了才提交申请。当然,例外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一次因为老A跑得不够远,大概就两三百公里吧,遇到项目要出片子,还是被中途抓回来了一天。于是老A就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跑得足够远,要到不能被抓回来的地方才行。

 

侃了半天,都是关于老A怎么个逍遥的,似乎老A的生活就是如此的轻松自在。实际上呢?国内国外,干工程的又有几个人能够跟“苦逼”这两个字不沾边呢。我跟老A一起做过不止一个项目,头一个项目就让我对老美工程师的认识有一个大的变化。之前一直认为亚洲公司的员工都是牲口的干活,日干夜干,只要能喘气,就得干活儿。日本不知道,中国韩国反正是这个风格。读书的时候一个韩国的哥们儿博士毕业前拿到三星在韩国研究院的一个工作offer,福利很好,甚至包括相当于在当地租房几年的补助和一大笔安家费(想想要是在上海北京租个3室的房子,靠近公司,几年下来得花多少?),但是这个哥们儿最后还是放弃了那个机会。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听说那里的人晚上10点前就一般没有回家的(这倒是跟华为有点像),于是乎还是找了个老美的公司,起码还有闲暇的时候可以去打打高尔夫球。

 

回到正题上面来,在公司干活儿其实一点也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项目稍微忙一点就要加班。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纯属自愿行为。如果不自愿也没有问题,干不干在于你。但是到时候东西出不来,会不会被开掉就在于上面的头头们了。所以要是想继续吃这口饭,还是只有“自愿”这个唯一的选项,因为项目的进度是不会让人能够轻轻松松每天8小时就能够搞定的。加班干活儿或者在公司,或者回家连上公司网。不太紧张的情况下,回家基本上就是干一阵子活儿,改改电路,看看仿真结果。遇到再忙一点那每天睡觉就只有在零点之后久了,一两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忙的时候,两三点了跟老A在网上邮件来邮件去的事儿也有。有时候早上开会时看见老A鼓着个黑眼圈悲催道,昨天又干到5,6点,回去才睡了一个多小时就爬起来了,就忍不住感叹,这干工程的人怎么就总是在跟“苦逼”二字打交道啊。四五十的人还继续这样的生活,老美也真是淡定啊。好些老美要一直干到70出头干不动了才退休。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家还真是心态好,干活儿和放松两不误。这头还在夯次夯次的干活儿,转身就从天上往下跳了,论高度,那可比跳楼高多了。难道那也是一种发泄?

 

人物二:老B

老B,号光哥,老美,四十来岁,在公司已经干了超过十年了,在其擅长的领域里面,也是公司数一数二的人才了。之所以叫光哥,跟砸缸的老前辈和做慈善的标哥也没有关系,因为人家头是光的,所以就叫光哥了。说几句擦边打网的话,老美的光头还真是不少。不知道是因为出现了地中海就干脆全剃掉还是因为就是喜欢那种风格。这种事情我们也不好问不是,跟光哥可远没有熟悉到那种程度。严格说来,俺跟光哥这些年还真没有说过多少话。光哥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沉默寡言,这跟老美的普遍风格还是颇为背道而驰的。

 

和老A的热情阳光完全相反,光哥是个绝对的闷葫芦,平日里面也不苟言笑,一天到晚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盯着电路琢磨,用钻研这个词儿绝对不为过。据跟光哥一起做项目的人讲,光哥做东西做得很深很细,咋一看光哥的电路,有些地方觉得很是奇怪,加了一些电路却不知道究竟有什么用。只有到了特定的条件下面,这些电路动作起来了才终于恍然大悟。光哥长久以来一直是单身。单身有单身的好处和坏处。单身干起活儿来可以更加的心无旁骛。平日里光哥就是不声不响的盯着电路捣腾,到了项目忙得时候,这位老大甚至一整夜的耗在公司里面。当然人是不可能不睡觉的,N多在公司加夜班的人都曾描述过光哥两眼迷糊趴在桌子上的情景,然后不知啥时候又看见这哥们儿坐起来了。这场景让我想到了华为的奋斗者协议,也想到了传说中华为办公室角落里的棉被。

 

大概是因为性格使然吧,光哥做事力求精准,哪怕只有一点点地方不清楚在他这里也是属于无法容忍的范畴。这一风格实际上也是一把双刃剑。片子要是最后顺利准时出了,自然是皆大欢喜,要是因为各种原因进度被影响了,那就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微辞了。好在光哥的江湖地位足够稳固,上面的大佬们轻易恐怕也不至于有动这位老大的主意,最多不过是在别的方面发泄发泄,或者给他点小鞋穿罢了。而光哥呢,任凭风吹雨打,还是保持自个儿闷头干活儿的风格,充分体现出了淡定的老黄牛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作风。这里面或许也夹杂了几分技术控们在商业模式下面的无奈吧。

 

说到光哥自然少不了说到加班这回事儿。

 

说到加班就不妨把这个话题扯开一点。反正这也是在闲侃,天南地北也没关系。古今中外,做IC这一行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那到真是奇闻,起码对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来说是这个认识。干IC设计这一行,基本上都是弹性工作制,好处是你可以相对自由一点的安排时间,不用卡着点上班刷卡,但另一方面,也跟八小时工作制说再见了。大佬们确定项目进度的时候那是可着劲儿的把时间压缩,随之而来的就是下面的人必须要把大把大把的“私人时间”扔到干活儿中去。一天8小时,那哪儿够干活儿啊,开个会,东一下西一下,还没有干多少活儿就全折腾光了。时间不够怎么办,加班罗。这个事情还真别抱怨,古今不好说,中外则是一个理儿。以前觉得国内加班是正常事儿,到了老美这边才发现人家加班也是无怨无悔的。到了活儿紧张的时候,这边设计的人在夯次夯次的改电路,跑仿真,或者在实验室里面没日没夜的调试,那边做版图的也是通宵达旦的干。看看都是四五十的人了,干起来还真有点拼命三郎的劲头。熬夜之后要是运气好点,活儿赶出来了,第二天可以补补瞌睡,要是活儿没搞定,那第二天就赶紧多冲几杯咖啡吧。好在公司的咖啡是免费供应的,只要肚子装得下,就尽管去灌吧。

 

其实不光老美,连一向以悠闲著称的法国人在这个事情上也没得例外。我曾听说法国人一天只上6小时班,没有确认过,但知道欧洲那边好些地方周末连很多商店都不一定开门。但从法国同事身上好像没有看到那份悠闲。有一阵子我们跟法国那边一起做一个项目。因为时差,法国比我们早大半天的样子,差不多我们上班不多会儿,人家就该是下班时间了。

 

所以每次两边要一起开会,我们都是贼早贼早的,人家那边则是忒晚忒晚的。这也就罢了,有时候都到这边的下午四五点了,一封邮件过去人家也是立马就回,所以不得不感叹,这干工程的人在哪里都是个劳碌命。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面,不这样干就啥也弄不出来,这竞争也都是全球性的。

 

前一阵子,光哥终于在不声不响中结婚了。婚后回来的光哥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闷烧男。既然已经多了家庭生活了,今后,大概光哥会少一些在公司通宵达旦了吧?

 

 

人物三:老C

               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来看,多子多福,老C绝对是大富大贵的人。老C年龄其实不大,离40估计都还差着点。从老美顶级的理工学校本科毕业之后,就投身进入了IC这个行业。这些其实都不是最关键的话题,最关键的是老C已经是八个小孩他爹了。每次只要公司有什么活动,老C全家出动的时候那是绝对的壮观,他家直接就可以占领一个桌子了。所以人家都形容他家开的车是校车了。老墨和老黑不论,老美的白人家庭一般是2-3个小孩,所以老C的8个小孩就显得异常突出。

 

老C是虔诚教徒,他的教派深信每一个小孩都是上帝赐予的,所以有没有小孩应该是完全取决于上帝的意志,人类不应该干预。所以这些年来,他家基本上2年左右就添一个小孩。一般的老中家庭2个小孩居多,3个小孩就已经比较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精力上面,一方面是经济上面。国内带小孩,大部分家庭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上阵帮忙,这边的老中带小孩虽然很多父母也会从国内过来帮忙,但又是签证,又是那么远的距离,怎么说都还是不方便。往往等小孩一两岁,父母回国了就送幼儿园。即使送幼儿园,早上准点送,下午准点接,然后晚上回家也要带,一个小孩基本上就把两口子搞得精疲力尽了,两个基本上就已经快到极限了。要是赶上小孩生病那就更头痛了。特别是小孩送幼儿园,一遇到园里一个小孩生病,往往一堆的小孩跟着传染。赶上流感季节,运气不好那真是三天两头的中招。小孩被传染后说不定又把大人传染了,然后全家中招。一个同事说有一个月,他家小孩基本上接近1/3的时间都呆在家里面,两口子就只有轮流休假,弄得两口子的假都快用光了。送小孩去幼儿园经济上的负担也很重。幼儿园一个月的费用各地不等,俺们这里差不多$1200,往南三四十公里可以高达$1800,北面出去二三十公里少一点,也要一千出头。IC行业的博士毕业在这块地方估计一年工资也就8,9万,刨掉30%多的各种苛捐杂税,一个月也就只有四五千块钱。再刨掉一点养老,刨掉房贷车贷,余下的也就三千来块钱了,这还是没有扣掉水电气,伙食和房屋维修什么的费用,可想而知幼儿园这一块占了多大的比重。而且老美的工资远没有国内的涨幅高,能够有2-3%就已经不错了。这个涨幅其实也仅仅是够平衡通货膨胀而已。家里要是只有一个人工作(这边这种情况不少),一个小孩上幼儿园就满紧张了,两个小孩就真的很头痛。但对于老美而言,实在不行大不了就不去幼儿园,或者找个差点的,便宜点的;而对老中而言,要让小孩学语言,学人家的文化,又必须要把小孩送幼儿园,还生怕幼儿园差了,总不能像老墨老黑一样放敞马吧。谁叫俺们国人注重教育呢。就这之前一阵子,加州那边提出了一个SCA5的法案,美其名曰保证各个族裔有公平的进大学的机会,实质上就是要限制亚裔小孩进入名校(大学)的数量。本来当前的情况对这边的老中的小孩们就已经很不公平了,老中的小孩必须要比白人和黑人的小孩优秀很多才能够得到同等的机会,现在居然还要玩儿阴的,直接性限制入学数量,这绝对是动了华人核心利益里面最核心的那块蛋糕。从来一来就让人觉得是一盘散沙的老中们这次是空前团结和一致,各种措施铺天盖地的,终于还是把那个法案给压下去了。由此就可以见得老中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话扯得太远,赶紧回到老C身上来。对于老C来说,幼儿园的问题不用考虑,自己家里小孩就够多了,背后还有教会,那里还有无数的小孩,再加上人家本来就是老美,又没有什么语言文化的问题,而且又不像中国人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什么的,一切都很简单。其实不仅仅是幼儿园,老C家的小孩连小学都不用去上,听说他们上的是家庭学校(home school)。具体大概是几个家庭联合在一起,当然应该是小孩都很多的家庭。父母们当老师,一个家庭负责教一门课,每学期参加统考,只要成绩合格就相当于拿了同等学历的东东了。听到老美们这个搞法,我当年是差点把下巴都惊得掉下来了。俺果然还是孤陋寡闻啊。老C家不仅小孩多,还养羊养鸡。养羊是为了有羊奶,养鸡是为了收鸡蛋。要是遇上鸡蛋吃不完,公司里面就有人去忽悠老C卖点出来,那可是纯天然的有机蛋哦。对于老C家搞养殖这回事儿,我觉得更主要还是为了提高饮食上的品质,毕竟这里普通牛奶也就两块多一个加仑(3.78升),普通鸡蛋一打也就一块多钱,饮食这一块在经济上面的影响应该还是不大的。

 

               说了大半天,话题都围绕老C的生活方式去展开了。还是要回到主题上面来。老C在公司也待了十年了吧。干活儿那是没得说,有板有眼的,很有条理。啥时候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都有一个长长的清单。对于技术上宏观和微观细节的把握绝对无愧于人家毕业的学校那张牌子。而且老C的耐心特别好,有人问点啥东西那真是一点一点的解释。想想也是,人家要是耐心不好,家里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孩子了。不过也是因为家里小孩多,要让老C想老B那样总是熬更守夜的干活儿,那也太难为他了。再加上老C好像还管理着一个什么慈善组织,偶尔还要往中南美洲跑一趟什么的,所以老C更多的还是在标准的工作时间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然,到了需要加班的时候,老C也是不会含糊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干IC这一行,只是追求技术的话,日积月累会不断进步,但是要从技术上很快把职位头衔做上去,恐怕还真是要付出很多额外的时间才行。除非你老爸是李刚张刚王刚什么(老美这边其实也很讲究这个,嘿嘿)。这在老美的公司里面也是同一个理儿。这几年似乎没有看到老C在独立领导一个什么项目,而且升职相对也比较慢,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吧。毕竟要在项目里面负责就要过上老A, 老B的生活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有人潜心钻研技术,有人期望飞黄腾达,有人则是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个安静的平衡,只要生活得舒心,其实都挺好的。

 

 

人物四五:老D和老E
 
之所以把D和E并在一起,是因为这两哥们儿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是从同一所老美的顶级理工院校博士毕业,到公司的时间都在5年以内,而且也经常混迹在一起,都属于晚来晚归的夜行动物。相比之下,老D的工作时间更加反常规,他正常的上班时间一般在中午12点前后,下班时间自然也就在晚上8,9点之后了。如果说老E晚上七八点走还能够说得通,毕竟人家是光光一个,老D晚上可劲儿的在公司折腾就有点另类了,他可是结了婚的人。换我等这样干,家里面估计早就闹翻天了。好在老D家里那位也是一个纯事业型的,冲着那职业,估计收入比老D只高不低。两个人也没有看到有要小孩的意思,真是一心一意搞事业和享受生活。
 
老D是从东欧过来的,数学底子很好,学物理出身,据说还拿过什么数学比赛的奖之类。从老D身上,你是能够切实体会到扎实的数学基础对技术发展的强大影响力。老D做东西很重理论指导,经常是不慌不忙的先从理论上面推导一番,或者通过计算优化得出一个方向性结论或者具体的优化结果之后,才开始动手做细节的东西。按照老D的观点,在理论上得出可行的方案才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而且只要理论上面证实了可行,剩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实现就不是什么大事儿了。当然,这种方式也时不时把跟老D一起做东西的有些人搞得怨声载道的,说这哥们儿的想法也太理想化了一点,实际要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老D就会不紧不慢的来讨论一下,然后这哥们儿的思维就开始天马行空,浮云满地的发散开来了,不时蹦几个新点子出来,不一定都能解决问题,但是大伙儿叽里咕噜讨论一番,不定解决方法就有点影儿了。因为脑子转得快,老D对未知的新事物那是绝对的兴趣浓厚,不过要让他去做重复性的劳动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所以人都说这哥们儿适合去大学里面当教授,只要点子多就行了。这样的人才,在公司里面则是要遇到能够用他的老板才行。让老D做新产品研发,那是正对他的胃口,要是只是“微创新”的小敲小打或者是苦逼的体力活儿,人家就完全没有兴趣了。好在他的老板也是恰好是充满学术气质的技术牛人,能够充分理解老D的“苦衷”,然后把这块钢用在最需要的地儿,最后落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要是遇上一个产品推动型的老板,估计老D也早就不在这旮旯了。
 
老D平日里很阳光,也甚是健谈,可以在公司旁若无人的滔滔不绝,也经常“肆无忌惮”的高声大笑。往往听到有人在叽里呱啦旁若无人的打电话,或者讨论问题,那十之七八是老D正在激情澎湃。如果去和老D讨论什么问题,这哥们儿的态度是绝对没法说了,而且耐心还是超出正常范围的好。为了说明一个东西,他可以从最细枝末叶的边角余料开始解释,一路绕上绕下,不厌其烦的照顾每一个细节,然后到达终点。有时你的觉得他实在有点唐僧了,但他还是兴致勃勃的继续着。
 
老E跟老D不同,他是来自北美的,给人感觉比老D低调很多了。老E就一很简单的人,没有什么城府,一门心思都花在干活儿上面。不论老板给他什么活儿,也不管活好活坏,反正都是闷着头的捣腾。一天到晚,不论乐呵呵也好,愁眉苦脸也好,都是挂在脸上。时不时跟老D热烈讨论一下,然后夹杂很多扯淡相互打趣,给公司里面沉闷的气氛添加了不少的人气。大概是因为跟老D毕业于同一所学校,两人在学术上面的态度还是很类似的,虽然工作之外都是嘻嘻哈哈的模样,但回到工作上面都是那种一丝不苟,穷追猛打的类型。老中的工程师做东西经常是做到差不多就行了,只要结果没啥问题,别的也往往不太深究了。而他们的风格则迥然不同。遇到什么问题那是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非要折腾个所以然出来才罢手,而且如果可能,一定要在理论上面找出依据或者推导出来。往往很多关键的进展就是从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当中提取出来的。这一风格或者也跟他们毕业的学校有关。公司里面几个从这所顶级牛校出来的人,不论年轻的还是年级大一点的,都有这种风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同样的环境中泡上8-10年,怎么也会打上不少的烙印吧。不要看学术上面老E很是老练,但是生活当中这哥们儿就是一个大男孩儿。公司有什么活动的时候,别人要不就是拖家带口参加,要不就是把男女朋友带过来,这哥们儿可好,直接把他老妹给带过来了。遇到公司万圣节搞化妆午餐,老E也总是积极参与(这种事情老中一般就当一看客,估计90前后的这批小孩子会有些不同吧)。前一阵子头一次听说这哥们儿有女朋友,然后还是一个满世界跑的主儿,这会儿好像跑到中国来呆几个月。干啥不知道,没问过,只是不知道会不会被雾霾给熏回来。
 
 
人物六:老F
 
老F是从印度来的,到公司时间也有七八年了。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到这边的印度人,那话题就多了去了。多到完全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老中和老印之间的比较永远是一个热门话题。都是亚裔,都是人口大国,都在老美这地儿属于外来人口,走的也都是技术路线,连申请绿卡也是仅有的两个有排期的国家。虽然背景上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中差异还是很大的,两者之间甚少交集。具体怎么样,那就慢慢侃吧。
 
   老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吹,能显摆,这在老F身上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相比而言老中的工程师大多都是闷葫芦。特别是80年代之前出生的,接受的教育都是推崇闷头干活儿的老黄牛精神,鄙视那些花里胡哨的跳站的家伙。周围接触的老中,一方面因为文化背景,一方面也因为语言,往往都是干了十分,说出来的最多六七分,少的甚至都不吭气。老印就不一样了。你不管人家的英语里面有多少的咖喱味,反正那也是人家的母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又不是用来评分的,老中听不懂人家的话不要紧,老美能听懂就行了。只见人家一天到晚呱啦呱啦的吧唧,哪怕只做了四五分,也早就被吹成了十二分了。要是把一老中跟一老印放一块,十之八_九会出现,活儿大部分都是老中干的,但是关于项目进展的信息基本上都是从老印口里出来的。然后上面老大们的印象里面,尤其是那些非技术出身的老大们的印象里面,那就是老印把这事儿给解决。至于老中,就只是幕后一个苦力打杂的角色。所以要是遇到要干啥苦活累活,多半是老中在那里卖力,然后遇到升职什么的好事儿,老印吱溜就蹿到前面去了。很多老中不愿意跟老印搅和在一起,这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一次,老F跟一老中(权且称作老Q)一起做项目,我们时不时都能够看见老F抄着个手呱啦呱啦的指导人家干干这个,看看那个,跟领导训话似的。私底下一帮老中都在叨咕,人家老Q不论是学历,技术,工作经验跟老F比,都只有高没有低的,唯独就是比老F晚来了两年,当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老Q是个闷葫芦,典型的光做事不吭声的老黄牛。两人被凑在了一起,主要的活儿都是老Q在做,还搞得老F跟老板似的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算是哪门子事儿啊。到了后面进Lab测东西,一天到晚老Q就泡在Lab里面,不时老F会去晃悠晃悠貌似指导一番工作。隔了几天,看终于看见老F也做在Lab里面干了一阵子活儿了,然后就听说那几天烧了N块片子。这还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啊。动手的都成孙子了。更让人唏嘘的两人在公司的结局。据说老F为了升职,还越级跟上面的老大交流了交流,然后升了职立马就跳到另一个分部去了。而埋头努力干活儿的老Q在一拨的裁员当中不幸中招,被撵出了公司,私底下听到的一个原因就是跟人的交流不好,很难在公司中,特别是在上面的老大心中建立起足够的认知度。这就是文化差异啊。
 
既然说到这里,就多聊两个事儿。一个事情发生得早一点,还是在学校里面的时候。实验室里面一老中跟一小印还有另一个人一起做一个课程的项目。因为是终期的项目,要在最终的课程成绩里面占相当的比例,所以大伙儿都很重视。小印大概是因为修的课多吧,做项目的时候基本上就失踪了。等到最后要上台报告的前一天,小印出现了。从头到尾问了很多的问题,然后主动请缨,第二天做报告的时候他上去讲。那老中在实验室里面也是一个出了名的角色,当即就把小印给顶回去了。事后聊起这个事情,我们都在感叹,这人跟人的脸皮厚度还真是大不一样。要是事儿不是自己做的,理不直气不壮的,换了我等那是一定低调再低调,生怕给人发现了。可是人家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在外面展示标榜自己的机会。另一个事儿是一次公司开会,来了一个部门的老大的,老印,给我们介绍一个新开发的东西。身边跟来了四五个人,有三个是老中吧,就坐在边上。老印在上面高屋建瓴的说得口沫横飞,天花乱坠,但是只要涉及到任何的具体数据和内容,一律立马让边上坐着的人作答。不能不说人家真是高明,抓大放小,把握全局,至于具体干活儿的细节那是手下人的事情。这一点我等老中还真是得学学,一味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可能到最后也就是一打杂工的命。常常看见报到说硅谷的科技公司里面当头的有多少多少的老印,而老中就只是凤毛麟角,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老中在表达自己上面太过腼腆和低调。你都不开口,在这个全球各色人等汇集的弱肉强食的地方,怎么能够混得一席之地呢。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来的老中工程师很多都是属于从小老老实实读书,心无旁骛的乖孩子,经过各种考试,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的重重筛选,想法多的,活跃的可能大多都早就到现实中去拼杀去了。余下的跟老印比比,那自然是自叹不如了。
 
    话又说回来,虽然老印们普遍比较喜欢显摆,也容易让老中们产生出面对王婆一般的抵触情绪,但喜欢显摆并不能一定代表着人家肚子里面没有货。有不少老印手里其实还不只是有两把刷子那么简单。曾经听过一个老印的讲座,那绝对是功率器件领域的超级大牛,IGBT就是人家发明的,能不牛?人家的讲座上面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对于自己光辉业绩的盛赞,比如什么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自己发明了什么,什么理论又是自己第一个提出,当下自己提出的东西又有多大的影响力,诸如此类。在人家的字典里面,绝对没有酒好不怕巷子深这样的规则。谦逊这个词儿在人家那里的定义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差别的。人家的逻辑是,既然都在卖瓜了,自己都不给自己努力夸一下,还怎么能期望人家来夸自己?老印们的夸夸其谈容易让人产生这帮人就会吹牛的错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人家有那么一部分人是既在显摆,也在刻苦修炼。也恰恰就是这一拨儿人,很值得老中们学习学习。其实放眼看开,在这边混得好的老中,其实也都是敢于和勇于开口的那一拨人。
 
人说老中是散沙一片(对与不对这里先不讨论),与此相对,老印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抱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有足够大的人脉网络。别的不说,我以前住的小区里面有不少的老中和老印。只要不是下雨,每天下午5点到7点,小区的湖边就是一大群的老印。好几十号人,那真是男女老幼,全家出动。一个小区里面的老印之间基本上都很熟悉。反观老中,估计小区里相互间认识的就没有两人,最多就是混个脸熟,见到点个头,知道是住这嘎达的就到头了。在公司里面,老印们的人际网络也是铺天盖地的,这个网络在公司内部是跨越各个地方的分部,延伸到各个角落。很多时候,老印的信息都很灵通,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立马就知道了,而老中很多时候火都落到脚背上面也还是懵懵懂懂的。得益于老印的这个特点,老F在公司也是消息灵通人事。各个地方要是发生点什么,人家总是属于最先知道的那一拨儿。时不时跟人神侃的时候还爆点什么内幕消息之类。人家可不仅仅是跟同一地儿的人在神侃,公司在各地儿可都有人家的眼线,当然,他也是人家在我们这地儿的眼线。这一点上面老中还真是要跟人家学习,不要死抱着那种老死不相往来,或者文人相轻的思想。其实老中也不完全是独狼,公司里面在一个地儿工作的老中之间还是很熟的。但是和老印们比起来,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不断扩展自己的网络方面,确实还有太大的差距。
 
老印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能吃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提到老中的文章就喜欢说中国人是个吃苦耐劳的民族。其实跟国内国外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吃苦耐劳其实往往是跟经济基础挂钩的。没有经济实力,除了吃苦还能干嘛?当年国内出来的留学生,身上揣的钱就只够路费,生活都是靠奖学金的。上次跟一个毕业于麻省理工的前辈聊天,人家八十年代到的美国,到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向学长借钱,不然房租都给不出来。人家那时候,为了省一块钱还是五 毛钱的地铁票,大雪天拖着一个行李箱,轮流抱着小孩子走几站路去超市买菜。我等这一批出来的已经是2000后了,不少人都在国内或多或少工作过一阵子,基本上出来身上都有个三四千块钱,能够对付几个月了。而现在出来的小孩子们,像之前我们隔壁的那三人,来了不到一个月,就三辆崭新的SUV停在楼下了。因为经济基础不一样,所以关心的东西就不一样。当年的人更关注的是怎么生存下去,现在的小孩子关心的东西更多是怎么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起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处事态度,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跟现下国内出来的小孩子们比较起来,老印们的条件显然不是那么乐观。据说很多老印都是拿的贷款出来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通过一个最快的途径找到一份工作,然后打工还贷,再把家里的人搬运过来。所以,这边的绝大多数老印学生都是读一个硕士,而且每个学期尽量多修课,早一个学期修完学分,拿到学位就赶紧去找工作。这或许也是读博士的老印比例较低的一个原因吧。这里想起一个曾经听说但未经证实的故事。我等在学校的时候,一般都是助教助研(这就是所谓的奖学金,其实就是校内打工),一个月千把块钱。住宿方面一般都是在校外几个老中合租,一人一个房间,共用客厅厨房,一个人摊下来两三百一个月(各地儿不同,不要深究)。一次听说学校里面有一群老印,十几二十个人住一个公寓(这个当然是私下的操作,公寓管理方肯定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因为睡不下,就只有分批去睡,有的白天睡,有的晚上睡。谁要是拿到了奖学金,就可以搬出去,然后又有新的人加入进来。这个事情是听说的,没有办法验证真实性,但是身边却还真是见过另外的一出。以前住过的一个小区里面的邻居是印度人,年轻人是做软件工作的(平均收入比做硬件的高)。两室一厅,住了两户人,两户人都有小孩,而且是婴儿,然后两户人都有老人过来帮忙带小孩。可以想象那屋子里面挤了多少人。换老中应该极少有人能够接受这种状况的。工作结婚生子了都是这样,就不能不让我觉得之前的那个故事的真实性大增啊。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面锤炼出来的印度人,一旦眼前有什么机会,那迸发出来的小宇宙和能量足以把我等往往还有点清高思想的老中轰得无影无踪,就更不用说一天到晚幻想着享受生活而不面对现实的人了。这也就难怪这边混高层的老印远比老中多了。话又说回来,虽然很多时候还是看不惯老印们的一些做法,但是人家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这一篇东西具体着墨写老F的内容不多,大部分时候都在东拉西扯的瞎侃了,不过相信对于老F是个啥样的人,应该也还是有点谱了吧。
 
 
人物七:G女士
 
这次话题的主角是位女士,虽然不知道确切年龄,但肯定还是比我等大些,毕竟人家在这家公司就呆了差不多十年了。不过因为人家跟我等甚少打交道,又是女性同事,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用上女士的称谓吧。
 
G女士来自东南亚,从长相上面跟国人没有明显区别,猜测人家祖上应该是跟我等的先辈有些关系的。不过平日里人家似乎对于我们这帮老中不是太感冒,相比之下跟老美们的交流要多一些。人的性格还是可以从行为上看出来的,G女士的性格应该是自负加上偏内向吧。平日里面话不大多,但是表情是随时都比较酷的那种。G女士应该会一些中文,多少不知道,毕竟交集太少。就这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那次一群人出差开会,会后吃饭喝酒的时候一帮人在神侃,老D老E正在热切的讨论关于东亚东南亚用毒虫泡酒的事情,G女士也是难得的很兴奋的参与讨论(酒精的作用?),大概是说了什么东西,看我等老中没有反应过来,直接蹦了一句中文出来,乖乖,立马闪翻了。还好平日比较收敛,没当着这位老大用中文胡乱发飙。要不然,那就是当着和尚骂贼秃的后果了。不过还真别说,普通话在这边还真不一定就是安全语言,说不定啥时候就遇见一老美跟你冒几句出来,回过神来一打听,不定人家老婆就一中国人。
 
G女士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做事极度的细腻,同时对问题的考虑也钻得相当的深刻。平日里面很少看见G女士到处晃悠或者跟人八卦啥的。她在公司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坐在座位上面干活儿,就跟一尊佛像一样在那儿打坐修行,一声不吭,保持绝对的寂静。曾几何时,G女士电脑的风扇出了状况,不断发出嗡嗡的声音,我们这些隔了几条街的人都被搞得头痛不已,而G女士却是我自岿然不动的淡漠,继续自个儿的功课。当然,公司的另一个记录也是G女士首创外加保持的。一天,突然听见她的隔间传来一声大响,然后就看到她的椅子吧唧一下散架了。老美的椅子可不是豆腐渣工程,一定要保证两三百斤重的体型坐上去也不会出状况,不然出点问题生产厂商还不把裤子都得当掉拿来赔啊。而且,体型庞大的老美可不是小概率的比例。按照老美自个的说法,地球那一头的中国印度人实在太多了,比老美多了那么多倍,为了保持地球的平衡,老美只有在每个人的体重上面做文章了。以G女士那样娇小的体型,居然能够把老美的椅子给硬生生的坐散架,足见这位老大的功力有多么的深厚。当然,这些废话都是扯淡的,但是G女士做的活儿那真不是一个漂亮就能够形容的,绝对对得起她的态度的。她做的东西,各个犄角旮旯,根根梢梢的细节都是尽量详尽的考虑到。只要一读她写的文档就知道,不仅是关于项目的各个细节,连哪一天开了什么会,哪个人在会上提出了什么相关的观点,对某个问题作了什么解释,包括她对问题和解释的理解,甚至对方如何确认的,都有极为详尽的记述。看她做的电路,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了无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layout的注释极为详细,每个管子,每个电阻单元怎么放,按什么顺序,为什么这样放…简直是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她的文档往往都会成为给新人模仿的模板,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成功复制出这个奇迹。这个方式方法是性格决定的,无法山寨,特别是当活儿很急的时候。正是因为她的这个特点,遇到要设计审查(design review)的时候,老大们都下意识的把她抓去,很多设计当中非常细节的问题往往她都能够给抓出来。
 
除了极度的细致以外,G女士对于问题深度的把握也不亚于前面聊过的老D等人。G女士跟老D不是校友,但也是老美一所顶级的理工院校博士出身。对于新鲜事物同样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嗅觉。做东西也同样注重建立起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不过G女士跟老D还是有满大区别的,一个是G女士相比而言更偏重实际一些,想法更接地气;相对应,老D则更天马行空,飘忽在上一些,或者说更有颠覆性;另一个就是老D对于写文档之类的事情非常的不感冒,只有实在躲不过了才对付一下。如果用两条平行线来形容两个人,那老D那根线在天上延伸,G女士的线则在地上延伸,同样的方向,同样的犀利。
 
侃完了工作上面的事情,最后也稍微八卦两句。G女士当然是已婚人士,但是直到现在都还丁克着,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专一的投入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里有小孩和没有小孩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听说她老公是跟公务员类似的工作,或许即使有了小孩,她老公也能够担当奶爸的角色吧?那样G女士还是可能大力投入工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