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

 黑暗之领 2014-04-10

山西省实验中学   曹军利

 

一、“问题”的提出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说过: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决的历史。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应该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

二、对“问题”的再认识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教学中问题讨论的记载。现代语文教学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反对“满堂灌”,提倡提问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引导学生走向创造之路的功能。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且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相比之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更具有创造价值。这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1.从问题产生过程来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愤”“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2.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一般会孜孜以求,探究解决,表现出执著的追求性。3.从问题的本身特点看,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具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4.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创造性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问题,百发明的先声;而发现类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已知的,发现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情境的再创,从人类认识的角度看,未提供新见解,但从学生认知个性来说,却是独立的发现,是探索,这种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和思维发展下去,就是真正的创造和发现。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最具实用价值的是发现型问题。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如果我们用创造学的问题观来观照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1.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本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者或说拥有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大多数教师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判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由于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和学常常油水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便在所难免。

2.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有人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被老师“牵了一回牛鼻子”,课堂的主人仍是教师。

3.唯教参是从,追寻“标准答案”,无视学生思维活跃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语文学习本是最具主观性、创造性的学习,一味遵崇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最终将引导学生走向思维僵化。

以上问题,有的是理念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但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20002月最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羊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探索一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模式已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必需。

三、问题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探索

我尝试问题教学,始于1998年。开始是在一个单元内实施,效果很好,便推广到各个单元。2000年初参加学校创新教育课题组后从创新的角度思考,愈发看到该教法的潜力。20007月,我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时使用这种模式,受到评委的充分肯定。下面将我的思考和探索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内涵及目标

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问题教学,其内涵包括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两个层次。所谓语文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怀疑、困惑、不解、焦虑,然后去探究的心理状态。质疑能力则指具体指出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这二者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问题意识既是形成质疑能力的前提,又是潜在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母语学习中,因稔熟而忽视问题的存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问题教学应达到以下的目标:

学生不满足于对文章字面意思的学习,贿善于根据语境揣摩语言的含义,善于挖掘深层含义。

不但能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捕捉信息,理解文意,而且能对文章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不仅能进行一般理解性的阅读,而且能进行鉴赏性、批判性的阅读,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具有创造品格,不轻信,不盲从,往往有独到见解,且能自圆其说。

写作能力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见解深刻。

不难看出,问题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正是“大纲”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问题教学应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2.教学模式简说

1)教读课型简说

自读文本,发现问题――问题归类,分类寻解――学生尝试,教师点拨――回顾思路,总结方法――实弹演习,强化训练

解说:

第一步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我感悟,在反复阅读中发现问题。该阶段的难点是要对还不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教给他们质疑的基本方法。需要注意之处是一定要给学生留足读书时间,切实让学生读书。

第二步是教学的“瓶颈”。由于个性、阅历、知识基础等差异,学生会提出形形色色、层次不刘的问题。问题很杂,但从教学角度看又有重点和非重点,难和易的区别。为了避免“胡了眉毛一把抓”,既解决问题又突出重点,这一步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一步的难点是对分类标准的把握,一方面要灵活,一方面要尽量体现规律性,使阅读的方法对同类文章问题归类具有示范性,比如现代文,一般可以从思想、内容、结构、语言、基础知识等方面归类;文言文可以从文字和文意理解两大块归类。具体到每一篇文章还要考虑文体等因素。可将重点问题、共性问题,作为主体内容;而其他内容可通过分工合作形式完成。

第三步是主体步骤,是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让学生尝试解答,启动学生的智慧,只在必要时给予点拨。教师的示范分析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

第四步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问题解决了,是怎么解决的?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步一定要让学生来完成,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第五步通过训练,使前四步的成果得以强化。

2)自读课型简说

自读文本,发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班级交流解决――总结

和教读课型不同,自读课型教学环节突出两个讨论环节。小组讨论是在小组范围内通过交流,解决一部分个性问题,将解决不了的大问题上交到更大的群体中去解决。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

从以上简介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读式还是自读式,问题教学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是问题的拥有者。二是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交流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教师是学习的点拨者、评价者和必要的补充者,这也是问题教学的最大特点。

四、使用问题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质疑和教师提问的适当互补。让学生做问题的持有者并不排斥教师的提问。有时学生质疑关注点较偏,不足以体现教学重点,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扭回教学正轨。有一次执教《六国论》,学生质疑全都是文字方面的,而本文分论点式结构和有争议观点又是对学生进行论证结构和辩证分析的好素材,解决完文字方面问题后,我向学生提了环环相扣的三个问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围绕论点如何论述的?(3)作者以严密的论证证明了观点,具有不可驳辩的说服力。然而,我仍要问: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由于问题设计有层次、有深度,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这一组发自教师的提问很好地弥补上学生提问的缺憾,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实质上学生仍是问题的持有者。

2.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多一些宽容。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之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及时加以肯定。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实行问题教学,对于学生提出幼稚的、古怪的问题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走出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否则,教师遮遮掩掩,只会扼杀问题教学。

推荐人语

   听曹军利的课,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多使人感受尤深。读了此文,似乎探得了他的学生她的课堂活跃的原因:原来她正在探讨“问题教学 ”的理论并用心实践着。“问题”一词是人们所熟悉的,而“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便有了全新的含义。她的这篇论文对“问题教学”这种模式作了理论建构的初步探讨。有着可贵的创新成分。比如用创造学的问题观来关照语文教学,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一语中的,颇有新意。第二部分“教学模式简说”中对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的“简说”不仅清晰有序,观点鲜明,可操作性也强。一种新的富于创造性的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尤其实理论上的探讨并使之日趋完善,以求对实践产生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并非易事,这是军利不断努力的一个目标。

山西省特级教师 卢传梁

文章选自《语文学习·青年教师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