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梁素海的形成和演变

 乌梁素海书斋 2014-04-10

 

乌梁素海的形成和演变

 

内蒙古乌梁素海李爱民

 

自中、挪、瑞三国综合治理乌梁素海的研究成果出台以后,有不少有关介绍乌梁素海的文章。我这里介绍一下有关乌梁素海的形成和演变情况。


据有关资料记载,乌梁素海形成于1930年。


乌梁素海位于河套平原最东端,地势低洼,早年曾是黄河的北支流故道。黄河北支流顺狼山流到这里,受乌拉山的阻挡转向西南,最终又汇入黄河南河道(现今的黄河河道)。由于河水流到这里受阻,使河面变宽,流速变缓,致使河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人们又在乌加河上游筑坝拦水,最终使这股黄河北支流断流。因此,这里空出了大片土地,人们把这里叫做“乌梁素”(意思是:长树的地方)。乌梁素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杂草丛生,宜农宜牧,清政府开始在这里垦荒放地。除了四周农民不断迁居这里耕种,还有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来此耕种的农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除了耕种户外,还有开碾坊、油坊、铁木匠铺、贩卖牲畜、做草料买卖,开车马大店的等等。这里的农业用水主要来源于上游的乌加河和山洪。


1930年大旱,致使这里的农业颗粒无收。地主动员佃户到乌加河上游同义隆拦河坝要水,引起纷争。纷争中,有人掘开拦河坝,致使乌加河水像脱缰野马凶猛下泄。不几天,大水便淹没了整个乌梁素地区,不少村庄来不及搬迁就被淹没在大水之中。如:南、北隆太、红卯图、三里城、柴碾坊等。至此形成了乌梁素海。


1931年反旱为涝,黄河水势大,致使乌加河河坝到处决口,同时还有河套地区先后开挖的几道大渠也不断向乌梁素海泻水,再加上乌拉山、狼山的山洪,来水勇猛,而下游排水不畅,致使乌梁素海水面不断向四周扩大。


1933年,原种植户为了继续种地,大家按股集资从下游经西山嘴开挖了约20华里的“退水渠”,意在向黄河退水,恢复原来乌梁素的耕地,但由于上游来水大,退水渠的退水能力不及,一直没能达到预期目的。


1934年雨水偏多,红山口、莫楞河山洪大量排入海内,致使乌梁素海的水位高涨,淹没了周围的刘补隆、鸡乌素、维圪图、八倍水道、石兰计、广义站等村庄。


1938年,乌梁素海达到历史最高水位,东抵黑头崖子、三里城、坝头,小明沙、南昌、坝湾,北抵台路南,西至哈惠桥、白盛号、生洼地、黑坝;南抵耙子布隆、西山嘴。南北长约120华里,东西宽约50华里。这年乌梁素海水面扩大到120万亩。


以后水位逐年下降,到解放初期,乌梁素海的面积约为80万亩。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家实行“以粮为纲”政策,截断上游水源,围海造田,乌梁素海水位一度下降,水面面积急剧缩小。1965年,乌梁素海几乎干涸,除了最低洼处的海壕、虎太圪钵、大泊儿洞等部分水面外,其他地区几乎干涸。后来,国家又恢复了乌梁素海的多种经营政策,引黄河水进入乌梁素海,水面又恢复到37万亩左右。

1976年,河套地区开挖、疏通了总排干沟,基本上完成了河套地区的排灌配套工程,阻断了乌加河向乌梁素海供水的源头,总排干沟的排水就成了乌梁素海的主要水源。


1978年秋,雨水偏多,总排干沟向乌梁素海的排水量偏多,再加上大量山洪下泄,造成乌梁素海的水位急剧高升,致使乌梁素海的北海坝、西海坝几处决口,淹没了原来围海造田的部分土地,水面又扩大到44万亩。


之后,政府多次投资修建和加固乌梁素海西北岸海坝,并在乌梁素海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处修建水位节制闸,将乌梁素海的水位控制在了黄海高程1018.5的水平线上。至此,乌梁素海的面积也就趋于稳定状态,一直保持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