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如何不让“一把手”缺位? 焦若飞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督导组要从严从实开展督导工作,加强学习,解决“不会督”问题;强化担当,解决“不敢督”问题;严格标准,解决“不严督”问题。要把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做为督导的重点。(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无疑,这一要求切中要害。 几乎人人都知道监督一把手的重要,人人要求对一把手进行有效监督,但让谁去监督一把手,如何监督一把手,回答起来似乎并不难,难的是具体监督,尤其是监督到一把手个人。 不谈一把手监督的监督似乎不是监督,谈了一把手监督又没有实质性监督,监督“无根”,又有些令人底气不足。 时至今日,监督一把手,一直都是只停留在文件中、纸面上、要求上,很难见到一把手受到了来自制度、上级、下级乃至群众的有效监督,对一把手的监督真正成了摆设,是一把寒光闪闪,却无法伤人的“宝剑”。 原因之一,恐怕是来源于一把手的权力刚性远远大于监督之剑的硬度。在现实权力构架内,一把手无疑仍然是各自势力范围的“太上皇”,不仅可以左右一切“人和事”,有生杀予夺、自由处置、很少受到制约的权力,而且,还可以对“监督”进行左右,决定取舍是否乐意接受监督,其权力完全可以让监督之剑束之高阁。平心而论,一把手既可以把监督称之为“监督”,也可以把监督称之为“整事”“整人”“破坏团结”,现实中,有谁稍对一把手“不尊”、略有不同意见,轻者说你不知“眉眼高低”,重者说你“端枪等着”,但“中枪”的,往往不是“一把手”,而是“监督人”。有些一把手受到监督时,不是夹起尾巴做人,而是拿着举报信对号入座,大肆宣讲举报信件,要求查办举报监督。无可否认,当权力超出监督的力量,或力量对比悬殊时,监督便不能称其为“监督”,也根本无法实现监督。 制度设计还没有达到可以监督一把手的程度,是原因之二。主要缺乏来源于顶层的决心和对一把手监督工作的总体布局。在上层设计上,只把一把手监督泛泛而谈,缺乏可以操作的顶层制度设计,即对一把手由谁来监督、怎样监督、监督到什么程度、程序如何、评价及运用等关键环节在制度设计上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也乏于对一把手监督情况的具体检查和评价考核,一把手监督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把手监督既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更勿论法制层面。 不习惯监督,也是监督流产的重要原因。实际上,这是全方位的不习惯:上级不习惯监督下级“一把手”,因为“爱护”多于“监督”,有些人乐于与一把手打交道,甚至有利益纠葛,所以监督不是“太远”,而是“太软”,出手制定制度和例行监督总要留一手,不把事情做绝;同级监督碍于情面,陷于权限,这是潜规则不允许的,监督就是一句空话;群众监督、下级监督,不是不会,就是不敢,更是不习惯,虽然许多人看不惯“一把手”皇帝一般无二的“特权”,但却不习惯监督。其实,一把手监督,就是一块“监督真空”。 实际上,一把手监督,不论愿意与否,监督如何,都是监督工作无法回避的,也是大家最终都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 换言之,对“一把手”的监督“缺位”,权力的监督就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 解决一把手监督,关键是要让监督一把手这件事落地生根,在制度上做实,而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要求上。要尽快下决心,统一思想,把一把手监督上升到政治进步的层面去认识,形成一个能监督、敢监督、会监督的程序、制度乃至法治氛围,决不能隔山放炮、实功虚做,这样的监督才会来劲,才有意义。(来源:强国社区2014年04月10日;收藏:xy67896789 ) |
|
来自: 老樟xy67896789 > 《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