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杨敬科书法 2014-04-11


纸者阵也[1],笔者刀矟(shuò)也[2],墨者鍪(móu)甲也[3],水砚者城池也[4],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yáng)笔者吉凶也[5],出入者号令也[6],屈折者杀戮也[7]。夫欲书者,先乾研墨[8],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9]、平直、振动[10],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11],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12]常作此书。钟繇弟子,乃叱之[13],三年不敢见,即潜心改迹[14]。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15],每作一□[16],常隐锋[17]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18];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19];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20];□□□□[21],如屈折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22];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23]。先来书恶[24],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25],遂得《笔势论》[26],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27],皆依此法。

 

【注】

[1] 阵:阵地。[2] 刀矟(shuò):即刀槊。“矟”同“槊”,长矛。[3] 鍪(móu)甲:盔甲。鍪:头盔。[4]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5] 飏(yáng)笔:举笔作书。“飏”同“扬”,扬举。吉凶:指用笔的精熟或拙劣影响到书法的优劣。[6] 出入:指行笔时的纸面运动与空中运动。把行笔比做“号令”。[7] 屈折:即转折。以“转折”比“杀戮”,以杀戮为胜败的关键提示转折为书法的关键。[8] 乾(qián)研墨:专心磨墨。乾指君主,心为人之主,引申为专心。[9] 偃仰:俯仰。[10] 振动:有规律的运动,即律动。[11] 算子:一、竹制的筹;二、算盘。指平直整齐。[12] 宋翼:三国时魏人,钟繇(151~230)弟子,《书史会要》云钟繇之甥。[13] 叱(chì):大声呵斥。[14] 潜心:心静而专一。改迹:即改变旧习。[15]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波亦称磔,即捺笔。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忌一滑而过。其实,书法的基本笔画均内藏转折,亦需一波三折。[16] 此处《历代书法论文选》缺一字。联系前后,可能为撇。[17] 隐锋:即藏锋。[18] 横如列阵排云:指横画的意象壮阔高远,行进中藏内敛,所谓无往不复。列阵:布列阵势。排云:高耸入云。[19]戈:即斜钩。百钧弩发:形容笔力雄健。钧,三十斤合一钧。三千斤合百钧。弩:用机械发射的弓。[20]点如高峰之坠石:写点应富有力量动感,以避呆板。[21] 此处《历代书法论文选》缺四字。联系下文“如屈折钢钩”,或为“每作一趯”。[22] 牵:指竖画。万岁之枯藤:指强韧的力量。[23] 放纵:指向右、向左的挑,例如策(短横)、啄(短撇)。趣骤:指快步走。“趣”(qū)同“趋”,快步走。骤:迅疾。[24]书恶:写不好。[25]晋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80—289。许下:今河南许昌。破钟繇墓:钟繇230年去世,至八十年代墓被破,已五十年。[26]《笔势论》:笔势是运笔的关键,是笔画运动或静止时的过渡。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yuàn)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蔡邕《笔论》强调“书者,散也。”《九势》强调“书肇于自然。”合而言之注重“心手双畅”。[27] 真书:从南北朝到唐代,楷书有正书、真书、隶书等名称。“正书”、“真书”都是相对于“行书”、“草书”而言的,“隶书”是相对于“八分”而言的。东汉的隶书也称八分,但一直到了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即楷书)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第79页、95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行书:今传王羲之的行书几乎都是介于楷书跟今草之间的那种行书,但在刘德昇等人的时代,今草还不存在,他们所写的行书当然不会跟我们所熟悉的行书完全一样。早期行书,介于新隶体和处于由章草向今草过渡的阶段中的草书之间。(同上,第90页、91页。)

 

【译】

书法的纸,好比是阵地。笔,好比是刀槊。墨,好比是盔甲。砚,好比是城池。心意,好比是主帅。本领,好比是副将。结构,好比是谋略。举笔,好比是吉凶。行笔,好比是号令。转折,好比是杀戮。将要作书时,先专心磨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律动、使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如果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叫书法,只不过得到些点画而已。从前有位叫宋翼的人,常常写成这个样子。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于是呵斥他。宋翼三年都不敢见钟繇,即潜心改变旧习。后来每作一捺,常一波三折;每作一撇,常藏锋之后再出锋;每作一横,壮阔高远如列阵排云;每作一斜钩,笔力雄健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厚重如高峰坠石;每作一趯,峻峭如曲折钢钩;每作一竖,强韧如万岁枯藤;每作一策、啄,劲捷如举步快走。宋翼原先书法不好,晋泰康年间(公元280—289),有人于许昌挖开钟繇墓,遂得到《笔势论》一书,宋翼读了这本书,依书中方法学习书法,于是名声大振。想写真书和行书,都可依照《笔势论》的方法。

 

若欲学草书[1],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2],字体形势,状如龙蛇[3],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4]。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5]。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6],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7]。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xiá)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8]。其击石波者,缺波也[9]。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10],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11]。

 

【注】

[1]草书:诸如章草、今草、狂草。章草由隶书演化而来,受早期行书和楷书的书法的影响,章草逐渐演变成为今草,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王羲之、王洽变章草为今草。使用今草的人主要是一些文人学士,唐以后更有所谓的狂草,完全成了一种供欣赏的艺术品。(参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第95页,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2] 缓前急后:草书比之真书更加强调线性,书写时更显节奏,缓急即节奏的体现。缓处蓄势,急处律动,前缓后急,回互变化,行云流水,一气呵成。[3] 字体形势,状如龙蛇:书法的形势大概有两种:一为字势,一为笔势。须如太极中间的“S”。[4]“相钩连不断”等三句:指笔势虽相钩连不断,仍须有挺举、蟠屈、回旋、起伏的变化,而不得使齐平大小一致。棱侧,形容运笔的变化。棱喻挺举,侧喻蟠屈回旋。[5]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等四句:主要讲草书“点”的写法。这是说遇到草书中该下点的地方,应放在所有连贯的字画都写毕之后再写点。写点之时,须观照当下形势,于空中摇笔取势,而后掷笔作之。“有点处”:指下点的地方。竟:终了;完毕。掷:本意为扔、抛,此处的掷笔,强调了取势的重要。[6]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古隶是介于篆书与八分之间的过渡字体,三种字体或圆,或方圆、或方,这是说草书应方圆兼备。[7] “亦不得急”等五句:指出行笔不能急,强调墨入于纸,否则意思浅薄。这主要是用笔时直滑而过,不知中锋用笔的要义。[8] 章程:即八分书。行狎(xiá):即行书。击石波:例如水落石出,笔势由上而下,至底部往旁边出锋。[9]缺波:即短波。缺,短少。[10] 隼(sǔn)尾波:八分书横向出锋的波,俗称“燕尾”。[11] 钟公:即钟繇。公:敬辞。魏文帝:曹丕。《太山铭》今不知何处,《魏文帝受禅碑》见传世三国·魏《受禅表碑》。

 

【译】

如果要学草书,又有别的方法。缓处蓄势,急处律动。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笔画形势,勾连不断。其中,仍须有挺举、蟠屈、回旋、起伏的变化,而不得使齐平大小一致。每作一字,应当写点的地方,须放在所有连贯的字画都写毕之后再写点。写点之时,须观照当下形势,于空中摇笔取势,而后掷笔作之。写草书,还应当融入篆势、八分、古隶的意味,不能因为心急,令墨不入纸。如急迫作书,意思就浅薄,用笔就直滑而过。惟有章草、八分、行书等,不用草书的纵势,但用击石波的横势。击石波,就是笔势由上而下,至底部时往旁边出锋的短捺。再如八分,更有一种称之为隼尾波的波捺,如钟繇《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应用了这种字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1],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2],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3],将谓大能;及渡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4],又之下,见钟繇梁鹄书[5],又之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6],又于从兄处,见张昶(chǎng)《华岳碑》[7],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8],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9],勿传非其人也。

 

【注】

[1] 隶字:指楷书。[2] 俗字: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正体字的汉字。[3] 卫夫人:卫铄(272年—349年),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卫恒侄女,世称“卫夫人”。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4] 李斯: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秦丞相。作《仓颉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参为小篆。曹喜:字仲则,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工篆书,在李斯之外,别树一帜。[5]梁鹄:字孟皇,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得师宜官法,善隶书大字。[6] 洛下:指洛阳城。蔡邕: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石经》:即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系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又称今文经。两汉之时,经籍文字颇为混乱,蔡邕与堂谿典等人上书汉灵帝,要求正定五经文字,灵帝许之。熹平四年(175),部分由邕书丹于石,镌刻后立于太学门外,前来观摩者众,至洛阳交通堵塞。三体书:指“魏三体石经”,这是在魏曹芳正始年间,补刊古文经于洛阳汉碑之西,因石经一字皆备古、篆、隶三体而称《三体石经》。沈尹默先生已指出本文“三体”二字是后人妄加上去的,在引用时应该删去。(见沈尹默著《学书有法——沈尹默讲书法》之《二王书法管窥——关于学习王子的经验谈》,中华书局,2007年1月,第 47、48页)[7]张昶:子文舒,东汉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张芝季弟。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又极工八分,不逊于蔡邕。[8] 本师:受业的老师。[9] 石室:古代藏图书档案处。

 

【译】

学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于楷字之中,这样能引发人的意气。如果直取俗字,便不能引发人的意气。我少之时学卫夫人书,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又到许昌,见到钟繇、梁鹄的书法;又到洛阳,见到蔡邕的《石经》书法;又在堂兄王洽那里,见到张昶《华岳碑》,才知道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了。于是改变本师,转而向众碑学习书法。我已五十三岁,恐岁月不饶人,姑且留下文章,教给后代的子孙。可以藏在石室,不要传非其人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